张仲景治皮肤瘙痒的奇方
关注
很多人都经历过皮肤骚痒。
有的人在洗完澡后,电风扇一吹,就觉得这里痒,那里痒,仔细一看,痒的地方也没长啥东西,抓抓就好了。
有的人早上起来,就觉得身痒不舒服,风吹了更不舒服,甚至还起风团。更奇怪的是有的人在屁股上起疙瘩。
还有的人平时没事也会这里痒,那里痒,时不时的,不定时,不定点,也不算很繁频,不是很严重那种。有风无风都会偶尔有痒点。
前二种情况是很明显的表皮问题,有风更严重,风症明显。后一种情况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往往是表症并伴有脏腑问题。
痒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有分析研究指其是一种轻微的痛觉,也有研究指出不是痛觉。不管是不是,反正是皮肤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抓挠的一种感觉。
以上第一第二种痒症与具体的有明确病机的癣痒,发疹痒,伤口愈合痒不同。这是一种体表伤寒未解而表现出来的轻度表证。这样的皮肤瘙痒是最常见的。
对付这种痒,张中景早就有方子可开。他在《伤寒论》里说“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意思是说一个人得了伤寒,经过治疗好了点,但他又好不了,要出汗又没有汗出。如果这个人的脸是是脸色红赤,那么这个人就会出现身痒的问题。
那么这种皮肤瘙痒,那就可以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来治疗。喝了汤以后只要出点小汗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这其实就是体表有伤寒未解而导致的皮肤瘙痒。这其中产生的机理有两种,第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人得了伤寒的时候再使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但是汗没发透,汗水离开了汗腺,但没有从毛孔出去停留在表皮。那么就会导致这个水滞留,堵塞在表皮,就会出现一种痒的症状。有的西医认为这是一种皮肤轻度的水肿。第二种情况就是本来这个人得了伤寒,但是因为他身体比较虚,中医说表虚,基表排汗的力量不够,结果呢,汗没有完全排出来。停留在表皮,也会导致水滞留,形成堵塞。如果这种堵塞严重的话,它就会出现像风团一样的疙瘩。不严重的话可能就是一个会痒的点点。
所以后来的中医学家根据这样一个机理,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来治疗因体表有寒未解导致的皮肤瘙痒,这也包括了因这种机理产生的各种疹痒。
对身痒的主因,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已做精辟说明:“不得小汗出,是表邪未解的证候,要出汗出不来,水分含在皮内,其身必痒”。即痒病在表,又兼挟湿邪,故与风湿相类。经方对风湿的治疗原则是“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出汗者,风湿俱去也”,而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是微微发汗的治剂。
胡希恕弟子冯世纶临床常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微发汗,仿桂枝麻黄各半汤之意来对付骚痒,收到满意疗效。如:黄某,女,40岁,2009年3月就诊,主诉近日来身痒,皮肤起疹疱,夜间身痒为重,口不干不苦,二便可,舌淡白,脉弦细。该患者身痒夜间为重,口中和,六经辨证为表证太阳病,兼有瘀血,法桂枝麻黄各半汤意,处方: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荆芥10g 防风10g 赤小豆15g 当归10g 白蒺藜15g 沙苑子12g 蛇蜕6g。服药三剂后,身痒即大减,后以柴胡桂枝汤调理而愈。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案例:身痒为患者自我感觉,从《伤寒论》可以看出,身痒多有病位在表的机会,为表证太阳病,若时日已久,而表邪未解,可入里化热,由六经来辨当为太阳阳明合病,治疗当先解表或表里双解,此时治疗仍当以解表散邪兼以清热,若热明显者,可根据证情加入生石膏、栀子等。痒甚加白蒺藜、白藓皮、蝉蜕等,血虚明显可加入赤小豆、当归等,内湿明显者可加入生苡仁、败酱草等。
下面是二个直接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进行加减的案例:
罗德扬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奇痒验案2则
案1 李某,女儿2岁,农民,1972年2月3日诊。自诉皮肤瘙痒4个月。白天皮肤奇痒难忍,至夜晚脱衣覆被睡觉则痒止但喘促不宁,曾用中西药和民间单方等多法调治皆无寸效,后经人介绍求家父诊治。刻诊:全身皮肤瘙痒但无丘疹,不红不肿,皮肤略嫌干燥,抓痕累累,舌质微红,脉象浮涩。诊为为邪干皮腠,卫津郁滞,皮肤失去荣润所致。思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之句,试投原方,以观其效: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嘱麻黄去沫),早晚各1服。2剂尽,患者喜悦不禁曰:“药后几无痒、喘”,主动索药再服。原方再投2剂,痒喘之苦霍然若失。随访3年,终无复发。
案2刘某,男,72岁,农民,1984年3月15日诊。患者皮肤奇痒6个月余。曾在开封等处经多法治疗3个月不愈。诊见皮肤干燥无疹块,询知大便七八天1次但不甚干结,脉象浮虚。此乃邪郁皮肤,肺失宣降所致。投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后痒去大半。再投2剂,便通痒止。
由此可见,世人均觉中医难,只是不知其机理之精巧,且圣人早已有良方可效,看来我们还是不太了解自己身体的奥妙。人体就像个房子,中药就像战斗的武器,怎么把病邪赶出去,只需要那么一点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