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误解了“负强化”“惩罚”这两个概念

幼儿教育中的正强化与负强化

一、正强化-负强化

正强化是正面刺激(如食物),在行为之后呈现。如,孩子表现好,给他一粒糖,这就是正强化。

负强化是负面刺激(电击、病痛、噪音等),在行为之后撤销。如,一个学生原理因为犯错误被记大过处分,近期由于表现好,取消了处分,这就是负强化。

二、负强化-惩罚

惩罚是在行为之后呈现或加强某种负面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比如,小明没有遵守“跑步时不能从后面推别人”——在大家跑步时,从后面推了晓勇,结果被老师请出队列,罚站1分钟。这就是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的相同点仅仅是刺激的性质都是负面的,但负强化是撤销或减弱负面刺激,惩罚是呈现或加强负面刺激,负强化的作用是建立某种行为(比如,取消逐渐变好的孩子原有的处分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好),惩罚的作用是消除某种行为(上述例子中,罚站1分钟,会让小明从后面推人的行为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美国临床心理医生吉尔和沃尔夫曾使用负强化法训练过一组重度智能不足儿童,以培养其形成解大小便的习惯。实际训练时采用个别矫治法。训练人员用一条约四五米长的布带,一端绑在患儿的腰部,另一端绑在厕所里。

训练初期,实验者仔细地观察这些孩子,耐心地等待孩子们出现想上厕所的意愿。当他们一发现孩子有上厕所的意愿时,一方面立刻松散所绑腰带(即撤除厌恶刺激),一方面给以奖励,并说:“很好。”

第二阶段,要求儿童能自动走向厕所,方给他解开布带,并给予奖励。

第三阶段,要等儿童走进厕所,坐在马桶上,才松开布带并给以奖励。最后,要儿童解好大便,并穿好裤子,才能把布带松开,并给以奖励。

以上程序采用了逐步训练法来提高训练的标准。实验结果证明,此法对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到厕所里大小便的习惯),有较好的效果。

增加的话就是强化。在强化里面,如果是呈现一个喜爱刺激使得行为频数增加,就是正强化(阳性强化);撤除一个厌恶刺激使得频数增加就是负强化(阴性强化)。

下面的例子哪些是正强化、哪些是负强化?

1.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进了全班前十名,就给他买他一直想要的手机。

2.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进了全班前十名,就免去他每周末洗碗的任务。

3.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没进全班前十名,寒假就没有压岁钱。

4.妈妈为了激励小明保持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退出全班前三名,就不给他买手机。

“负强化”是减少一种刺激的发生来增加另一种刺激的发生机会!

我们经常误认为,正强化就是表扬奖励;负强化就是批评惩罚。

惩罚与消极强化有所不同,消极强化是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好的,人们向往的,而惩罚是不好的,人们力求回避的。因此,不能将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孩子哭闹父母给糖,孩子不哭了,重复几次,孩子一哭就给糖,这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

四种情况

给一个不好的刺激,促使行为消失,这是惩罚。

没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促使行为消失,这是惩罚。

给一个好的刺激,促使行为发生,这是正强化。

去掉一个不好的刺激,促使行为发生,这是负强化。

糖是好的刺激,给糖促使不哭,典型的奖励行为,叫正强化.

给糖对孩子哭的行为是正强化,孩子不哭是对父母的负强化。

看来从不同的主体角度来分析会有不同的结果。

正负看刺激,强化或惩罚看行为

刺激增加(或强度增强)——正

刺激减少(或强度减弱)——负

行为增加——强化

行为减少——惩罚

刺激增加(或强度增强)刺激减少(或强度减弱)行为增加正强化负强化行为减少正惩罚负惩罚

正强化、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快乐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的方式,

正强化与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是通过愉快的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是呈现厌恶的刺激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与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厌恶刺激,但是负强化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负强化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的概率。

强化和惩罚是心理学,尤其是行为主义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概念。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很多书上都将负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包括一些高校的心理学教科书。区分强化和惩罚最有效的方法是看目标行为的改变方向。强化提高目标行为的反应频率,而惩罚则是降低行为的反应频率。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小红考了100分,老师表扬她,父母买漂亮衣服奖励她,那么她以后会更加努力:这是正强化,而负强化是指撤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比如小明考试考了100分,回家后父母很高兴,告诉小明今天不用刷碗,那么小明为了以后都不刷碗,会更加努力。

惩罚分为正向惩罚和负向惩罚。正向惩罚是呈指现某种让人厌恶的刺激,以降低行为频率。正向惩罚举例:小涛一直迷恋网游,导致成绩下降,老师让他每天打扫教室。负向惩罚是指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举例:小磊迷恋网游,导致成绩下降,父母因此不许他吃最爱吃的冰淇淋。

对一个爱咬指甲的孩子,在其手指上涂上其讨厌的胡椒粉。这负强化,还是惩罚?

负强化和惩罚。负强化和惩罚都需运用厌恶刺激,两者的区别在于,惩罚是施加厌恶刺激,而负强化是除去厌恶刺激。一般地,两者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施行目的不同。惩罚施用厌恶刺激的目的只是阻止不良行为出现,不一定要形成良好行为。负强化则是通过厌恶刺激抑制不良行为,并达到建立良好行为的目的。

(2)实施方式不同。惩罚是当儿童表现不良行为时及时施以厌恶刺激,以便阻止不良行为产生。负强化是针对正在受惩罚的个体,激发他“改过向善”的动机,或鼓励他去从事良好行为。一旦发现这个个体表现出预期中的良好行为,就立刻把正在进行的厌恶刺激撤走。

(3)施行的后果不同。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痛苦和恐惧的,而负强化的效果是愉快的。

综上,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得已情况下才施行惩罚,并要求用良好行为来代替他的不良行为,然后撤除刺激。如爱吮手指的人老吮手指是因为手闲着无事可做,因而矫正者要引导他从事其他的积极活动,使他抑制吮指行为。对爱哭的孩子要训练他说出自己的要求,而不是用哭闹威胁。一般地,负强化比惩罚更具有积极作用,它不仅可以阻止不良行为,还使犯过错的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例如对一个因犯错误而记了大过的学生,教师利用负强化法先使学生知道本身的错误所在.鼓励他努力学习,多做一些有益的事,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撤除其记过处分。因此,日常生活中纠正不良行为时,要尽量避免单独运用惩罚方法,应采用与替代行为相结合的惩罚即负强化方法。

儿童看到糖果店的糖果,回来对着其母亲大吵大闹,使母亲不能安心工作,母亲为了逃避这一厌恶的吵闹声,只好拿出钱让儿童自己去买糖果。这样,叫喊吵闹的厌恶刺激虽然消失了,但后果是: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孩子会再次吵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孩子的母亲为了逃避吵闹而屈服于儿童的要求,从而不自觉地培养了儿童的不良习惯。

谁强化谁?他们强化了什么样的行为?

在上两个例子中,孩子的母亲无意中进入了孩子设置的厌恶刺激中,如果母亲为此产生逃避反应,那么以后母亲的行为就要受制于孩子,孩子会不断地制造更多的厌恶刺激。因此,父母不能轻易地向孩子的吵闹妥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