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笔记(7月21日)都是伤痛

1.

叶开说

上海作家叶开对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的现状撰文进行批判。他说:在教育工具化,教育关系物化的理念控制下,语文教材的编选,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形成了一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的流水线——学生们寒窗苦读10年,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伤痛。

说实话,体制的教育越来有表演和表现的成份。让一个小学生理解家国情怀,让一个小学生说网络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玩游戏的,这肯定不是他们的真心话。教材中的好人是完美的人,教材中的坏人没有一点善心。这种泛政治化、泛道德化,是不是也是一种低级红。

同时建议取消高考作文,因为高考作文已是一种产品,只要按产品的标准造出来,基本没有大的差错,这样的产品基本无法较为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水平。有想法、有思想的学生可能会因作文失分。

叶开,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著有长篇小说《口干舌燥》《我的八叔传》。因出版作品《对抗语文》,引发大众热议。如今,他编写《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旨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抗现行语文教育,其写作姿态已然成为一个新的现象。

2.

河南这次暴雨为什么这么强?

中国水利消息:17日8时至21日6时,河南省累积面平均降雨量108毫米,其中郑州345毫米,最大点雨量尖岗884毫米;焦作218毫米,最大点雨量焦作气象站314毫米;新乡211毫米,最大点雨量延津气象站324毫米;平顶山180毫米,最大点雨量鲁山中汤363毫米。

河南这次暴雨为什么这么强?这么持久?@郑州发布 微博进行了解答,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台风。台风“烟花”虽然距离我国还有小一千公里,却远程控制了河南暴雨。在“烟花”和副热带高压的气流引导下,大量的水汽通过偏东风源源不断从海上输送到陆地,在河南集结成雨。

②地形原因。偏东气流在河南遇到太行山和伏牛山后,在山前出现辐合抬升,地形导致降雨范围集中,雨势更强。

③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导致降雨持续时间长。目前只有等台风“烟花”更靠近我国后,环流形势出现调整,截断水汽来源,河南的雨才能停。

可以想象,空中的水汽类似于一条空中的河流,从太平洋随着偏东风源源不断地流到了中原地区受到太行山阻挡,然后流下来。台风登录转向后雨可能才会停下来。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有时很强大,有时真的很无力。是改变还是顺应,都要付出代价。

3.

《中国历史大洪水》

《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记载。1975年8月4日,该年度中国内陆第3号台风在福建晋江登陆。台风没有像通常那样在陆地上迅速消失,却以罕见的强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强烈低气压和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对峙,热低压从海洋携带的大量水汽,遭遇强冷空气,受到桐柏山、伏牛山组成的“喇叭口”地形的抬升,罕见的大暴雨形成。后来的气象专家统计的数字显示,1975年8月5、6、7三日的降水量超过中国大陆以往的正式记录,最大的暴雨中心为河南泌阳林庄,8月7日一天降下1005.4毫米,其中6小时降雨为830.1毫米,超过了世界纪录。

4.

《中国文化课》

看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耐读,其实也需要耐着性子才能读下去的一本书。余秋雨先生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组合,从文化定义,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精神主干、利弊得失、记忆序列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度阐述,并不是一部中国文化的普及本,而是一部学术著作。对四大文明、世界文化史、几十位文化英雄、几十部经典名著一一进行解剖。

我一直认识,余秋雨是中国读书最多的人。作家张贤亮曾这样介绍余秋雨:有的人成就太大,需要长篇文章来介绍;有的人成就也高,名声也高,只要几句话就可以;也有的人一句话都不介绍的,余秋雨就是第三种人。而余秋雨先生对自己的介绍则是:一个看了不少书、做了不少年研究的人。

《中国文化课》一书还有有声版。不喜欢阅读的朋友可以听听,在喜马拉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