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摘要:为实现网络空间特定作战想定背景下的指挥训练效果评估,在研究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指挥训练评估的认知框架,与传统作战域进行对比确定了评估原则,基于组训者、受训者、指挥信息系统3方面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各评估要素的概念内涵,为进一步构建评估模型,研究评估方法打下了理论基础。
网络空间作为新型作战域,其受人控制,反映人的意志,服务人的认知,并通过人施加到自然物理空间之上,最终影响人的战争意志[1],网络空间作战指挥正是反映了“人”在网络空间对抗中的核心地位。
网络空间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区别于传统火力作战的新型武器装备,远超传统作战域的目标范畴,具有高度级联性的作战效果,都对网络空间作战指挥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不仅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网络空间作战指挥人才,提高指挥员的谋略水平和指挥控制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检验作战方案,验证指挥体制机制,改进指挥信息系统的重要手段。
目前,各国都在不断推进网络空间武装力量建设。2011年美国公布了Strategy for Operating in Cyberspace,该文件是统筹美军网络空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2],制定了网络空间作战力量的发展路线图,明确了“主动防御、网络威慑”策略,指出将最大程度地发掘网络空间作战的潜力[3]。美国参联会于2013年发布了Joint Publica-tion 3-12 Cyberspace Operations,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界定了美军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作战、信息作战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阐述了美军网络空间作战的规划流程、指挥控制、协同和评估等相关事项,是美军实施网络空间作战行动的指导性文件,代表着美军网络空间作战真正进入“规范化、常态化、实战化”阶段[4]。此后,美军参联会和国防部陆续通过2015年的The DOD Cyber Strategy、2017年的Joint Publication 3-0 Joint Operations以及2018年的新版Joint Publication 3-12 Cyberspace Operations等文件,进一步推动了网络空间作战战略及相关理论、条令的发展[5-7]。2018年5月4日,美军网络空间司令部正式升格为一级联合作战司令部,相比其他联合作战司令部,其指挥范围和层次更高,赋予其更为灵活的作战指挥控制权,提高了网络空间对抗中的行动效率。此外,美军通过“网络风暴”、“网络旗帜”、“网盾”等联合网络演习活动,反复试验各类型网络空间作战武器性能,强化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能力,优化网络空间作战指控体系;北约也通过“十字剑”、“锁盾”等网络攻防演习,不断提升自身网络防御能力建设。
1、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评估认知框架
指挥训练是以指挥机构中指挥筹划团队为受训对象,以指挥决策内容为训练内容,旨在锻炼指挥员快速分析战场形势、评估判断真伪事件,作出及时有效指挥决策而组织的一系列训练活动[8]。训练评估是对训练效果的评议和估量,评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全局性和专业性,对指挥训练进行评估是确保训练行之有效,改之有章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环节[9]。
美军认为,指挥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是两支兵力和装备相当的部队在交战中孰胜孰负的决定性因素。美军对于网络空间作战力量指挥团队的训练,并不是单独的专项训练或指挥所演习,而是依托对实际方案的推演活动来完成,美军对指挥人员的指挥能力考评也在推演中完成,能否准确判断情况、作战指挥决策、控制部队行动是考评的重要方面。这种“战训一体”的训练模式有助于网络空间作战融入联合作战,也实现了对指挥团队的指挥谋划能力的训练和对联合作战方案的深入理解[7,10-13]。但对于战术战役一级,或在网络空间对抗中的任务着重于侦察支援,并非遂行联合作战任务时,单独的指挥训练活动更能发挥其训练功效,因而结合网络空间指挥训练内容和方式,构建评估指标模型和体系,实现指定作战想定背景下的训练效果评估,对提升指挥训练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意义。
在指挥训练方面,孔艳飞等引入本体论思想和专家循环判定思想,按作战阶段建立了太空作战指挥训练评估指标模型[14];王军等以指挥决策能力和指挥系统保障能力,为一级指标建立了通信对抗群指挥训练效能评估指标体系[15];李宁等采用基于灰色理论的层次分析法,对海上作战指挥训练评估的方法进行了研究[16],而对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的评估在军事领域仍是一个新的概念,国内外尚无相关的系统论述与研究。
