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法
“十四五”,我国发电行业如何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以及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挑战、变革中寻找机遇,在战略转型中创新发展?本文试图从企业视角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十四五”,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经济增长将强力复苏,同时将面临新冠疫情、东升西降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1年,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世界有可能驶出疫情的“黑暗隧道”,全球经济下半年起有望止跌企稳,防疫与经济的双料“模范生”中国将迎来经济的更快增长。世界银行预计今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4%,其中中国增长7.9%,将远高于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3.3%、5%的增长。同样,发电行业将面临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所期盼的“民生福祉”——更高水平的能源消费、“30·60”碳减排目标的倒逼效应,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清洁化、市场化、国际化、电气化、数字化将明显提速,全行业将进入一个用电增长复苏、能源清洁转型、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新时期。一些机构或专家预测“十四五”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将达到 4.4%,甚至4.9%,略低于“十三五”用电量5.5%的增长,这为发电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市场空间。结合个人对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市场环境、行业趋势的理性分析与前瞻性判断,希望行业上下形成以下“五大共识”。——碳达峰、碳中和、清洁转型是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与国际化大趋势,增量替代、存量替代、全面转型是清洁替代的三个途径;——随着疫情、新常态、双循环、经济减速、结构优化以及技术进步、节能减排,未来能源电力消费增速减缓是必然的趋势;——随着新电改的持续推进与新能源的超越式发展,各种电源全面竞价时代已经到来,电力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煤电产能过剩仍是发电行业的风险源,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必须坚定不移深化煤电供给侧改革;——发电行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战略转型”“迭代升级”是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能源清洁转型推进的必然结果。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电力企业必须充分认清能源电力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正确把握电力行业运行规律,顺应电力市场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十四五”,首先要找准各种电源在电力行业新的战略定位,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并保持持久的战略定力。煤电将由过去的“主体电源、基础地位、支撑作用”,转向近中期(2021~2030年)“基荷电源与调节电源并重”,总体上这个期间煤电仍将发挥在煤炭转化、电热供应、系统调峰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但不排除在青海、甘肃、云贵川等清洁能源大省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率先成为调节电源;到远期(2031~2050年)煤电将成为单纯的“调节电源”,为保障电力安全供应兜底,为全额消纳清洁能源调峰。随着“30·60”目标的落实,我国将加快清洁转型,倍速绿色发展,形成水、核、风、光、气、氢能、储能、生物质等并举的“清洁大家族”,清洁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为电量供应主体(2025年占比超过40%,2030年占比在50%以上,2050年占比70%~80%)。同时,微电网、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等将成为重要的新型供能方式。
编制规划,统筹“三个目标”,促进“两个一体化”发展
新年伊始,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编制 “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各级电力企业也在编制公司发展规划。这关系到如何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如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因此,定规划、谋发展,要改变惯性思维,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实现变革与创新,特别要实现“清洁转型、保障用能、行业发展”三大目标的统一。随着“30·60”目标以及“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努力目标的提出,一些风光电从业者热血沸腾,强烈希望风光电“无边际”发展。毫无疑问,清洁转型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方向与国际化大趋势,也是我国改变高碳电源结构的必由之路。国家与企业均要加快清洁转型步伐,“十四五”要为清洁能源“倍速”发展留足空间,统筹清洁能源的开发、布局与消纳,并兼顾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但是,绿色发展、清洁转型不是未来电力发展的唯一目标或全部目标,应该统筹兼顾“清洁转型、保障用能、行业发展”三大目标。清洁转型是当前能源电力领域的首要目标,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保障用能则是基础性目标,也是保障民生福祉最根本的问题。国家在编制 “十四五”电力规划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系统原则,除考虑电力供需、电源结构、电网建设、调节能力、节能减排等常规因素外,还要协调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内外发展以及电力改革、市场建设、企业经营、电力发展的关系,还原资本与电力商品属性,促进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电力企业在编制 “十四五”发展规划时,一是要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在发电行业应具体化为价值思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科技创新、依托规划、市场导向、用户为王、优化布局、多能互补、产业协同、综合服务等内容。