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清康熙廿四年〈潼关卫志〉校注》
清康熙本《潼关卫志》是潼关历史上首部地方志书,三卷本。该志现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潼关修志,始于明正德七年(1512),时任陕西按察副使的张龢曾谋修关志。后志书散佚。清顺治十四年(1657),兵备副使汤斌再次谋修关志,因潼关频遭兵燹,《汤志》之存世,亦属凤毛麟角。后杨端本偶获《汤志》残帙,参阅残卷,完成《潼关志》初稿,后又散失。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潼商道参政高梦说与抚民同知唐咨伯倡修关志,才完成《潼关卫志》,实属不易。此志由高梦说总纂、唐咨伯修编,潼关籍进士、退职临淄县令杨端本主笔。
康熙本《潼关卫志》的内容前部为《关图》《治图》《境图》《编屯图》《形势图》《古关图》以及潼关《八景图》;除序言、跋外,其主要内容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为《地理志》《建置志》《禋祀志》《田赋志》。《地理志》主要记载了潼关卫的隶属,潼关名称的来源,潼关的变迁沿革、地理形势,潼关卫的疆域毗邻、山川河流、风俗习惯等内容。《建置志》主要记载了潼关城池的历史变迁,建筑规模等内容。《禋祀志》主要记载了潼关卫的祠庙寺观及祀典的概况。《田赋志》主要记载了明代潼关卫的屯地面积、粮税、户口人丁及地方物产等情况。中卷分为《职官志》《人物志》《选举志》。《职官志》主要记载了从明到清初潼关卫的官职设置,名宦、兵宪、守臣、印官、标将、教官、杂职等官员任职情况,以及部分官员的简历和政绩。《人物志》主要记载了潼关卫明代到清初的诸多乡贤、忠烈、孝子、隐逸、高士、书画家、节妇等人物事迹。《选举志》主要记载了从明到清初科举考试、各类生员等情况和科举人物事迹。下卷分为《兵略志》《艺文志》。《兵略志》广采史书,概述了从东汉末到明末清初历代发生在潼关的二十多次重要战争,是潼关重要史料的集粹,为《潼关卫志》的独特内容和作者的用心之处。《艺文志》汇集有关潼关的历代诗歌、笔记、碑文、奏疏、序跋、论辩、传记等,保存了潼关的许多珍贵资料,其中不少作品正是凭借《潼关卫志》才得以存世。总之,此志书主要记载了上自汉末,下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上下一千多年潼关卫治下的历史。
通读全志后,深感清康熙《潼关卫志》校注一书富有鲜明的特色:第一,此志书编俢者稽古徵今的治史态度令人敬佩。本志书的编修者杨端本自幼家居关门,对潼关的山川形式、古迹民俗、城郭街市、陵墓寺观、关隘津梁,无不历历在目,了如指掌。在实证考察方面,无需跋涉之劳,而备实证之功,但他仍走访乡绅遗老,搜寻文献资料,其稽古徵今的治史态度,既为《潼关卫志》作为一代信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研究潼关地域的历史文化保存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第二,本志书所含有十分丰富的史料价值。清康熙《潼关卫志》校注对于研究古关文化以及明代卫所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潼关历代设兵,明洪武七年(1374)设潼关千户所,九年(1376)设潼关卫,直至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关卫,历时250年。明潼关卫辖10 县109屯,错落于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县,陕西的华州县、渭南县、临潼县、同州县、朝邑县、合阳县、澄城县、华阴县,共109屯。潼关境内现在的村庄多数还保留了屯、营、堡、寨的名称。清初著名学者、文学家王士祯对《潼关卫志》给予极高评价,称其“简核有体,可备史家掌故,盖善志也”。《潼关卫志》前部的《治图》《境图》《编屯图》《形势图》《古关图》《八景图》线条流畅,构图精巧,直观明晰,以图籍的形式再现了潼关卫卫治、疆域、编屯及潼关城池的形式、潼关八景等情况,对《潼关卫志》的有关内容起到了说明和补充的作用,也同样具有不可取代的史料价值。第三,本志书述评结合的写作方法。《潼关卫志》不但以纪实的方法对潼关卫治下的人、地、事进行了翔实的记载,而且对于所记之人、地、事加以恰切评论,如《兵略志》记述在潼关地区发生的重大战事达22条之多,记述详备,层次分明,特点突出,并在记述之后,借鉴潼关失守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又抱有殷切的希望,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溢满于字里行间。总之,《潼关卫志》在客观朴实的记载中,体现着杨端本对社稷、百姓、故乡的热爱,表现了杨端本关注民生、积极有为的进取思想,充满了对正直官员、守关将士和乡贤志士的由衷赞扬,无疑是一部进行思想教育和热爱家乡教育的好教材。
《清康熙廿四年〈潼关卫志〉校注》
三秦出版社2015 年5 月出版
定价:126.00 元
古籍新书报
ID:gujixinshu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