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夜,话除夕
遇到小年时,腊月没有三十,只有廿九天,所以廿九夜即是除夕,俗称“廿九三十日”。今是大年,明天才是除夕。明天此时要看“春晚”,故把想说的提前在今日说了,免得给自己留下一丝憾意。
“除夕”是年三十的“学名”。这个名字在民间有很多传说,被传得最多的,说“年”是无恶不作的怪兽,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毁坏庄稼,破坏房屋,后来人们知道了“年”怕红,怕光,怕声响。于是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家家贴红联,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来驱逐“年”。这风俗随着年代的久远,越传越广,就渐变成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记得2012年央视春晚,有档节目说故事,称“年”为怪兽,后遭河南民俗专家的批驳。还有版本以同样的故事,只把“年”换成“夕”。于是,民间就分不清这怪兽到底是“年”,还是“夕”。也有把“年”说成是驱赶怪兽“夕”的神仙。最典型的是1984年的剪纸动画《除夕的故事》。在这个电影中,“夕”是扰民的恶兽,而“年”是上天派来征服驱赶“夕”的神仙。
把“年”或“夕”说成怪兽,或把“年”打扮成神仙。并不是传说,也不是神话。《山海经》,《搜神记》中没有“年”与“夕”的故事,更无怪兽一说,历代的神话、志怪、传奇、逸事笔记中均无关于“年”与“夕”的记载。其实,把“年”和“夕”说成是怪兽,这是近现代的事。是近人,甚至可能是今人中的聪明人,结合古代驱兽驱邪的风俗杜撰而来。
夕,六书中的“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甲骨文中夕字就是半个月亮,这表示黄昏时候,月亮初出。 夕,莫也《说文》。 初昏为夕。《书·洪范·五行。在此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夜晚、岁末、月末、晚潮”等几个含义。大年三十的除夕,既是岁末(岁之夕),又是月末(月之夕),还是一天之末(日之夕)。除夕应是指“旧岁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岁”。这里的“除”字是“旧物或旧事已尽,新物、新事或新时将来”的意思。
说得再多的“年”与“夕”是怪兽并不是“古代传说”,而是现代人在原始素材上的“再加工”,是“后人杜撰”,那又有何用。三人成虎,大江桥话杀了只狗,传到南门头话杀了只牛,何况有春晚的故事,有电影等现代媒介的传播,“年”是怪兽的故事怕早已“深入人心”而走向世界。以上权当我“日里白话,夜头瞎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