在网络空间作战研究方面,哈军贤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网络空间作战指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对体系结构进行了中心性分析[17];许相莉等突出整体、动态、对抗的原则,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建立了网络空间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18];王劲松等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网络空间信息防御作战指挥效能评估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19]。这些研究都对指挥训练评估提供了较好的启发,笔者从指挥训练评估涉及的内容和要素出发,根据相关的概念和网络空间作战的内涵,将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评估定义为:
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评估,是在特定作战方案背景下,着眼于阻碍指挥效能发挥的节点、影响指挥训练效果的行为和限制网络空间战斗力生成的要素,对指挥训练中的受训者、组训者和指挥信息系统,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全方位,全时域的评议和估量。
由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评估的定义可知,评估是以特定作战方案中的需求和任务为基础,以提升网络空间行动的指挥控制能力和作战效能发挥为导向,针对在训练中的“人”和“环境”进行的。因而,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评估认知框架从受训者、组训者和指挥信息系统3个方面进行构建。组训者在指挥训练中充当“导演”和“制片人”的角色,主导着训练的组织策划,流程控制和临机导调等;受训者担任指挥训练中的“演员”角色,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达成相应作战任务而进行一系列指挥控制活动;指挥信息系统则发挥着“场务”的作用,为指挥训练的顺利实施提供信息流转、流程监控等一系列环境保障。组训者、受训者和指挥信息系统关系如图1所示。
Fig. 1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rainers, trainees and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2、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评估原则
美国军事运筹学家莱博维茨(M. L. Leibowiz)指出,效能指标类似于一种道德原则,单凭推理是不可能确定某种道德原则是否正确,我们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必须凭“感觉”行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也是多样性的和不断发展的[20-21]。传统作战域在对指挥控制能力进行评估时,着重于与火力打击相关的战备转换、兵力机动、组织展开、火力协同、破障冲击等作战内容,而网络空间更趋于平战一体、攻防分离,尤其注重对系统的侵入和破坏,因此,制定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评估指标,必须充分贴合网络空间作战指挥的特点,符合以下3条原则:
一是网络空间作战指挥的时效特点要求动态评与静态评结合。网络空间中的武器装备可能是一段恶意代码、一个植入后门或是一组破译密码,具有“一触即发”的瞬时性,其时效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像传统评估一样单纯依靠复盘评估或静态评估。对于指挥训练中指挥员作出的决策指令,应实时分析当前态势下敌我双方作战效果,量化各效果指标对态势的贡献度,构建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态势评估模型,基于历史推演数据实现网络空间作战战场态势的动态评估。
二是网络空间作战指挥的级联特点要求单项评与综合评结合。传统的指挥训练以结果评价为主,过程评价为辅,但网络空间作战的复杂性和级联性,导致每一个指挥动作都可能产生涌现效果,这要求要基于复杂网络拓扑学和动力学理论,构建单个目标作战效果扩散模型和多个目标作战效果扩散叠加模型,结合网络空间作战战场态势、指控网络结构,计算作战目标相关节点的效能,实现作战方案级联效应的准确判决。
三是网络空间作战指挥的技术特点要求定性评与定量评结合。目前充足的网络空间作战实战或近似实战的演习统计数据十分匮乏,导致难以支撑建立成熟的数学模型,因此,多以定性评价为主导。但网络空间作战因其技术性需要以信息流的流向、流速、流量为基本评价要素,所以要不断挖掘其可量化的数据,注重数据积累,并通过仿真模拟、数据耕耘等方式,加快定量评估的建设,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评估指标建立
3.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流程
评估指标选取的方法主要有综合评价方法,整体性评价方法,面向C4ISR的网络特征分析方法和基于体系网络结构的分析方法等[22]。笔者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头脑风暴法,对评估的目标进行深入分析,而后在符合评估重点和网络空间作战制胜机理的基础上,初步获取评估指标,构建层次化指标结构模型;而后运用德尔菲法,对各级评估指标进行修正与改进;同时,运用专家问卷调查法,获取指标间关联关系,多次进行反馈修正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迭代后,最终形成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的评估指标体系,其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Fig. 2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3.2 组训者评估指标的建立
