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民起义多以“均贫富”为口号,为啥还失败?忘记最重要手段
“均贫富”曾是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农民起义时用的口号,该口号一出,万众响应。
如唐末的农民起义军领导人黄巢曾自封“天补均平大将军”。
北宋王小波起义时的口号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方腊起义时的口号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南宋钟相、杨么起义时的口号是"等贵贱,均贫富"。
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在迈过最困难时期后,也马上喊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还有从唐朝时就出现,一直到清朝还在延续的白莲教,他们历经千余年,让各朝代都剿之不绝的核心口号就是“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
由上述实际例子可知,“均贫富”的口号绝对是古代贫苦农民反对封建赋税和徭役剥削时的大杀器。
但口号毕竟只是口号,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却不太多。
这也是古代的农民起义百分之九十九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的最主要原因。
就像唐末的黄巢和明末的李自成,这两位无比接近最终胜利的农民起义军领导人,都是在走到哪怕最后一步时,也没能让曾经喊出的口号成为现实。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无非“打土豪、分田地”而已。
其中,“打土豪”不是必须,但“分田地”却一定不能少。
根据《新唐书》中的记载,黄巢在攻进唐朝国都长安后,曾无比愉快地“打土豪”:
甫数日,因大掠,缚棰居人索财,号“淘物”。富家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火庐舍不可赀,宗室侯王屠之无类矣。
同样,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李自成在攻进明朝国都北京后,也没有放过“打土豪”:
其余勋戚、文武诸臣奎、纯臣、演、藻德等共八百余人,送宗敏等营中,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征诸勋戚大臣金,金足辄杀之。
这样的行为,即便对旧的统治阶层很残酷,但每逢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初期,这都是常见现象,“打土豪”是完全没问题的。
可他们及麾下的士兵、军官们在获得大量财富时,却全部忘记了要给拥护他们的根本力量,即贫苦农民们“分田地”。
如黄巢,在长安做的也就是“贼见穷民,抵金帛与之。”然后就没了。
李自成更过分,别说“分田地”了,他反而压榨起了北京的老百姓们:
贼又编排甲,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
于是,当封建地主阶级全力反扑时,他们无法真正以人数众多的贫苦农民为依靠来进行回击,白白葬送了胜利果实。
喊出了口号,却无法实现,这大概和黄巢、李自成们都一直在流动作战有关。
不过,最重要的是,黄巢、李自成都没有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
因此,没有人告诉他们,要稳定农民的心思需要做什么?该如何实现他们曾经承诺的口号?
黄巢和李自成都曾做过一个同样的决定,把旧王朝的顶级官僚势力排除在新王朝的体系之外。
黄巢在长安下达过:“王官三品以上停,四品以下还之。”的命令。
李自成在北京也不愿意用他们:“自四品以下少詹事梁绍阳、杨观光等无不污伪命,三品以上独用故侍郎侯恂。”
别看那些封建顶级官僚压榨贫苦农民们比较厉害,但他们也是最懂得农民心思的。
新王朝该如何收揽民心?该如何休养生息?他们心里绝对门清。
黄巢、李自成不但将这些明白人排除在体系之外,还对他们的性命和财产予以完全的剥夺,谁会傻得去教这两大老粗该做什么?
黄巢和李自成把“均贫富”的口号当成抹布,用了就甩,也没有智谋之士愿意提醒他们。
当口号变成了忽悠,他们只能面对失败。
有反面典型,就会有正面典型。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唯一对“均贫富”做得比较好的,也是所有农民起义中,那百分之一成功的是,借元末农民起义大潮崛起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还没有成为老子天下第一时,提出过“广积粮”的战略。
但他并没有用压榨农民的方式进行战略积蓄,而是在自己的领地内“分田地”。
再由官方组织兴修水利等农业设施,以此创造好的条件帮助农民恢复生产,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农民勤种地、多种地,然后收取合理的赋税。
并且,朱元璋在急需扩张势力时,也没有采用过“打土豪”的方式搞积蓄。
反而积极接纳知识分子到自己的体系内,让他们帮助自己管理和查漏补缺。
以刘伯温、宋濂等为首的江南士绅群体,就是在朱元璋不“打土豪”的背景下,心甘情愿地帮助朱元璋。
最后,主动“分田地”和不“打土豪”的朱元璋成功了。
至于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自己的子孙谋福利,疯狂地给他们“分田地”,变相的压榨农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好歹明朝也存在了近三百年,创始人朱元璋本人是无比成功的。
总结,同样是农民起义,高喊“均贫富”口号的黄巢和李自成们失败了,不怎么喊口号的朱元璋成功了。
在他们的起义过程中,是否“打土豪”取决于实际情况,但是否“分田地”绝对是成败得失里的最重要因素。
古代大多农民起义领导人只懂得开仓放粮,却忽视或忘记了最简单也最重要的手段。
“均贫富”的口号管用,可不能只用来忽悠,还是要来点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