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难以终止的救赎

一声你好,算是问候,算是呼唤,更多算种安慰,终归是种明知不可得而追求的救赎。

大年初一,《你好,李焕英》隆重登场,有了先前辽宁春晚的预热,加上资本力量的加持,喜剧元素的渗透,已经埋下了它嗖嗖上窜的小火苗,放映6天,票房已达27.2亿元。而笑中带泪的故事情节,尽管采用老套的穿越剧模式,尽管缺乏珠光宝气、阿哥嬷嬷,但多了孝道的赋能,就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亲情部分,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它大火的关键。

可是,火焰的温度再高,也解冻不了贾玲内心深处的冰冷。这些外在的热闹,换来不了母亲生动的笑容和一个温暖的拥抱,“子欲孝而亲不至”的伤痛,打着终生的烙印,让她行走在回忆、想象、弥补、遗憾的修罗场。但至少,她努力过,并用艺术的形式,把曾经的美好及理想的美好进行一次美好的剪辑和嫁接,希望结出自己愿意看到、愿意相信的果实,聊以缓解悔恨、思念之苦。

从影片中看,“晓玲”自小虽然不是问题孩子,但学习成绩差也让她变成老师眼里的问题孩子,每次去挨批的都是张小斐扮演的母亲。联系仅仅影片中晃了几下镜头就消失的父亲,可以推断他很早就离开了,母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在这样的原生家庭,让“晓玲”极度渴望父爱,所以出现了她回到过去后,极力撮合沈腾扮演的沈光林与母亲谈恋爱,因为在她心目中,母亲配得上沈光林这样优秀的人物,母亲应该有更好的归宿、更好的生活,沈光林应该成为自己的父亲。还有她假扮盲人买到电视机,使母亲成为全厂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人;鼓动母亲参加排球比赛,就是想让母亲成为冠军,取代张扬的王琴。所有这些,无非是对现实不满的折射,为母亲做得太少的一种心理亏欠的反映,是对陈赫扮演的冷特那句“有时我想,如果我妈当时生的不是我,肯定比现在幸福吧”的一种激进的补偿表达方式。

只是,历史不容改变。“晓玲”安排母亲与沈光林看电影,买的票虽然是连号,她不知道80年代电影院座位是单双号分开的;明知道放了很长时间的毛豆吃了会坏肚子,她只是提醒没有拿走……说造化弄人也好,上天刻意也罢,无不在暗示:许多事无法更改,只能接受。

那为什么出现母亲取代王琴成为全厂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人呢?那是因为母亲直接参与了这场游戏,是为了在弥留之际,帮助女儿完成“高兴吗?高兴。我能让你更高兴”的心愿,是为了消解自己那句“你什么时候给妈长回脸”对女儿造成的心灵伤害。无宁说,母亲在帮女儿完成救赎,更恰切地说,她自己也在完成救赎。

归结下来,影片主题实际在告诉所有人:想做的事情不要总说以后,“下次”等于“星期八”,“改天”等于“32号”,“以后”等于“13月”,“有时间”等于“25点”……等待中,花开来又谢,那个人也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行动迟缓,带她们去尝美食、看花海,都只是一厢情愿,来日并不方长!

影片最后,“晓玲”驾着豪华跑车,穿梭于现在与未来,副驾驶位上,母亲一会空,一会在,笑容逐渐淡出画面,前方既空阔又苍茫。自此往后,“晓玲”仍然会在救赎的道路上狂奔。

唯一的区别,是母亲不再会出现,成人成魔,全在自己。但亲情的滋养在,应该不会太差。

并非所有感情都会循环,很残酷,但很现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