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上甘岭老兵
作者:凤翅缘 朗诵:任萍 编辑:花生
► 朗诵:喊故乡
一条腿,一根拐杖是他生命的支点
一张桌,一颗心是他工作全部内容
这就是老兵生前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已经走完了八十个春夏秋冬人生路,留下的是感人的瞬间和骄人的业绩。
其实,老兵也有很接地气的名字,平时人们为了尊重他,只管呼他老兵,以此来怀念他辉煌的过去。
老兵是在1950年上甘岭作战中,冲锋在前,不幸被美军炮弹炸伤一条腿,为了挽救他垂危的生命才截的肢。由于他作战勇敢,曾数次立下战功,荣获过朝鲜金日成的最高荣誉奖章。
七十年代初,他带着荣誉退役回到家乡,被政府安置了工作,让他吃上了供应粮,去了供销社办的收购组任出纳,成了领薪水的公职人员。当时,粮食和供销是最吃香的行业,人人挤扁头往里钻,老兵是幸运者,大家都很羡慕他。
老兵平时穿着得体而时尚,春夏季节标准的将军尼中山装格外引人眼目,冬季外加一个很时髦的棉大衣,人也英俊了许多。猛男一般的模样怎么也分辨不出哪一条腿是假肢,只有走起路来,他拄一根很得体的过膝拐扙,另一条腿发出"吱咯吱咯"地响声,人们才知道他是安了假肢的伤残军人。因此,家乡人又恭恭敬敬在老兵前面加上了英雄二字。
我上初中那阵子,正好是七十年代初,当时,我家生活条件差,经济并不宽裕。我和弟弟经常利用假期放羊的机会,上山挖些山药补贴家用,父亲常常带我们去收购组卖山药。
一走进古镇,除了人民公社,供销合作社就是最宏伟的建筑了。当时的大众食堂、收购组是供销合作社的下设单位,曾记得那里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命脉,自然是人最多的地方了。
供销社是六、七十年代村民集资修建、入股办起的全乡唯一的一排靠北面南的尖顶土木建筑房屋,我家至今还保存着一封父亲入股供销合作社的股单。
供销社的对面是供销办的大众食堂,而收购组在尖顶房的最东边。供销合作社占地面积大,房屋建筑高,房台是由许多村民从山沟里捡来的碎石加麦草泥巴筑起来的,显得格外宽厚结实,上面铺着文革时期被红卫兵砸散的一些石碑,从上面残缺不全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它分明是杨子恒父亲杨公的石碑断文,那些字迹正楷规范的碑文,被深深雕刻在石质优良的青石石条上,显得十分精美。我对这些被踩在脚下的文物叹息时,父亲却说:"孩子啊,你们涉世太线,这些东西只能说明过去,并不代表当下",当时,我对父亲的话似懂非懂。
走进收购组结实的木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店内的大木窗大木柜台,还有高低不平的土地板,这些古朴原始的东西今天已经千寻难见了。店铺里面的工作人员只有二人,一个负责验货过称开票分明是店主,另一位穿着很固板的老年人估计就是出纳了,他很严肃地坐在柜台里面靠东边的一张二抽桌子后面认真付着款,胸前那枚军功章随着忽明忽暗的阳光一闪一闪发着光芒。父亲告诉我,他就是英雄老兵,是本村中心队人。
英雄老兵识字不多,平时话不多,人却很诚实,头脑也很清醒,心算能力特强,还打得一手很麻利的珠算,凡是要付出的每笔金额,都是在他加减乘除的敲打下完成的。如果遇到收购高峰期,他的珠算声"叮叮当当"往往淹没了人们的吵杂声。当时,收购组收取的农副土特产品很多,如:鸡蛋、山药、手工草辫、头发、猪毛、桃核、杏核、花椒等等。杂而零乱的收购常常使英雄老兵整天一直不得消静,除了去银行提款要单位派人协助外,最多的工作还是由他一人负责完成每笔付款,经他手数过的一分二分五分甚至更多的钞票真是千万枚,从没有发生误差。他工作一忙往往手指发麻不听使唤,可是,面对一批来了去了,又来了的熟面孔他微微一笑稍作调整后,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去。有时他连上厕所、吃饭的功夫都没有,越是这样,他越是不急不躁地工作着,非常小心谨慎,唯恐工作中出现失误,给集体或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一次,由于柜台外人多拥挤,一位老大爷不慎拌倒,被拥挤的人流重重压在柜台外喘不过气来。"快扶我一下啊!我起不来呀"老人不断的呼喊着,喊声渐渐被吵杂声淹没了,眼见老大爷生命危险时,老兵一跃独足登上了高高的柜台,伸出双手从人群中救起了老人。
还有一次,老兵正在付款,突然听到有一位老奶奶高喊"有小偷,快抓小偷啊",老兵猛地站起来,冲到柜台前,顺手一拐棍打翻毛贼,将老奶奶几元鸡蛋钱如数从小偷手中夺了回来。因此,他先后被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主管部门的多次表彰奖励。
英维老兵吃住都在工作单位,很少回家,他却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妻子是一个贤惠的农村妇女,她对老兵的衣食起居照顾得体贴入微。同时,她还是英雄老兵的坚强后盾,料理家务,供孩子上学从不让丈夫操心,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从不落人之后,她的模范行动在古镇东门留下很好的口碑。使老兵心中时时充满了丝丝暖意,一心一意工作才是老兵极大的快乐。
老兵膝下有三个儿子,牛蛋是他的大儿子,生性聪明,曾是杨家庄秦剧团中的丑角演员,娄阿鼠形象的精彩表演给人们留下很深印象。二儿子贵娃生性木纳,人却非常老实,他是一个勤劳农民的光辉形象,他为了不负父母,为这个红色家庭付出了代价。
八十年代未,英雄老兵功德圆满,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他将接力棒传给了三儿子毛娃。退体后的几年里,他始终惦记着供销社,惦记着他心爱的职业,经常过问关心单位的发展状况,有时还在老伴陪同下去老单位走走看看。每任单位领导过年过节总忘不了他,都要带上丰厚的礼品慰问这位功高望重的老人,向他送去节日祝福,老人心里一直很阳光,也很满足,晚年生活过得十分幸福美满。
时光很快流过八十个春秋,英雄老兵已经到了不能下床活动的地步了,他还能通过收音机收听时政新闻,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他常常对身边亲人说:"我虽然老了,可是,我总算等到了人民生活幸福的这一天,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虽然我扛过枪,渡过江,受过伤也应该感谢党!是党培养了我。自从火线入党以来,我就是党的人了,终身献给党是我最大的心愿。珍惜吧!孩子们,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加油吧"
谁知 ! 英雄老兵的话成了遗言,时隔不久,在一个秋末无风的夜晚,战斗英雄安祥地走了,他那光辉的人生画下了完满的句号。
作者简介:姚步君,笔名凤翅缘,退休教师,灵台县作协会员,有散文小说在各种媒体发表。
朗读者简介:任萍,网名萍水相逢,现已退休,平凉阅读会会员,曾多次参加过阅读会举办的朗诵活动,希望用文化修炼心灵,用声韵的柔情传播好声音,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