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吃错了的披萨
之前我讲到过对于中华审美文化、品味、体验的骄傲与自信,详见“开汤美学:《自信三讲》”。这种自信显然不是无根之木,也绝不单纯是指向过去的,它的价值更多是足以指导当下,并影响将来。
今天我们就以“披萨”这种典型的西方食品,通往我这个东方人的视角的解读,试将其体验过程完善之 ……
披萨这种发源于意大利的美味,据说公元前三世纪的罗马就有类似食物出现,如今早已风靡全球。但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西方美食,你确定“吃”对了么?注意,我指的是在其出现到当下的整个过程中,对于这种特定食品形式,人们吃的方式,—— 对么?
如果你手里正拿着一角披萨,那先别急着入口,听完再吃,保证你又有新的感受。
不管你的那款是培根、鸡肉,还是牛肉、海鲜,想象一下你习惯的入口方式:
一只手托拿一角披萨,馅料一面冲上,送至入口咀嚼,—— 啊!香哪 ~ ~那满足感,那充实感,那各种馅料在口中的滋味变化,再抿上一口红酒,—— 绝了!
这看起来蛮好啊!台布一点儿没脏,嘴角也没有半点残渣,干净而优雅,东西一点儿没糟蹋。
但在我看来总感觉有哪里不对,—— 哪里不对呢?
好的,放下披萨,我们来看看一下“口腔”这个味觉机构的结构:
牙齿负责咀嚼;
舌下腺体负责分泌唾液让食物湿润降低硬度以便于咀嚼,同时唾液中的消化酶也会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除了翻动食物外,舌头这条肌肉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感知食物的味道,因为你所有的味觉细胞主要分布于舌头的舌尖至舌根这有限的舌面上。对于食物的审美也基于此。
再来看你的进食方式,最先与舌面接触的不是滋味丰富的馅料而是饼坯,滋味的体验已经损失大半。而馅料最先接触的是你口腔的上膛,—— 那里没什么味觉神经的。
你说我嚼了不也能吃到馅料的味道么?—— 那不一样!这就要彰显我们在体验层面的细度了 ……
从进入你的口腔开始到你咀嚼后下咽,这整个过程中食物的味道其实都有着微妙的变化:从最初各种食材元素呈现其各自独有的滋味特征,到通过咀嚼以及唾液消化酶的作用,使其释放出各自的香味物质在与空气接触被氧化后得以被你感知,再到最后释放出的糖原、脂肪、氨基酸等,构成了你下咽后仍对食物保有的回味之感。而这种味觉体验的充分性一定是取决于一种对的进食方式。
所以当起点错了,沿途的风景也注定是不会对的,就算终点都是一个。
明白此前习惯的入口方式有什么问题了吧,—— 它的起点错了。
你可能会惊讶的看着我,“您这意思是我得把这披萨翻过来拿着吃?!
那馅儿不都掉身上了么,—— 可大的虾仁、培根片儿啊 ~~”
您说的对!当然不能翻过来,就算是酥脆款也不建议翻过来吃,—— 一咬那渣儿也会掉的。
所以这正确的方式是竖起来低头吃,馅料冲里,让馅料最先接触到舌面。明白了吧!
你可能需另一只手再拖个盘子接着点儿。这无疑增加进食难度,看起来也不是非常优雅,但当你吃到那一口对的味道时,那种真正的饱满度、满足感,各种食材味道在你口中此起彼伏所呈现出的那种张力,你会一下子把那些故作优雅的人们甩出好几条街去 ~~
就算吃着同一款披萨,从他的眼神里你都能看出来他很可能不知道你在那儿美个什么?!
让他惊诧去吧,谁让他吃错了呢。
那不说他了,这披萨得趁热吃!对了,你手里那披萨凉了么?那再热热 ……
知道了为什么,那文末附一张更不靠谱的吃法,博得大家一乐吧!!
好了,这就是一个中国人,对如何吃披萨的说法。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