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希雍、杨栗山为何对头风神方评价那么高?
彭坚:头风神方治疗头昏痛:慢性额窦炎
头痛的类型和治疗方剂很多,但额窦炎引起的头痛,别有一种感受,一般治疗药物效果不显,患者也为这种似痛似昏的感觉所困扰,终日无法摆脱。10多年前,我治愈了第一例慢性额窦炎患者,至今印象尤深。
周某,女,45岁,头痛10余年,终日前额昏痛,记忆力下降,服药无数,少有疗效,1999年4月5日初诊。10余年来,患者为治疗头痛,遍访各地名医,头痛仍时好时坏,未显著改善,亦未继续恶化。查阅患者服用过的药方,计有羌活胜湿汤、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清上蠲痛汤、川芎茶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通窍活血汤等,均服头2、3剂时似乎有效,后来又恢复原状。西医认为是神经衰弱、抑郁症,要么不开药,要么开出的药物服后副作用大,家人难以理解,医生无计可施。
察之患者形容憔悴,眉头紧锁,舌淡脉缓。我正在犹豫不决时,患者忽然提到,多年前,西医曾诊断她患有额窦炎,但既无流涕症状,亦不曾治疗。考虑良久,处以头风神方:
土茯苓120g,川芎10g,辛夷5g,玄参24g,蔓荆子10g,天麻10g,防风10g,黑豆15g,灯心草3g,金银花15g,细茶5g,黄芪50g,当归15g。
10剂。
服上方后,患者头痛基本痊愈,神情开朗,眉头舒展,面露笑容。嘱咐以后每遇发作时,均以本方加减,服7~10剂,治疗大约3个月,一如常人,至今未发。
用方思路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的“头风神方”,在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中,又称作芽茶煎,用来治疗头痛。两书对此方的评价都很高,但是,究竟是治疗什么性质的头风、头痛,书中记载简略,后人似乎没有谁用过此方。引起我好奇的是方中的药物,用于止痛的并不多,突出的是主药土茯苓,用量达到100g以上,这在古方中是少见的。土茯苓自《本草纲目》始入药,最早用于治疗梅毒,后来用于解铅汞之毒及痈疽毒疮之火毒,朱良春先生用此来解痛风尿酸积淀之毒,皆有效,但用来治疗头痛,理由何在?始终不可理解。因此,我得此方20余年,始终存疑待考,备而未用。直到遇上这个案例,在常规治法无效时,才想到了此方。患者的头痛,应当是一种隐匿的、难以消除的炎症所致,与一般的神经性血管性头痛不同,治疗当另辟蹊径。
头风神方共10味药,大剂量土茯苓,配以金银花、玄参、黑豆,是为清热解毒而设,川芎止痛,天麻定眩,防风祛风,灯心草、细茶引热下行,辛夷更是治疗鼻炎专药,整首方好似专为额窦炎头痛而设,故我处以原方、原剂量,因为困顿已久,加当归补血汤以调养气血,使得困扰患者十几年的头痛得以霍然而愈。
由此可见,医者除了多看病之外,还要多读书,多储存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日后可能用得上。一个临床医生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是常有的事,平日留心古人、旁人的经验,适时运用,则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