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答错卷又被小妾抛弃的诗人(附音频版)|诗坛轶事
在写这篇关于厉鹗的故事之前,恰好看了凤凰卫视陈晓楠近期做的与“流浪大师”沈巍对话的节目,不由得为厉鹗感到庆幸,假如他晚生三百二、三十年,一旦被网友发现,恐怕不会比沈巍的痛苦更少。
厉鹗生在康熙平定三藩、坐稳江山,正要经营“忠孝节义悌”的大清江湖之际的杭州,虽说厉鹗也给戴上了“浙西词派”的帽子,但是他的诗词显然与该词派创始人、一生恋恋不忘妻妹的朱彝尊等人不一样,他使浙西词派变得特立独行并有了古意。那种词派划分更像是考虑他们身份证上的祖籍,而不是共同的审美追求,有时是研究者发明的标签,后世更多是写作者的自我标榜,就像越南的香蕉贴上海南产一样。
厉鹗的故事从他的《典衣》这首诗开始吧。
青镜流年始觉衰,
今年避债更无台。
可知子敬家中物,
新付长生库里来。
半为闺人偿药券,
不愁老子乏诗材。
敝裘无恙还留在,
好待春温腊底回。
这几乎是一首写实的诗,1741年,已经年近半百的厉鹗因为贫病交加,为自己的爱姬朱满娘治病无钱,只好典当衣物家什,可见其经济境况是何等的凄凉。
贫穷几乎是厉鹗一生的底色。
厉鹗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平头百姓,而且他的父亲去世得早,一家人靠厉鹗的哥哥卖烟叶度日。家人一度产生将小厉鹗送到庙里出家的念头,因他自己坚持才留了下来。
贫穷的厉鹗勤奋好学,可是她有一个只有富人才能更潇洒地从事的爱好:旅游。事实证明,他的山水诗最后也是他成就最大的部分,这与他痴迷游山玩水有关,为此,他甚至不够重视可能会给他命运带来改观的科举考试。
《灵隐寺月夜》
【厉鹗】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与那些仅有才华和想象力但足不出户的山水诗人不同,厉鹗的诗里有他自己的山水,有偶然时空下他一个人的视角。呆在屋子里再好的想象也不会产生担心因为风声而老虎出现的念头。
浙西词派把他拉进自己的团伙,是看中他的词。
《眼儿媚》
【厉鹗】
一寸横波惹春留,何止最宜秋。
妆残粉薄,矜严消尽,只有温柔。
当时底事匆匆去?悔不载扁舟。
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有人连带他的诗一起批评他视野有些小。固然,穷人厉鹗一生多在江浙一带游山玩水,没有机会越过塞外或深入西南,就是去了一趟北京也是匆匆南返。不过江南的精巧、细腻被他玩得有滋有味儿、色彩纷呈。
《蝶恋花 长安秋雨夜赋》
【厉鹗】
曲巷低窗云色暮。节近黄花,又下凄凉雨。
长记江南杨柳渡,孤篷剪烛曾听处。
悔别翻将书信误。雁落吴天,已是愁难诉。
今夜长安千万户,相思不为砧声苦。
你看他即便是写西安这个飘满羊肉味儿和很浓面粉味儿的城市,大部分的意象还都停留在江南吴地,真是一个倔老头儿。
厉鹗不是那种一开始就拒绝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人,他甚至在28岁时遇到了贵人,很看好他,当年他也考上举人。之后他去参加全国科举考试,他的老乡、当时诗名和权力都很大的汤右曾特别赏识他,可惜考试还是要有点运气的,厉鹗落选了。
要是放在别人身上,反正也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了,多走访一下有影响力的人,了解一下考试的情况,再不济游览一下大北京的公园、香山啥的。可是厉鹗不干,他似乎对野生山水的兴趣大于考试,就连汤右曾为他专门准备的酒宴都不参加,竟然不辞而别,一头扎进沿途的山水里去了。
南归的路上,厉鹗不知道渡过了一条什么名字的河,看起来像是黄河,他写了《渡河》
北来始作泛槎游,晚色苍苍望里收。
一线黄流奔禹甸,两涯残雪接徐州。
古今沉璧知无限,天地浮萍各自谋。
明日轻装又驴背,风前惭愧白沙鸥。
骑在小驴背上的厉鹗又开始计划下一个景点,当然肯定不是被人写烂的那些著名景区,而是原生态的山水。
厉鹗第二次发家致富、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在他44岁那年的1736年,乾隆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有人推荐了厉鹗。也不知道是他自己马虎,还是沿途风景醉得他还没醒过来,考试答题格式给弄反了,误将《论》置于《诗》之前。
自此,他永远地失去了通过当官改变贫穷面貌的机会。
为了谋生,他给富人家的孩子当老师,他早期的学生里有一位汪沆是值得一提的。汪沆不仅考中了进士,最后还成为那一时代的学者和藏书家。
一些追求风雅的富人也给厉鹗带来很大的帮助,当时扬州有一对盐商兄弟马曰琯和马曰璐,专门结交天下文人,且藏书丰富,给文人提供吃住学的地方,厉鹗没少借助他这里休养生息。
马曰琯和马曰璐二兄弟不仅仅是个有钱人,诗歌作品也很有水平,他俩拒绝了1736年的博学鸿词考试,甘愿做一个富有的商人,兄弟二人都有诗留存,我们看一看马大老板的五言诗。
《霍家桥道中和竹町韵》
车鸣十五里,南郭且闲寻。
冷翠风前乱,古香云外侵。
人因吟秀句,天为写寒林。
更待来朝雪,平田一尺深。
再看一首马二老板的七言诗。
《七夕洴江太史招集筱园》
暑气消残露气浮,晚凉高树系轻舟。
荷承翠雨虚亭静,月挂微云水阁秋。
天上佳期无别绪,人生清味是同游。
杯深不觉凭栏久,河影星光共一楼。
古代商人之优雅真是让人不能再相信电视剧里和一些书中对商人的臆测,仿佛那个时候会和现在一样,一有钱就一定学坏,不是泡戏子就是套现坑股民。在厉鹗最艰难的岁月里,是盐商在支助他的生活,就是在厉鹗的太太去世后,大家看厉鹗身体不好,想找个人照顾他,还是马大老板出钱给厉鹗娶了一个姓刘的年轻小妾,结果刘妹妹忍受不了贫寒,抛弃厉鹗而去追求美好生活了。贫病交加之际,厉鹗还对史学做出了他独特的贡献,他有感于《辽史》的简略,参考了300多种书籍,写出《辽史拾遗》24卷,对契丹民族的灿烂文明做出可贵的补充。
旅行家兼词人厉鹗可谓一生不谙世事,他与吴焯一起编《南宋杂事诗》,却没有吴焯的精明,懂得向康熙44年那次南巡献赋,还知道出了书给康熙签名邮寄,请求指教,最后脱贫致富了。
词人厉鹗的一切都幻化在他的诗词里。
《卖花声·壬寅立春日作》
【厉鹗】
春信一番新,春水生鳞。春花春鸟尚逡巡。
剪就钗头春胜也,添个春人。
准拟踏春尘,春色初匀,春风困著小腰身。
制就春词知几首,贴写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