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张家界(31)
游玩地点:长沙-岳麓山-仰云亭-、二南石刻、爱晚亭、清风峡
仰云亭。仰云亭即北伐烈士亭,1931年由当时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主持建造。正柱联云:载酒憩孤亭,千秋青史怀金鉴,拨云寻片云,一点丹心朗玉山。
在岳麓山上有很多民国时期名人墓葬,我们没有刻意去探寻,只是路过顺便的拜谒了覃振墓和黄兴墓。覃振(1884-1947),字理鸣,原名道让,桃源县建宁乡大田村(今马鬃岭罗家店)人。著名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先驱。早年就读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早稻田大学,曾任中国同盟会总部评议员、武昌首义湘桂联军督战官、大元帅府参议、湖南巡阅使,后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司法院副院长等职。覃振年少有大志,吐属不同凡响。清末废科举制,改桃源书院为桃源高等小学堂,道让与同里诸生应试就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犯北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时在漳江书院求学的覃道让在县城广场发表演说,历数清廷辱国丧权和八国联军蹂躏北京的种种罪行,声泪俱下,闻者莫不动容。民国36年4月18日,覃振病逝于上海,终年63岁。弃世时家无余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颁国帑为之治丧,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黄兴墓。黄兴(公元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给黄兴墓致敬的年轻人,号庆午、竞武。湖南长沙县人。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陆军总长兼任参谋总长,授大元帅军衔。袁世凯称帝时,任讨袁总司令。1916年10月31日病故于上海,次年移柩长沙,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放鹤亭。
所谓“二南”,是指南宋的张栻(号南轩,1133~1180年,当时岳麓书院的主教)和清代乾隆时的钱沣(号南园,1740~1795年,当时的湖南学政),因他们的名号中都有个南字,故称“二南”。 宣统三年(1911),时任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将年龄差距600年的张栻和钱沣游览岳麓山后所赋七律各一首镌刻在方石碑上,史称“二南石刻”,一百年前置于爱晚亭内,1952年后移放置 “放鹤亭”内。石碑的第一面:“宣统三季秋,补葺爱晚亭,刻南轩、南园二先生诗,并征罗鸿胪故事,书“放鹤”二字,以永嘉游。程颂万并记”。至于“放鹤”二字,来源于石碑中提到的罗鸿胪,(亦罗典,1719~1808年)。罗鸿胪曾是岳麓书院最著名的院长,爱晚亭的创建者。他闲暇时常在爱晚亭附近栽花驯鹤,颐养性情。为此,程颂万特镌“放鹤”二字以示纪念,存放石刻的小亭自然就称之为“放鹤亭”了。
第二面,张南轩的《憩清风峡》曰:扶疏古木矗危梯,开始知经几摄提。还有石桥容客坐,仰看兰若与云齐。风生阴壑方鸣籁,日烈尘寰正望霓。从此上山君努力,瘦藤今日得同携。
第三和第四面,钱南园的《九日岳麓诗》云:雨歇江平政亦闲,相寻故事一登山。红萸黄菊有深味,碧涧丹崖俱净颜。北海碑看落照里,南轩座接清风间。归与且住穷幽兴,细数林鸦几队还。
放鹤亭旁立一碑石,毛氏书法,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意。
清风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