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年会 | 高质量发展之场域:构建现代课堂新样态

2020年12月5-6日,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现场共1200余人参会,另有3850余万人(次)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远程参会。会议主题为“发展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聚焦育人方式变革”。会议以主旨报告、学术研讨、成果展示交流、嘉宾访谈、分论坛、微论坛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并就我国基础教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集中研讨。我们将陆续刊发论坛嘉宾演讲内容。

叶剑,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是保障、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渠道。也是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场域。在青羊区新人文教育发展理念中,课堂也是三大场域之一。师生的人生在此交融,生命在此激荡。课堂的生态优劣直接影响师生的人生幸福感。

青羊区的课堂改革可分为三个历程:一是摸索期,二是理论架构期,三是样态实践期。摸索期以2005年承办四川省课改现场会为标志,理论架构期以2015年现代课堂思与行专著出版为标志,样态建构期正在路上,本次发言就是这个阶段的一个反思总结。

我区的课程改革是以现代课堂建设为旗帜的。为什么会树起这样一面旗帜呢?

首先,从课改的角度,需要对传统课堂进行转型升级,于是相对应的“现代课堂”自然就提出来了。
其次,社会发展对课堂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信息技术、全球化、人本化等潮流,作为时代烙印必然折射到课堂,影响课堂。这样背景下的课堂,就是课堂现代化的过程。
最后,我们来看教育内部的发展需求。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作为学校,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场域是课堂,课堂现代化是必然的诉求。于是,现代课堂应运而生。

那我们追求的现代课堂是什么样的呢?大而言之,人的现代化如何落实到课堂现代化?小而言之,现代课堂如何构建?如何推进呢?下面谈谈青羊区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课堂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场域,是以培养“现代人”目标的课堂。那人的现代化、现代人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具有时代精神,有适应当下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的人就是现代人。我们认为,课堂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场域,是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

那现代课堂有哪些属性呢?有什么特征呢?我们认为现代课堂是活动的,由活动组成的;是生态的,关注场域内主客全的整体关系;是有特色的,体现人本的,能从行为表现看出来的课堂。

因此,现代课堂的三大特征就出来了:活动、生态、特色!

活动:强调主体参与的主动性、深度性;

生态:强调主客体间的整体性、联动性;

特色:尊重主体表现的差异性、个性化。

那么,具体怎样实施呢?
任何改革,最难的是理念落地。思想不对,动机不纯,就会把经念歪了。在理念落地上,我们总结出了“三主一核”的构建思路,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三主即:区域主旨、学科/学校主张、教师的主见,核心就是现代课堂的改革理念。这是由内而外的一个扩展过程。从教师角度来看,区域主旨是顶层理念、学校/学科主张是中间解读,最后在这些思想导向下形成个体的底层主见。这样,既关注人的个性化理解,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又不偏离改革方向与推进轨道。
比如,成都市泡桐树中学在借鉴北京十一学校选课走班模式上构建起适合本校育人模式的课程体系,文翁实验学校作为城郊结合部学校以学区制改革为导向构建起四位一体学区教育新生态。
理念结合学校、结合学科、再到教师就有效落地了。可能大家会问:这些主张是怎么建起来的呢?对此,我们也开发出了一个“三步立论”的操作模式。即:建维度、表特征、立主张!
任何主张都是关于某一方面的行动见解。因此,首先要锁定某一个维度作深入分析,表述出理想的状态或行动路径,再用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就建构起自己的主张了。
作为全区整体推进的课程改革项目,如何区域推进是必需要思考的。这方面我们有两个妙招。一是实验项目推进,二是年度主题推进。
我们对区域课改进行了框架设计,一是理念视角、二是技术手段,三是老师、四是学生。相应地,我们构建起四大项目群,把全区学校都卷入进来,分别进行重点研究。

理念视角,是以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为项目载体;

技术手段,是以课堂云策略项目,即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项目为载体的;
老师方面,是以差异学习研究为项目载体的;
学生方面,是以深度学习研究为项目载体的。
有了项目,学校就有了任务,就有了团体研究的平台,也容易出成果,出经验。
从2009年现代课堂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区每年都有一个课改年度主题。有了年度主张,全区每年都有阶段学习重点,把研究的成果经验及时应用到年度课题活动中来,也营造了全区推进的氛围。今年的主题是:课堂革命、青羊表达,构建支持学习的高效课堂!
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永恒的话题,现代课堂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目标,因为,明天永远是现代的,未来才是现代课堂视野中的目标。课堂改革,我们永远在路上!

(文章根据叶剑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微论坛上的讲话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