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69)杨小楼
杨小楼
杨小楼(1878-1938),名三元,杨月楼之子,安徽怀宁人。杨小楼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师法俞菊笙、杨隆寿、谭鑫培诸家武生艺术的精粹,同时博采众长,打下武生表演技艺的全面基础,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杨派”。不仅被北派武生演员奉为圭桌,对其他行当也有很大影响。其主要表演特色是,以做、打、唱、念的全面技艺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杨小楼幼入小荣椿科班学艺,学名春圃,师从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武生。16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充当配角。后发愤用功,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等的指点,并拜俞菊笙为师,技艺渐进。
24岁时,杨小楼搭入“宝胜和班”。其父杨月楼的猴戏十分有名,有“杨猴子”之称,因此杨小楼便以“杨猴子”之名露演,名声渐起。又与谭鑫培同在同庆班,渐渐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29岁时被选入升平署,备受慈禧赏识。慈禧非常爱看杨小楼的戏,一次,杨小楼在宫里演《连环套》,戏中有句台词是“兵发热河”(河北省今承德市)。这句词使得慈禧极为恼怒,因为咸丰皇帝就死在热河,属于“犯忌”。可慈禧看杨小楼这出戏又觉得十分痛快,不忍禁演,只好把“兵发热河”改成“兵发口外”敷衍过去。
杨小楼的良师益友极多,曾与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黄润甫、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高庆奎、余叔岩、侯喜瑞、郝寿臣等人合作,先后组建陶咏、桐馨、中兴、崇林、双胜、永胜等班。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大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国剧宗师”、“武生泰斗”的盛誉。
杨小楼的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奎派”风范,咬字清楚真切,间有京音,行腔朴直无华,注意准确表达角色的感情。武打步法准确灵敏,无空招废式,着力体现意境,追求神似,这就是“武戏文唱”的杨派特点。因此,他的长靠戏《长坂坡》、《挑华车》《铁笼山》,箭衣戏《状元印》、《八大锤》、《艳阳楼》,短打戏《连环套》、《骆马湖》、《安天会》,昆曲戏《夜奔》、《宁武关》、《麒麟阁》老生戏《法门寺》,可谓无一不精。杨小楼还非常重视革新,他一生中编演了不少新戏,如《甘宁百骑劫魏营》、《陵母伏剑》、《坛山谷》、《康郎山》、《陈圆圆》、《要离刺庆忌》等。
杨小楼提携后进
杨小楼虽然贵为京刷艺术大师但他思想并不保守,极愿提携后进。例如,《霸王别姬》原是杨小楼排演的出以霸王为主的戏,1921年他与梅兰芳合作,梅兰芳塑造了一个沉着机智坚贞不屈的虞姬形象,小楼为了勉励后辈,尽量把自己置于陪衬的地位,来烘托梅兰芳的演出。一次,他和梅兰芳开玩笑说:“兰芳,这出戏原来是“霸王别姫,经你这么一演就成了“姬别霸王了。”
又如,在1923年,当时荀慧生才24岁,已经初露头角,是个可造的后起之材,与杨小楼、余叔岩同在一个班子里。为了给荀慧生一个成长的机会,杨小楼在安排剧目时,就尽量把荀慧生、自己及余叔岩放在一块儿,让荀慧生发挥其专长。不仅如此,有一次荀慧生演《大英杰烈》,杨小楼还甘愿给他配演王富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