组训者在实际演习中一般为导调机构或导演部,是组织指挥所演习的领导机构, 也是组织与指导指挥所演习的实体. 其既要做精准的训练计划工作, 设置复杂逼真的战场背景, 还要了解和掌握实时态势,根据受训者的决心处置作出裁决, 根据对综合态势的把握对具体席位下达临机导调指令, 对演习实施全程和全方位的控制, 最后还要根据各方表现进行演习的讲评和总结, 可以说, 组训者作为训练的“架构师”, 直接决定着训练的成功与否. 根据指挥训练的过程阶段, 将组训者评估指标设置为如图3 所示
图3 组训者评估指标
Fig. 3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rainers
3.2.1组训方案
组训方案,是对训练全过程工作的总体安排和筹划,主要从设计思路和方案内容两方面进行衡量。
设计思路是一场训练的种子和灵魂,针对指挥训练的特点和网络空间作战的制胜机理,组训方案的设计思路要突出靶标的真实性,环境的实战性和训练的合理性。各国不断推进网络靶场建设,旨在力求建设真实的网络训练环境,网络空间训练中的靶标建设涉及多域,种类多样,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构建复杂电磁和网络环境,预置模拟实战的靶标工作样式和收到攻击干扰时的应对措施,以实现真实模拟强敌目标,构建实战环境。
方案内容可以从完整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3个方面进行衡量。完整性是指方案内容要素齐全,包括了训练课题、目标、时间、参训人员、编组编成、兵力部署、环境布设、流程设置、对抗规则和各类训练问题情况设想等要点,能做到在组训过程中百密而无一疏;可操作性是指对训练课题的分解和具体化,将组训工作细化到底,责任到人,主要是衡量在训练各阶段,针对各训练问题,组训人员什么时候导、导什么的问题,以增强导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指导性是指对训练重点和目的的统一思路,令组训人员把握好训练方向和标准。
3.2.2组训程序
通常指挥训练按照作战理论研讨、系统应用培训、筹划组织作战、指挥对抗推演、复盘研讨交流、评估考核总结6个步骤实施,主要围绕受训者能力的提升做文章[234]。组训程序主要衡量演练流程是否贴合实战,涵盖了网络空间作战中筹划、侦察、攻击、评估等环节,形成了完整作战流程,以及是否在训练各阶段,针对各训练问题,组训人员能明确什么时候导、导什么的问题,以增强导调组织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网络空间作战指挥既要结合现有的其他军兵种成熟的指挥训练流程,又要“因地制宜”,着眼制约网络空间战斗力生成的重点问题,对特定阶段和指定战法反复训练,充分体现网络空间作战指挥的特点和要求。
3.2.3组训方法
组训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指挥信息平台训练、基本指挥单元协作训练、指挥功能单元基础集成训练和指挥平台综合集成训练。对组训方法的评估主要是衡量组训人员怎么导的问题,针对网络空间作战指挥的新特点,应创新手段方法,提高导调的有效性。例如美军开发的持久性网络培训环境平台PCTE提供了一个高精准、持续性、可配置、非烟囱式的训练环境,拥有可以塑造、执行并再利用训练环境/场景的能力生态系统,允许网络作战人员同时在不同地点进行训练,为网络空间战士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训练方法。
3.2.4临机导调
临机导调主要是为围绕训练目标提高训练效果或针对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而对部分受训人员临时增加的导调内容,主要通过下达临机导调的适时性和准确性对其进行考量。网络空间作战训练中的临机导调应按照网络防御机制、电磁防护策略等,对受训者实施的行动进行适当应激反馈,以求构建贴近实战的训练环境。
3.2.5复盘总结
复盘总结主要包括对此次训练的主要收获和经验的总结,对各受训方的评价,对训练中出现问题的汇总和原因分析,以及未来作战中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等通用性总结。同时,针对网络空间这一新型作战域,组训者应根据训练情况,展开学术研究,深化训练成果,研究指挥体制、指挥流程、兵力编程、作战战法运用的合理性,以推动网络空间作战能力的生成。
3.3受训者评估指标的建立
受训者是指挥训练中的主体,也是实现训练目标、达成训练效果的承载者。在训练中,受训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态势进行综合判断,作出正确的指挥决策,但受训者的能力素质,作战经验千差万别,所以分别在作战筹划和作战实施阶段,从理论基础,作战预案,指挥流程,临机处置4个方面,对受训者进行全面考量,对受训者的具体评估指标如图4所示。
图4 受训者评估指标
Fig. 4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rainees
3.3.1理论基础
网络空间的“侦、攻、防”等作战行动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密码学等各类信息技术学科,对认知域的作战又涉及到人因工程、社会工程、心理战理论等学科,对联合作战的融入又要求指挥员掌握联合作战及各军兵种知识等军事理论,因此,对网络空间作战指挥人员的培育方向应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指挥训练内容设定上应偏重对高新技术的交叉运用、网络空间制胜机理和系统工程思维的培育建设,将这些训练内容融入对受训者理论基础的考核,以期为受训者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3.2作战预案
作战预案就是由作战参谋人员在分布式作业要素、任务规划工具和系统平台的支撑下,对指挥员形成的作战构想和预先决心进行作战方案的细化制定,使之具备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指挥训练中既练流程又练作战,对作战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作战方案的检验与评估。指挥训练中所确定的作战方案表现如何,即为该方案的实际推演效果,可以据此来评估作战方案。网络空间作战的瞬时性决定了其对作战预案的高度依赖,因此,对受训者编写的作战预案的评估应作为重点内容。
