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二】“性格不同怎么办”:一致性和互补性
我们上一次聊的是亲密的核心。最重要的分享是把自己的脆弱暴露给对方。
但在分享这个事上,我们常常有一种误解,这个误解导致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相互分享时,经常会有矛盾和失望。
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访者说一句话,叫做:
「他不懂我。」
意思是说,我跟他分享过,但得不到认同的回应。
这些年,网上一直有种半开玩笑的说法,叫「钢铁直男」。这是女生的吐槽,说直男是完全不同的物种,脑回路很清奇。我跟他说我的感受,他听不懂,我就懒得说了。
这背后的误解是什么呢?
这个误解是:「他应该懂我。他如果不懂,就不是知心伴侣。」我们太希望对方懂我了,所以才会失望。我太想听到他说:「我懂你,我跟你是一样的。」这样我才觉得,啊,我总算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跟我一样的人了。
但你要知道,好的亲密关系,并不是非要找到完全一样的人。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和谐的亲密关系,不一定需要两个人一致。
一致是最高理想:你和我是一体,没有矛盾。
但如果两个人就是不一致,怎么办?
亲密关系里,有另一种和谐的结构,叫做互补。
在我的经验中,这种结构经常被人忽略。而它给亲密关系带来的帮助,往往是更大的。
什么叫互补?字面意思是互相配合,补足。我举两个例子帮大家理解这个概念。
第一,想象一个画面:背靠背作战。
两个人冲着相反的方向,朝向不一致,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弱点,就是后背。
但这个弱点刚好被对方给填补完整了。这会形成一种1+1>2的战斗力。
第二个例子,想象一个原始的交易。
两个人,一个生产食物,一个生产衣服,他们做的工作不一样。
但经济学告诉我们,通过交换,两个人都可以有得吃有得穿,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是,「不一致」反而为他们提供了资源。
因为不一致,两个人反而更加配合无间。如果两人面对同一个方向,或者从事同一种生产,对他们这一个整体团队来说,反倒是残缺和限制。
你看到了吗?他们并不需要一致。
这一点乍一听跟我们的直觉相反。
因为一致性是人们产生吸引的起点。有人和你一样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没有那么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深的孤独感,恐惧被当成异类。
设想你一个人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举目无亲的时候,遇到一个人:你们是老乡,是校友,你们聊起来有相似的爱好,有共同话题,有共同的朋友和敌人,那种感觉特别开心。你会觉得你不再是独自一人了,有人跟你一样。
这是在亲密关系里最熟悉的幸福:你把你独特的地方分享给这个人。他告诉你,他也是一样的。你一下就觉得被看见了,心想:「这个人懂我」。
但如果我们过分地看重一致性,副作用就是迟早会希望破灭。
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懂你的那个人。
男性和女性从生理性别上,就注定在最深的体验上没办法取得完全的一致,更不用说你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性特点,无论如何都有不同。
如果你以为你遇到了一个万里挑一的灵魂伴侣,他跟你是彻底一致的,每一处细微感受上都心有灵犀,琴瑟和鸣,那绝对是一种幻觉。就像我们上次讲的,随着激情阶段的过去,你会发现越来越多不一样的地方。
太追求一致性,就会觉得「我们不一样是非常糟糕的」。我们现在经常用一个词叫三观不合。这个说法其实造成了不好的暗示。不合的意思不只是「不一样」,而且是「合不来」。好像不一致的两个人就不能相处。
事实上,研究发现,一致性的确会影响两个人是否互相吸引,能不能走到一块。可是真正决定他们接下来走得有多好,多长久的,不是他们有多一致,而是他们有多互补。互补的两个人不一样,但是刚好可以打配合。
比如一个人擅长出力,一个人擅长动脑子。
一个人擅长提出战略方向,一个人擅长解决具体事务。
在家庭生活里,
一个做饭,一个洗碗;
一个“唱红脸”陪孩子玩,一个“唱白脸”督促孩子的学习;
还有经常开玩笑说的,一个负责挣钱,一个负责花钱,这也是互补。
在关系上,
一个做决定,一个跟随;
一个紧张,一个放松;
一个依赖,另一个特别享受被依赖。
你看,他们都有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但这些差异不但没有变成冲突,反而形成一个合力。刚好可以让每一个人把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
有这么一个案例:
丈夫总嫌老婆做事磨磨蹭蹭,过分谨慎。一起去郊游,已经坐到车里,车都发动了,老婆突然想起来,哎呀忘了带消毒湿巾,要回家去拿。拿完后,一上车又想起来,手机快没电了,再去拿个充电宝。
他们因为这些小事就经常会吵架,丈夫觉得老婆太焦虑了,浪费太多时间。
我告诉他们,家里总要有一个人负责操心这些事吧。既然丈夫不满意,那以后在出门之前可以跟老婆划拳,谁赢了谁来掌控这些事,输的人什么都不用管。
结果老婆很欢迎这样做。反而是丈夫发现,按自己大大咧咧的个性做这些事,只会更糟糕。还得请老婆帮忙。所以每次划拳赢了,他就向老婆求饶,说我真的不行,还是你来吧,我帮你做点别的。
你看丈夫的态度有一个180度的转变。老婆没有变化,但是丈夫思考的模型变了。
之前用的是一致性模型:为什么你这么磨蹭,这么焦虑?
