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四王”王鉴百幅山水雅赏

王鉴(1598—1677),字玄照为了避免清帝康熙玄烨的名讳,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他的祖父是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鉴赏收藏家和显宦王世贞,曾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为“后七子”首领之一,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其父王士琪,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王鉴深受其家族的影响,从小就受到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家藏古今名迹非常丰富,时常披览,心领神会,所得益深。他的作品也多是摹古之作,擅长山水,远法董源、巨然,近宗黄公望、王蒙、董其昌。

崇祯六年(1633),33岁的王鉴得中举人,35岁由祖荫得官廉州知府,世称王廉州。明亡不仕,退居娄东。他和王时敏年纪相仿,却把王时敏当成叔父加以尊重,二人互相砥砺,切磋画艺,并臻妙境。王鉴画山水以董、巨为宗,对“元四家尤为精诣,沈雄古逸,士气盎然。运笔出锋,用墨浓润”。

从王鉴的画学之路来看,其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下,董其昌对其也具有较大的影响。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承接南宗的正脉,即由董北苑、巨然到元四家再到董其昌。他曾提出“画之有董、巨,如书有钟、王,余此则为外道。惟元大家,正脉相传,近代自文、沈、思翁之后,几作广陵散矣”。

王鉴与王时敏都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但是王鉴并没有像王时敏一样,拜董其昌为师,得到董其昌的直接指导,同时二者的师法之侧重并不一样,王时敏独独钟情与黄公望,强化干湿皴擦技法,呈现秀雅苍润风貌。而王鉴则侧重于董、巨和王蒙,早、中期多取自董、巨,且参照王蒙的细密笔法,风格细润圆浑。

与清四王相比,王鉴画风更加别具一格,看似清新淡雅,实则藏拙,有其自身的闪光点。王鉴的墨笔山水画主要以烘染居多,风格润丽清秀,笔法沉着圆浑,精谨。把自身的气韵、对象的气韵与画面上的气韵三者间统一起来,使画面更加传神。并且极力追求“独开生面”,而为了达到这一份“独开生面”,王鉴先是将前人的丘壑和笔墨重新组合,再是力求画家、士气俱备。临古鉴古,再由画家自身的理解,再造的心中之景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