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最美的秋天
李伟楠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2017-08-31
汉宫秋月王雪晴 - 南北古筝名家名曲
唐诗里的秋天,清气入骨,明丽高远。
唐人懂秋天,从不写化作春泥,以牺牲换感动;从不写果实累累,以丰收赢喜悦。
唐人写秋的清朗气质,写它的纯一不杂,写它的惬意微冷,写秋的本真之美,无待于任何功用。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无边澄澈中,有某种灵动在荡漾。除了云、天、风、月,好像什么都没有,却又觉得一切都在其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雨初霁,松间月皎皎明照,石上泉淙淙流淌。万物空灵,世界如水。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萤栖玉露,堪比白海棠“碾冰为土”, 层层相叠的洁净;早雁拂金河,直逼“一鹤排云上”,而愈加清明。
如将秋天比美人,人们熟悉的菊黄枫红蟹肥在她的眼波里,而清气,流转于眉间,眼传情,眉传神,从这里看出神韵,看出淡远。
唐诗里的秋天,沉雄壮阔,悲而不伤。
唐人写秋天里的高山大泽、天地风云,以时代赋予的豪情,展现壮大的气象。
李白写送别,不作儿女之悲,“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大气磅礴。
温庭筠写离乡,不道羁旅愁肠,“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浑然有古意。
暮年贫病的杜甫写秋天,“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思接天地,沉雄苍茫;写昆明池“石鲸鳞甲动秋风”,旧日池苑,有蓬勃的生命在奔突汹涌。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唐这个不可复制的时代,赋予秋天振奋人心的魅力。
唐诗里的秋天,深切幽微,灵机处处。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一丝沁人心脾的初凉,小虫自在鸣叫,人儿倚栏倾听,只是微霜,唯见竹席染上一抹冷色。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时房子很矮,村落很小,千家万户的生活都笼罩在月亮无边无际的光辉里,接受自然的抚慰。不像如今,只偶尔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间闪现的月亮,在喧闹的夜生活里缺乏存在感。
唐人于山间行走,见山明水净,深红浅黄,遥望白云生处,停下,看夜晚枫林。他们的自然世界大于人文世界,他们在自然的怀抱里,行走,吟唱。
唐人在秋天诉心声,融情于景。
李商隐于深夜思念妻子,“君问归期未有期”,问答的是事,“巴山夜雨涨秋池”,接续的是景。跌宕于期间的,是情。
落第的张继夜泊枫桥,不说失意在内心缠绵多久,只说深夜看渔火明灭,听夜半钟声,醇厚、凄清、悠远。
骆宾王在狱中,慨叹“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秋天的露、穷途的蝉,就是他高洁的心。
许浑在旅途,看“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云在飘向太华山,雨正掠过中条山。一关又一关,树色和涛声渐行渐远。
夜雨、晚钟、秋蝉、树色,就是他们对情感的答案。
唐人在秋天怀人,天气微凉,静静怀想。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在异地遥想,秋月下懵懂的儿女更加可爱,桂华为妻子的身姿披上清辉。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孟浩然登高望友人不至,却因秋起兴,在怡悦中写就一幅天然的素描。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在凉天散步,于秋的静谧中想念自己远离尘俗的老朋友。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朋友于春水高涨时离去,如今李商隐独自倚栏,看清露满枝。
秋的感发,让那些思念流传千古。
唐人在秋天俯看众生,心生悲悯。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李白知道,闺中思妇对节序最敏感,她在等待中最先发现当年的秋天早早来到。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仿佛一个纯洁无瑕的玻璃世界,住着一个玲珑美妙的玉人,然而,她却注定了孤独寂寞。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一个创造过盛世、年老退位的帝王,在秋夜思念他风华绝代、引为知音的妃子。
秋天是有故事的。对这些故事,诗人站在高处,寂静观照。
唐人写尽秋天千姿百态的清韵,又于秋的清韵中,创造清朗诗意,生发清明感悟。在唐诗里,秋风清,秋月明,秋在碧宵中。
(本文为李伟楠原创,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征稿作品,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