二是检视一次转型的经验教训,避免失误,防范风险。2008年受煤价暴涨、金融危机冲击,发电行业进入历史上“第一次困难时期”——煤电严重亏损,负债率高企,生存难、发展难。2009~2015年,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一次转型”,战略目标是建设“综合能源集团”, 煤炭、金融、风(光)电担当了一次转型的“主角”。尽管一次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资产并购中的“急性病”、进入“陌生产业”过多过滥,影响整体效益。今后发展仍要突出主业,电为核心,直接相关多元化和适度多元化,努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对非电产业要进行分类清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发挥协同效应。三是巩固传统优势,促进“两个一体化”发展。发电行业多年来积累很多好的发展经验,如建设坑口路口电厂、输电端口电厂,发展煤电一体、港电一体项目,推进热电联产、产融结合、路港配套,今后仍要发扬光大。同时,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指导意见,开展 “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风光储一体化”,因地制宜开展“风光水储一体化”,稳妥推进“风光火储一体化”;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实现源、网、荷、储的深度协同, 主要包括“区域(省)级、市(县)级、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以解决电力系统综合效率不高、源网荷等环节协调不够,各类电源互补互济不足等深层次矛盾,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存量重组改造,增量峰值管控,继续深化煤电供给侧改革
“十三五”煤电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预计少投煤机930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完成10.8亿千瓦,能较好实现11亿千瓦的控制目标,既阻滞了火电利用小时的急剧下滑,也促进了“三弃”现象的逐年好转。但对比国外电源结构与清洁转型的巨大压力,我国仍然存在煤电存量巨大、占比过高、设备闲置、环保督查、煤价上涨、电价下行、经营困难、市场竞争力下降等问题。目前近11亿千瓦煤机,平均12年机龄,约50%的热电联产机组,单机87%大于30万千瓦,一年要消耗23亿吨左右的电煤,而且52%煤机提供62%的发电量,在电力系统依然起着“压舱石”的作用。“30·60”碳减排目标决定了煤电将不可避免地被可再生能源所替代。欧盟2019年出台碳中和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已有15个国家宣布退煤计划,明确在2030年前关闭煤电3540万千瓦,相当于在运煤电的21%。其中:比利时、奥地利、瑞典已率先实现电力系统去煤。我国是富煤的发展中国家,“十四五”煤电究竟应该怎么办?个人认为,破解时下前所未有的困惑尴局,保障煤电企业必要合理的生存发展空间,仍是“十四五”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之一。“十四五”发电企业要继续遵循市场规律和电力运行规律,下定决心,主动减少无效供给,进一步深化煤电供给侧改革,大力提高能效,努力实现电力市场供需的再平衡,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利用与高质量生存发展。——煤电存量资产。先淘汰关停、重组整合,再分类实施升级改造,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提高综合能源供应、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竞争“三种能力”。借鉴“十三五”经验, 对不合要求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继续落实国家有关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实行“强制关停”。同时,应对煤电企业作出全面评估,对一些超龄服役、扭亏无望、能耗环保安全不达标、又无力投入改造的老小机组,实行“主动关停”。此外,通过资产转让、煤电重组、区域整合等资本运营手段,减少同质化竞争,压降煤电产能,促进整体减亏、降低负债,缓解经营困难。在此基础上,分类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节能改造、灵活性改造。“十四五”,煤机的超低排放改造基本是拾遗补缺,重点是节能改造,特别是灵活性改造。山西要求煤电灵活性改造容量应不低于本集团的新能源装机容量。煤电灵活性改造技术成熟,经济合理,参与调峰服务有效,应加强规划引导,完善补偿政策,偿还“十三五”留下的欠帐,提升电网的调节能力。此外,煤电环保要求升级、改造边际效应下降、碳排放成本增加将是“十四五”新挑战。我国碳市场2021年正式启动,注册登记在武汉,交易系统在上海,2025年前将建立一个成熟完善的碳市场。生态环保部首选电力行业,向2225家发电企业下达碳排放配额。碳价反映了燃烧化石燃料的环境成本,是推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煤电企业在作出投资或改造决策时应更多地关注碳排放成本、现行碳价及未来走势。同时,需要推出煤电新政,建立容量市场与两部制电价机制,完善煤电逐步退出的公平、长效机制。
——煤电增量发展。在“30·60”目标下,“十四五”对煤电要不要发展、发展多少,业内外争议很大。气候专家、新能源企业普遍的声浪是“十四五”是个分水岭,建议不上煤电,大力发展新能源,不设“天花板”。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不宜过早、过快大规模淘汰煤电,应该继续上一些必要的煤电项目。根据个人观察,在2020年煤电装机10.8亿千瓦的基础上,各方建议到2025年的煤电发展目标差异较大。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华北电力大学、中电联、电规总院、国网能研院分别建议11.01、11.5、12.3~12.5、12.5、12.5~13亿千瓦。个人意见,“十四五”煤电新项目要严格审批,严控增量,峰值管理,力争新增与淘汰大致相当,总规模略有增加,走“少新建、多改造、多延寿”的路子,并实现低碳环保、高质量发展。建议煤电2025年按12亿千瓦、净增加1.2亿千瓦控制为宜,既兼顾电力需求,又减轻生存压力。2030年煤电控制在13亿千瓦内,实现碳达峰;2060年煤机基本退出,实现碳中和。
