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举要

有许多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看得懂,似乎也理解。但一到课堂上又搬出老一套的观念、办法、教学语言来。江山易改,课堂面貌难变。教材是新的,教法则是老的,“穿新鞋走老路”,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积习难改,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缺乏一种把教学理念转化成为鲜活的教学行为的功力。此事非一日之功,难得一时得到改变。怎么办?等是不能等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对空,唇焦舌燥说理念,实践证明,也是难以奏效的。本人归纳了一些优秀课例的课堂教学行为共性特征,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呈现方式,作为可操作的规律性的东西,奉献给一线教师。简化了头绪,有概括有具体,有抽象有形象,互为诠释。大家依样画葫芦,也许对老师们理解课标,走出困境,尽快走进新课程,会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把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引进课堂。

上课伊始,教师就应把你收集的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引进课堂;或者要学生把你预先布置、他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或者启发学生从回忆自己课外的相关生活经验入手,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比如,本课学习部分蔬菜名,教师可带进蔬菜实物让学生辨认;也可带图片让学生辨认;还可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菜市场或自己种蔬菜、吃蔬菜的经历中所认识的蔬菜名,来进入今天要学习的蔬菜名词。

二、问题引路。

从认识论看,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问题。找出并提出问题是发展思维、张扬个性、激发创新的必要途径。教学的过程必须以问题来贯穿。问题最好从学生中来,由学生自己解答。以问促思,是创新教学的基本特征。问题的解答,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问题的解答,引发新的问题,新的思维,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

比如,“读了课文,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读了课文,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然后,帮助同学们整理出主要的问题,由同学们自由或分组讨论,解答。

问题引路,不必追求标准化的准确答案,重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重在自主探究真理的过程,重在让学生感知大千世界奥妙无穷的魅力。不当之处,应由学生自己去甄别、去发现、去完善,老师不必以先知者的面貌出现。

三、贯彻“自由”“自主”的原则。

“自由”“自主”是现代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都尽量让学生自由去解决。不要担心“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学生自主解决一个问题,比你“教”给他十个问题的答案,更有价值。要记住,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同样是新课程确定的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

比如,有一个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并提示:可以朗读,可以分角色合作读,可以查资料,可以绘画,可以写诗,可以表演……。结果,学生的学习成果异彩纷呈:读的读得漂亮,画的画得到位,写诗的写得令人惊叹。

自由不是自流。自由,是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诱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没有自由,就没有个性,就没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自流,是放纵,是失责,是迷茫,是无序。自由,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问,自由地读,自由地想,自由地答,自由地评价,自由地选择(内容、方式、伙伴)。总之,让学生时时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四、合作互动。

合作互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自主性、语文实践性交际性的必要手段。教学过程中,凡是可以安排学生合作的学习活动,都可以设计互动的教学环节。即使一定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也应该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互相交流,讨论欣赏一下。低年级的合作,开始需要教给一定的方法,并且需要适当的检查。养成习惯后,就成为自觉的学习行为了。

比如,读书,可以合作读,你读我听,我读你评;理解,可以我说你听,你说我评,还可以通过问、演、画、写等方式合作完成。

合作互动,不是应景、不是作秀、不是图热闹。它是学会学习的必要过程,是生命完善、素质内化、学会做事、做人的必要途径,是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

在两人合作成习的基础上,还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大组合作,全班合作。

五、创设情境。

情境是进入学习角色、感悟学习内容的必要条件。要提高效率,必须创设必要的情境。语文创作的原始动因就是情境。

比如,一节“认识钟表”的数学课,其中,有小明一天的生活内容,有的老师让学生辩明“小明几点在干什么”就完事了。有的老师则创设情境:你就是小明,看看几点该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结果,学生在该吃饭时,就都做吃饭状,在该上学时,就都做上学状,教室里满堂生辉,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时间的认识。

情境的创设可以虚拟、可以用实物、可以凭借多媒体、还可借助声音、图象、音乐、表演、朗读等等。因时因地因人因内容、条件不同而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贵在恰当应变。

六、多读。

语文的特点就是要多读,其他学科其实也要读。读,才能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增强语感,促成内化。读,才能调动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共同协调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效率。读,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要多种形式、多种要求、个性张扬地读。由读出感情,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写法,是一种很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读的形式有:个别读,齐读,合作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等。

读的方法有:朗读,默读,指读,小声读,有节奏读,表演读,研读,速读,浏览(扫读),等等。

读的要求有: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声情并茂地读,诵读,背诵,等。

七、引导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主要是指在学习伙伴解决学习问题后,其他同学自主地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教学环节。它主要是针对过去学生应对学习问题后,教师不予评价或只由教师评价的现象提出来的。普遍的现象是,教师一个个的指答问题,一个不对就两个、三个地叫,直到答得自己满意为止又继续往下讲。其实,即时评价也是一种交流、学习、探究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即时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悟得别人成功的经验。即时评价有激励、调节、校正、同化、发散、探究的作用。它的效果,是别的学习方式所难以达到的,也是老师的“教”所无法取代的。

