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潭湾:铜山文化名片之一——石拱桥
在潭湾工作三年,听得最多的是“潭湾三八场,铜山好婆娘”,铜山的婆娘到底有多好?因为一直没有遇到,就是遇到了也是遇到了别人的婆娘,所以到底好不好,心中一直没有定论。趁着今天文旅调查的机会,又一次走进了美丽而心仪已久的大铜山。
铜山,潭湾镇自洪河桥以上至杨溪村一线、杨溪两畔统称铜山,因地势平坦也称铜山坪更为形象。铜山只是一个区域的统称,包括了覃家塘村、柏林村、长坡新村、杉林村、杨溪村等等大大小小十多个村或自然村落。当然,此行,美丽的铜山婆娘勤劳而善良,虽然向往,却是只可偶遇不可强求。今天的文旅调查才是正事,幸遇的是,通过今天的调查让我认识了与铜山好婆娘齐名的四张铜山文化名片:
铜山文化名片之一:铜山石拱桥
穿铜山而过有一条溪叫杨溪,在杨溪上,横跨小溪两岸座落着十多座或大或小,年代久远,出自同一工艺相传的石拱桥,由下而上,数十里的小溪上组成了铜山独特的石拱桥群,若是要研究辰溪石拱桥的历史文化,这里便是最好的研究现场。
(一)历史悠久的洪河桥
由于年代的久远,现代交通的发展,大多的桥早已失去往日一桥连通南北或东西的交通功能,或破损,或掩没于杂草从中,仅存地几座遗落似乎正在杨溪上哭泣。就拿最负胜名,历史悠久的洪河桥来说吧,从潭湾往铜山方向而进,杨溪上的第一座桥便是洪河桥。洪河桥在潭湾镇覃家塘村黄荆坡的杨溪上,最初由东汉初辰阳令宋均建造,桥长18米,桥宽3米,后因清乾隆二十六年被洪水冲毁而为地方人士募资再建。
此桥为石拱桥,选用红沙岩和石灰岩打磨成整齐的长方形石料砌成,整齐光洁,别致有形,虽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但是桥基牢固,桥拱完好无损。桥面古时建有凉亭,供行人休息。在往日的铜山,洪河桥是铜山进出辰溪的必经要道,连接着一条连通辰溪和杉林古衙门的石板大道。
(二)汉苗和谐的永分桥
从洪河桥而上,杨溪上散落着数十座石拱桥,在离校场坪不远有一座历史悠久,在辰阳汉苗关系史上具历史意义的永分桥。
杉林人口口相传:“过了永分桥,就是十合苗”。永分桥位于潭湾镇杉林村和杨溪村交界处,石拱桥,红砂料岩堆砌,条纹清晰,跨溪顶拱,桥两头青翠的桧柏表明了其桥身被水泥桥面所隐藏的沧桑历史。相传在古时,这是汉苗长期冲突的的最前沿,此地汉苗常起争端和战争。
据史料记载,自汉朝以来,这里便设置有用以管辖少数民族的衙门,其不远的校场坪,衙门前的地名便是无声的证明。因此地是汉苗直接接触的最前沿,常年累月经受着苗汉民族矛盾的洗礼。历朝历代,如何化解汉苗矛盾一直困挠着一代代辰阳的县令们。直到1300多年前,为化解长年累月的汉苗冲突,镇守此地的巡检司巡检宴请了汉苗双方头人议定以永分桥为界,此桥以上归苗族活动区,此桥以下归汉族活动区,并设置了汉苗缓冲区。自此,永分桥便留名于今,汉苗以桥为界,虽然永远分离,却和谐相处,汉苗矛盾不再尖锐,成为了化解民族矛盾的象征之地。此地的汉苗冲突渐少,汉苗和谐相处,在善卷归隐的大酉山下用另类的方式化解了民族间的矛盾冲突,让善卷的“德”文化得以发扬。后来因水运交通兴起的原因,县邑北移至辰水和沅水交汇处的现辰阳,因此地仍是汉苗接触的前沿,历朝仍置有归县令管辖的九品巡检司防患苗民。
如今在潭湾的杨溪之上,散落的十多座大大小小,样式统一的石拱桥,就不能一一介绍了,他们仍静待着世人的关怀,等待着历史的垂怜。据铜山坪的乡绅介绍,这十多座石拱桥一艺相传,一脉相承,上千年而不倒,数百年而不腐,都出自于古时铜山坪的一个石匠师傅之手。这个师傅专修石拱桥,修桥手艺精湛,名声享誉,在其去世后,甚行盗墓的时代,很多人都在寻找着石匠师傅的墓穴所在,最终都一无所获。
待续:铜山文化名片之二——铜山瓦匠
铜山文化名片之三——铜山卡
铜山文化名片之四——铜山古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