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别再囤积知识了,零件再多,也组装不了一辆能动的车

为何上了很多课,读了很多书,却没什么效果?

知识之旅,始于输入,终于输出。很多职场学习,停留在第一步:上课、读书,好一点的,课后整理下笔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过段时间,再问学到了什么?仿佛只有“收获感”曾经来过。

真正有效的学习,不是热衷于囤积碎片知识,而是建立大量的连接。改变你的,不是知识量,而是知识连接量。

知识真正从碎片到体系,从体系到技能,是需要管理的。

这便是此文的内容。

直觉上,喜欢哪图,为什么?

著名的费曼学习法,本质上也是促成生成效应。高深的概念,通俗地解释给别人听,这正是生成了通俗的认知。

测试不限于做考卷,刷题。还可以去知乎找问题自虐,或者把知识转化为问题,试着回答。

必要难度理论有2类,一类是记忆的必要难度,指容易地输入,提取会很困难。比如单纯地做笔记,快速阅读,就是很容易地输入。再次回忆,基本卡壳。如果进行多样式地编码输入,比如举例子,归因,找相似,图解等等,再次回忆,就轻松了。

另一类是操作的必要难度。人为地增加限制条件来增加难度。比如炒菜不给盐巴,写作文不用“的”,做PPT不使用模板,一句话解释“相对论”——长此以往,不仅能力提升神速,不出意外,还会被称为变态。

正如,我说“比例偏见”,你会直问:“这是什么鬼”;再用百度的解释:“ 比例偏见指的是在很多场合,本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倾向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人们对比例的变化比数值更敏感。”你估计想拍桌子:能不能说人话。

是的,此时,你大脑里没有任何知识来跟“比例偏见”打招呼,过不了多久,你就会把这术语忘了。

但我举个栗子。 服装店促销,一件8折,2件7折,3件6折。你很可能按捺不住直接拿下3件,完全不管原来只买1件的计划。这时,你就开始理解什么是比例偏见了。这是大脑理解事物的方式,用旧知理解新知

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学知识,要用已知的知识跟新知打招呼,招呼越多,理解越透彻。而不是停留在记笔记,读一遍。

有人常问,读完书,老记不住。“记住”并不是学习的目的,技能才是。把记住作为目的,就会停留在“背诵全文”、“抄写”、“默写”……更谈不上消化吸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知识的终点是技能。技能本质上,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能力。给我们的启示是,你要搭建技能树,而不是知识树;以任务、问题为目标,去构建知识;时刻看下“知识之旅”的进度条,能解决问题了没,还是只是上完课,记完笔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模型,可以筛选掉一大堆不用学的知识。因为大多在生活、工作中基本找不到实践的机会,找不到优质的案例给你反馈。

没有实践的机会,正如你学了一身缚龙之术,长缨在手,苍龙何在?没有反馈,正如你刷了一套题,不知对错,不知学到位了没。

再有人问你如何减脂时,你的大脑里不再只有“管住嘴,迈开腿”了,而是有了一个思维模型,知道怎么吃,怎么练。

不管多厚的书,最终可归结为几个核心的概念。概念是思维运转的基础,没概念,思维无从运转。有了概念,建立知识连接,便成为可能。

以上就是本文的核心概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