突出“绿、下、外、新”四字,实现发电行业“二次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发电行业发展目标大多符合预期甚至超额完成,电源结构持续优化,“三弃”现象好转,经营业绩V型反弹,但盈利总额与装机、资产规模增长不匹配,整体盈利水平不如“十二五”,特别是煤电经营形势“乍暖还寒”。“十四五”,面对清洁化、市场化、国际化、电气化、数字化提速,以及世界一流企业“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的创建要求,主要发电集团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近年来,通过对标世界一流能源企业,如法国电力、意大利国家电力、西班牙伊维尔德罗拉公司、德国意昂公司等,发现发展的趋同性明显,都更加注重“未来生态构建,提升竞争优势;产业链延伸,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创新发展,增强活力动力;国际化经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碳减排目标,坚定低碳发展方向”。因此,“十四五”,主要发电集团应结合我国国情,抓住新电改、新基建、能源转型、体制变革、互联网发展、一带一路的新机遇,突出“绿、下、外、新”四字,加大电力清洁转型、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国际化转型的力度,积极稳妥进入电力新业态,实现“二次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着力“绿”色转型。主要发电集团除了重塑煤电定位,着力脱困转型外,“十四五”更要加快清洁转型,倍速绿色发展,提升水电发展节奏,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并优化发展风光电,因地制宜发展气电、生物质,积极探索发展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形成水、光、风、核、气、氢能、储能、生物质等并举的“清洁大家族”。近期,各方都在博弈新能源发展空间,究竟“十四五”风光电国家规划安排多少规模有待观察,但按2030年12亿千瓦的保底目标计算,风光电每年新增装机将不低于7400万千瓦,按风光电协会的建议目标保守计算,则达1.2亿千瓦,均远超“十三五”新增规模。个人判断,新能源发展将风光无限,担当大任,估计每年新增装机超亿千瓦将是常态。因此,如何继续实现超速发展?如何更好地融入电力系统、解决“有装机、无电量”的问题?如何成功地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将是主要发电集团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面临被光伏反超的局面,风电必须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要积极推进“三北”地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光电需要持续推动技术进步、创新商业模式、拓宽应用场景、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在“三北”、西南布局建设大型光伏基地,发展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集中式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实现光伏+储能、光伏治沙、光伏制氢、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多种应用。着力向“下”延伸。近年来,主要发电集团突破单一发电业务束缚,坚持能源生产与综合服务并重,由能源生产型集团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以战略高度向“下”延伸,持续进入配电售电、储能节能、调频调峰、冷热电气水供应、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参与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实现源网荷储联动、发配售一体、热力网源一体、多能联供与综合能源服务、辅助服务并举。这既是电力行业“源网荷储、互食蛋糕”发展的必然,也是“三维重构、智慧能源”迭代的必然,需要我们在“十四五”转变发展理念,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商业模式,优化管理体系,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目前,综合能源服务正处于电力行业发展风口,呈现不同的应用场景,业务类型多达30余项,具有能源综合性、品种多样性、需求导向性、创新驱动性、生态共建性等特点。2020~2025年市场潜力将增长到0.8~1.2万亿,2035年将在1.3~1.8万亿,两网、五大、协鑫、新奥、中节能、阿里、远景、西门子等纷纷涌入。尽管已取得一些案例与成效,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我们在“十四五”创新思路,立足冷、热、电、气、水等多能联供,并实现相互转化、分配、存储和消费,促进用能种类、方式、层次的多样化,同时服务好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多能源运营、投融资、购售电、数据交互、设备诊断、能效检测等环节,在综合服务中实现价值增殖。着力对“外”拓展。国际化转型——由国内综合能源集团向国际化世界一流能源集团转型,已成为主要发电集团的共同战略。尽管目前世界疫情仍在流行,风险与不确定性很大,世界经济还没有从萎缩中走出来,但“十四五”走出去仍大有作为:一是利用既有的技术、设备、人才优势,继续抓住“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战略机遇,加快海外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和工程承包、技术服务、产品贸易,提高境外资产比重。特别要重视新兴市场的轻量运作。二是借助国内外金融平台,利用目前发达国家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时机,拓展海外国际项目融资等低成本融资,降低财务费用。三是高度重视防范境外投资并购风险,真正做到“效益可观、能力可及、风险可控”。积极稳妥介入“新”业态。随着新电改、新基建、能源转型、结构升级、互联网发展的推进,电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层出不穷。“十四五”仍要持续加大投入,积极稳妥地进行战略布局,挖掘潜在的市场,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例如,发电行业越来越认识到,新能源大发展与极端负荷的出现,储能大有可为,具有调节精度高,转换效率高,响应速率快,能双向调节等特点;在发电侧风电+储能有利于平滑输出;风光+储能有利于调节输出;火电+储能有利于辅助调频。近三年电化学储能发展迅速,但储能需求比较大而上马项目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推动储能技术进步,增加专业人才储备,完善国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国家标准,探索成功的商业模式。近些年,浙能集团推出综合能源供应、氢能技术引进和应用、储能、智慧电厂、生物质循环经济等五大示范项目,国家电投较早布局储能、氢能,这些企业好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发电行业在“十四五”学习、借鉴、推广。
原文首发于《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2021年1月29日第4、5期
审核:齐正平
编辑:邱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