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杰/双碑村里话“双碑"
双碑村里话"双碑"
许永杰
外婆家住在陈炉双碑村,是我小时候跟母亲常去的地方。那时我年龄小,觉得外婆家很远很远,要下山、过河、爬长坡,十几里的羊肠小道要走将近两个小时,上完山坡后两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不由得坐在双碑村口的一快青石上歇一歇喘口气再走。母亲告诉我,我们坐的这块青石上原来立有两个大石碑,你外婆村“双碑”地名就是从这得来的,现在这里就剩这两个青石碑座了。当时我一心想着早点到外婆家去吃柿子拌炒面,从不过问碑子的来历。
前些年,我从有关史料得知,双碑村的双碑是清乾隆年间为纪念同官一代名宦崔乃镛所立。崔乃镛经历了清康雍乾三朝盛世,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博学多才,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崔乃镛生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0年),卒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享年73岁,铜川陈炉咀头西堡人,清康熙年间殿试为进士,雍正二年出任云南寻甸州知州,雍正九年四月任云南东川府知府,在云南任职十四年后俸满即升,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升任湖北省督粮道台,在任三年。
崔乃镛在云南为官期间,以民为先,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开矿建厂,使云南铜铁矿开采冶炼进入国人之先列。他为官21年间,重治贪官污吏,严惩害民之官,对乌蒙士官恩威并重,使当地官清民顺。由于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因此得罪了权贵,遭权宦诬陷,于乾隆七年被贬渭南。
乾隆十年崔乃镛回宗故里陈炉,他虽仕途受阻而不失气节。隐退期间,他在家闭门著述,不问朝政。他著有《易经约函要义》四卷、《梧凤笔记》四卷、《芒部遗绩》六卷及《炉山风土志》等著作,他的作品有感而发,翔实生动,求真务实。
数年后,乾隆皇帝得知崔乃镛之案是被人诬陷,连下三道圣旨令其官复原职,崔乃镛均以年老多病谢辞,并亲书隆“隆恩浩荡虽暮耕亦慰暮景,飞扬跋扈岂能为贤宰竖将",抒发了他昭雪慰暮景忠心为国为民的情怀。乾隆遂下口谕,命时任同官县令为崔乃镛立双碑记怀,一碑为“崔道台生平功德碑”,另一碑为“诰赠中宪大夫云南东川府知府岁贡崔公神道碑”,此后,立碑地也命为“双碑村”。
上碑为清乾隆年间的原碑
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一碑被损毁,一碑被当地人偷偷的埋藏于深窖保护了下来。为了缅怀先贤,弘扬祖先功德,激励子孙后代奋进,教育后人学习先贤品德,正直做人,陈炉咀头村崔氏后人遂成立了“重修崔乃镛道台碑理事会”,决定在被毁的陈炉镇双碑村原双碑的旧址上重修双碑,此举亦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上碑为重修双碑时的仿刻碑
重修的双碑于2009年清明节落成,碑楼两侧刻有崔乃镛“隆恩浩荡虽暮耕亦慰暮景,飞扬跋扈岂能为贤宰竖将"的上书名联,当日咀头崔氏后代代表及社会各界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揭碑暨祭祀活动,此举也使陈炉镇双碑村名副其实。
如今,我站在新落成的双碑前,注目着受人敬仰、名垂千秋的一代名臣崔乃镛碑文,思绪万千,心潮涌动.....
几十年后的今天,外婆家香喷喷的柿子拌炒面仍使我刻骨铭心,而双碑村的变化已翻天覆地。
2016.11.30于铜川印台区双碑村
来源:美篇“许永杰”
作者近照
许永杰,1957年12月生,陈炉镇人,大专学历,统计师。1979年至今在铜川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先后任公司人劳科科长、办公室主任、经理助理、党委委员、董事会董事、工会副主席等职。喜爱文学、摄影。作品散见《铜川日报》《陕西建筑报》《海虹之声》《人民日报数字铜川》《陕西网》《陕西文明网》《E铜网》《微印台》《黄堡文化研究》《铜川热点》《铜川第一线》等。著有《悠闲自得》《悠然自乐》《香落尘外》《春华秋实》文集。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