潜在的指责是:你怎么跟我不一样?我这么放松,你这么焦虑,到底谁对?
然而,他开始采用互补性模型,思考的是:我们能力有差别,怎么配合?在具体某一个任务上,是你来做更好还是我来做更好?
这时候,他遇到的所有「不一样」,就全都具有了正面价值。
因为她和我不一样,让「我们」变得更好了。
所以,不是说两个人有差异,有分工,就一定能形成互补。
用团队打比方的话,团队成员各有各的能力,不一定能组成一个互补的团队。
除非有一个指挥官,让成员看到相互的差异对自己是有用的,能形成配合,而不是互相争吵,吵个你死我活。这是一种能力。我希望你从这节课开始,培养这种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第一步,是时刻提醒自己「互补」的概念。
互补这个概念,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刚开始真的需要刻意提醒。
我们的文化是一个集体主义文化,所以我们的思维惯性对「不一致」特别敏感。
遇到不一致,我们自动反应就会当成一种威胁。本能地想要把它变得一致。
要想一致,肯定得有一个人让步,你们就要分一个输赢,谁对谁错?这就启动了一个争吵和相互改造的模式,你就越来越看到对方的负面。
比如说,我们前面课程讲到了「钢铁直男」,如果你的想法是要改造一个钢铁直男,让他跟你一致,那你就会用自己的标准去看他,越看越不顺眼,看到他很固执,很没有审美,缺乏生活情趣等等。
但如果刻意提醒自己,从互补的角度,看看他和你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用处,你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优势,比如说简单直接,逻辑能力强,行动力强,等等。
第二步,你们要一起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
尽量使用一种中性的、不带评判性的语言描述你们的差异。
如果我们太把自己的特点看成是好的,对于跟我们不一样的特点,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会有一种好坏优劣的评价色彩。
比如说,我性格比较冷静,我老婆告诉我她因为某件事情有一些情绪(这是一种亲密的表达),如果我说的是,你怎么那么「矫情」呢?
你想想会是什么后果?
矫情这个词,是我自动形成的一个评判。我觉得我冷静是好的。跟我不一样的就是不好的。忍不住就用了一个贬义的说法。
如果我换一种说法,说:「哎,你的感受比我丰富,我当时怎么没有这种感觉。」这就是更好的说法。彼此就会更愿意分享,关系也会变得更亲密。
第三步,培养系统式的视角和表达。
「互补」是系统的一种思维角度。
从语言表达上看,系统式的语言经常会说:「一方面,另一方面」,「一部分,另一部分」,「这种情况下,那种情况下」……它是把不同的部分并列地放在一起,而不涉及到谁比谁好,谁不应该存在。
比如你可以这么说:「我更擅长理性这一方面,你更擅长感性这一方面」,或者说:「解决问题主要靠我,因为我更冷静;发现问题主要靠你,因为你更敏感」。这些表达就运用了一种系统式的思维。你用这样的语言和对方分享彼此的不一样,就不太容易引起冲突。
还有一个提醒,描述差异的时候,尽量不要用「但是」,而是用「同时」。因为用「但是」就暗示了比较和排除。
比如:「你看重家庭,但是我追求事业」,仔细品这句话,有没有觉得还是有一点火药味?好像还是我的更好更重要。
「但是」会潜在地定义孰轻孰重,一方不如另一方重要。换一个说法:「你看重家庭,同时我追求事业」,双方的特点平等共存,就更容易形成互补。
好,总结起来是三步:
提醒自己互补的概念,改变你们的语言,还有培养系统式的视角和表达。
它会帮你形成一种能力:不把差异当成坏事,而是寻求互补。
把不一样当成威胁,这是我们思维中的一道坎。也是亲密关系的一大挑战。迈过这道坎,你再看那些跟你不一样的人,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他们都是来成全你的,你只要去看他们怎么成全你。
当然,这种思维也有一定的风险。我们承认差异,不去消除差异,就要面临更大的不确定。因为你不去坚持你们当中有对错输赢,而是坦然承认就是可以不一样的时候,你交出了你的底牌,对方说不定会利用这一点伤害你。
不可否认存是在这一种情况的。比如女生对老公或者男朋友说,我喜欢你的理性,我也喜欢我的感性。有些事情我需要你的理性。
这句话是一句亲密的表达。是在用互补性的思维,跟对方分享。既看到了对方的长处,也保持了自己的长处。
结果男生说:「你既然知道理性很重要,你干嘛还那么一惊一乍的?」这句话听了很想吐血。你跟他分享,他完全不领情,还要跟你斗争到底。
这种风险怎么避免?其实,没法完全避免。讲亲密关系,就不得不和来自对方的不确定性打交道。
这涉及到另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我们明天分享。
如果你觉得有用的话可以分享出去,我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