即时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种能力。比如说评价一个同学的朗读,学生往往回答“好”或“不好”,就没词了。老师可引导学生:“他读的声音怎么样”“有没有读错字音”“有没有添字漏字”“有没有读出感情来”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定量定性定向评价,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还要说出自己的道理。这对所有的同学都是一次学习机会,不但知道了正确的答案,还知道了“所以然”;不但知道了这个具体问题的知识,还懂得了如何评价的方法,懂得了下次自己如何防止出错,走向成功。这是终生受益的。

也有的同学一时难以说清道理,这是正常的。这时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实际演练行为来纠正对方的错误或表明自己对正确标准的把握,以此代替评价的理由,传达自己正确的理解。

八、注意综合、注意实践。

综合是这次课改的重点,实践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课中要打破学科的界限,能动手的地方,尽量让学生动手。比如,学了一段写景的文字,你喜欢吗?能不能把你的理解,变成一幅画告诉大家?学了一段有情节的文字,你觉得有意思吗?能不能把它通过你的表演表现出来?请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词语。如果要进一步,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图画,然后用文字写下来。

总之,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动手,可以写一写,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唱一唱,做一做,说一说,猜一猜,查一查,有的甚至可以到户外去综合实践。其作用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妙处不必多言,日后自现。

九、突出情感,抠住语气,落实人文。

成篇的文字,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感。课中要通过读,悟出情感,然后进一步理解把握语气,在此基础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读”的道理,进而理解文字的人文内涵。朗读----情感----语气----人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体现了汉语感性的、模糊性的特点。

学生理解教材,也许会有各种奇思妙想,不要用老师固有的答案去轻易否定它们,只要答案合理,就要鼓励他们。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作者)的价值取向。

十、开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课中,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生活体验的地方,都要联系起来。比如,一年级学习词串:前后左右东南西北。学了以后,当时就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位置:前是什么,后是什么,左是什么,右是什么,哪面是东,哪面是西。还可让学生说说,学校的大门是朝什么方向,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学《黄山奇石》可以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看过我们本地的山吗?与黄山相比,你觉得黄山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字来表示。

总之,教学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已知的知识出发,去推知、感知未知的新领域。这在心理学上,叫“从最近的发展区出发”,有利于学生稳步拓宽知识领域,减缓心理坡度,获得无限的发展。

十一、留给学生创造的余地。

教学中,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百密无疏,在解决主要问题的前提下,要留给学生思维、想象、实践的时间、空间,创造的时间、空间。不要讲深讲透,不要安排得太饱满,不要一步到位。留给学生创造的时间空间,教学才可能超越教材。比如,北师大版一年级《老树的故事》,初步读懂读熟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是你,会对老树提些什么问题?如果你是老树,你会怎么回答?《雨铃铛》一课,可以设计:小雨点除了像铃铛,还像什么?小雨点除了向小燕子打招呼,还可以向谁打招呼?它会怎么说?

创造的由头,可以从教材中找,也可以从学生的问题或答案中找。比如,“读了课题(课文),你会提出些什么问题”“你读懂了些什么”“你发现了些什么”“你想怎么来学(读)这篇(段)课文?读、画、写都行。”“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想、说)?”等等。运用之妙,全在于老师的理念、悟性和教学机智。

学生的创造过程,是最能体现“教学是生成的”“能力是生成的”这一新课标新理念特征的教学步骤。

十二、平等、尊重的态度,亲切热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中,要抛开“师道尊严”,抛开“先知先觉”的传统角色。态度和善又不失热情,“蹲下来看孩子”。语言表现为一种商量的语气,教学步骤虽然包含了教师的意志,却表现为处处依从学生,使学生感受不到任何压力,自己乐意学下去,不学就不舒服。课堂氛围方能至佳境。比如,“大家觉得他回答得怎么样?有没有不同意见?”“他读得很精彩,有没有想超过他的?”“大家想不想跟他读得那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怎么样?”

教师的平等态度,除了语言艺术,还表现为自己与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与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探究,同喜同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感。

十三、练习要向课外延伸。

布置课后练习除了要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外,还要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能综合性地调动、发挥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识字,可以让学生通过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行学会某个偏旁、某个字族一些字。其中,与人交际、查字典、关注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协调发展。又如,学了“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男女老少”这些词串,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问问家长:咱家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大门对着什么方向,家里有几个男的几个女的,几个老的几个少的。学了《春天的手》可以布置学生:说一句赞美春天的话,画一幅赞美春天的画,写一节赞美春天的诗,找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任选一题,回家完成。

课外延伸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可以访问,可以观察,可以查资料,可以收集实物,可以写,可以画,还可以与人合作,形式多多,内容广泛,就看老师如何把握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总的原则是:学会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重在让学生乐于自钻教材;以学定教,以学变教,以学论教;创造性地用教材启发学生学,争取教学效果超越教材。有一句老话:功夫在诗外。四十分钟的课堂,仅仅是个表象。要把握好这四十分钟,更重要是平时的理论专业修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课前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对教材的深刻钻研,对教学方法和进程的预见性。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能深刻灵活运用教材、得心应手变通教法、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大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