1)可行性
针对网络空间作战中目标的跨域性、差异性和可变性,对作战预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可行性主要是在设定的作战背景和实时态势的背景下,根据受训者对作战需求的分析,对预案中的兵力编成、力量布势、装备选择、战法运用等的合理性进行考量,并根据历史推演数据或专家意见,对其给出的指控命令是否能有效实施并达成满足其作战任务的需求进行的评估判断。
2)可控性
针对网络空间作战中网络连通性导致作战效果的级联问题,对受训者给定作战方案的级联效应进行评估分析,以确保作战方案结果的可控性。分析作战方案的可控性时,应主要基于复杂网络和系统工程理论,针对网络物理或逻辑拓扑结构特性,构建单个目标作战效果扩散模型和多个目标作战效果扩散叠加模型,计算作战目标相关节点的效能变化,实现作战方案级联效应的准确判断。
3)完备性
网络空间的许多武器装备往往是“一次性”的,而且还可能会出现类似于“黑暗丛林法则”中发起进攻后遭受更大规模攻击的情况,另外一些“杀手锏”武器的使用,可能会产生对民生基础设施的攻击,从而造成政治外交被动。这就要求对网络空间作战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估,完备性主要是针对作战方案可能产生的混合性、附带性或可逆性效果,主动积极消除影响作战效果的负面影响,制定相应的备用或后续方案。对其评估应分析提取影响作战方案的网络空间战场环境、战场态势、作战目标、作战规模等关键性指标,衡量基于作战体系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把控的能力。
4)协同性
针对网络空间作战预案中多个作战行动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制约和协同问题,应着重考量受训者在制定作战预案时对作战总体目标的把握,因此,对方案中设定的行动目标、行动类型、实施时间等影响作战协同的关键指标进行评估,以实现作战行动序列的最优化。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其他作战域和军兵种行动的影响,对外部支援和协同关系进行明确。
3.3.3指挥流程
1) 任务理解
主要评估受训者对上级作战任务研判理解的精准度,以及根据上级意图对本级任务具体分解和判断的准确性。
2)情况判断
主要评估受训者对战场态势的掌握,包括敌情、我情、上级意图、战场环境的综合分析研判,以及对在网络域、认知域可能出现的特情所进行的单独的分析研判。
3)定下决心
主要评估受训者根据上级作战企图,形成本级作战构想,修订改进作战预案最后定下决心的能力,包括其中的任务划分、力量运用、阶段划分、行动要求、指控要求等的合理性。
4)命令下达
主要评估受训者对作战命令的撰写和下达,对撰写命令的完整性和下达的时效性进行衡量。
5)行动控制
行动控制是对所属分队的实时动态的及时掌握和对其行动的有效控制,主要从行动控制时效性,行动指令要素齐全度,和行动控制内容与作战目标的相符度进行评估。
3.3.4临机处置
临机处置主要考量受训者在战场态势、指挥层级等发生突变的意外状况下作出指挥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如在遇到指挥体系遭到破坏的情况时,受训者应迅速对指挥关系进行调整变更,对指挥机构进行融合重构,完成力量重组,以最小化对我方的级联效应影响。
3.4指挥信息系统评估指标的建立
指挥信息系统发挥着训练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拥有信息支撑与服务能力、态势展示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等,其满足了各类指控信息在各方间的流转、战场态势的可视化展示、实时的数据存储与分析等各项需求,对训练的成功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4-25],其评估指标如图5所示。
图5 指挥信息系统评估指标
Fig. 5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s
3.4.1信息支持与服务能力
网络空间作战数据量大、情报源广,信息支持与服务能力用于衡量对参训各方提供的信息传输能力和信息服务支撑能力,主要从传输速率、时延性、畅通性、稳定性等衡量传输能力,从即插即用支撑能力、动态部署能力和安全保密能力衡量其服务支撑能力。
3.4.2态势展示能力
态势展示能力主要是指对当前战场态势的可视化展示,方便受训者进行态势分析研判和组训者进行态势把控,应从态势展示的完备性和实时性进行评估。
3.4.3决策支持能力
决策支持能力主要是为受训者提供基本的作战预案制定、态势变动分析及威胁感知等服务,应从决策支持功能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进行评估。
4、结论
本文从网络空间的作战特点和制胜机理出发,给出了指挥训练评估的认知框架及评估准则,构建了组训者、受训者和指挥信息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级指标的概念和定义,改变了目前重基础技能、重分系统分要素的评估模式,建立了与体系作战能力生成规律相适应的考核评估模式,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但网络空间作为新型作战域,作战数据少、相关战例少,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对指标体系进行增减完善, 明确底层指标的计算方法,同时充分结合复杂网络理论、深度强化学习等技术,对指标权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得到网络空间作战指挥训练的客观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