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我的智商非常一般,但我的勤奋一般人比不上”
我的智商非常一般,就是比别人勤奋。
我的脑袋不属于特别笨的那种,但肯定也不是顶尖聪明的类型。在北大同班的50个同学当中,我的智商应该属于中下水平,这说明我确实不是顶尖高智商。
但我的勤奋一般人比不上。我平均每天工作16到18个小时。如果没有应酬,平均每日三顿饭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个小时。
我比较喜欢在家里工作,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12点睡觉。以前一般是深夜两点睡觉,早上八点起床,但发现这样的作息对身体不好,不如早点睡觉,反正都是睡六个小时左右。
每天早晨冲个澡对我来说是必需的,不管是热水还是凉水。实在不方便的时候,就拿盆水浇一下,唤醒自己,让整个神经系统活跃起来。
我很注意保持身体健康,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一两千米,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所以每天都跑得大汗淋漓,特别是在夏天。但我晚上一般不洗澡,因为洗了澡大脑容易兴奋。
锻炼结束后,我一般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工作到中午12点,工作内容有邮件处理、工作布置、对新东方发展的思考等,另外还对一些年轻人进行创业辅导。
我的午饭90%的情况下都是盒饭,有人来和我聊天,也是一人一份盒饭,最多加一瓶红酒。但我也很注意身体,吃完饭会散步十分钟。
除了散步,我每个星期还会有一两次游泳,一两次徒步。
我喜欢旅游,每年会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专门去旅游。虽然年纪超过50岁,但因为用脑消耗太大,我不担心自己会长胖。如果真胖了,去外面徒步旅行15天,也就瘦下来了。
现在,想安静特别难。比如旅行时住在某个宾馆,一吃饭就有很多人跑过来要合影,这样内心的安静就被打乱了。所以我现在旅游一般都会去几乎没有人的地方,比如大草原,自己开辆越野车,和一两个人同行。他们很少说话,会给我一个安静的私人空间。
我每年有1/3的晚上在上班,有1/3的晚上会回家吃饭,因为要回家陪孩子,还有1/3的时间是应酬,我每年有大约100天都在外出差。
我到现在也不敢说我领悟了生命的本质,但至少是比许多年轻人要勤奋。我的勤奋能给我平时的思考和演讲补充营养。
以读书为例,我平时读书有意无意会写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想法。我翻书翻的挺多,但认真读书有时很难。所谓的认真读书就是一天或几天精读一本书,我一年认真读的书也有二三十本。所谓的不认真读书就是一两个小时就把一本书翻完了。如果把这些都算上,我一年能读一百多本书。
坐飞机、坐汽车,这些都是我读书的时间。从小到大,我坐汽车没有晕过车。在特别颠簸的路上我都能用电脑工作,在汽车上看书、看视频,用电脑十个小时,感觉就跟在办公室一样。所以我在路上读书、工作,丝毫不受影响。
这一辈子,我对钱的多少没有什么感觉。在北大的时候,一个月60元,我也很开心。现在有了这么多钱,但自己平常月消费一般也就两三千元,其中还包括买书。
我在北大当了好几年老师,但真正体会到当老师的成就感是在教书三四年之后,当老师最有成就感的一点就是学生特别喜欢你的课。
这种成就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拥有的,而是需经过自己的不断琢磨,每堂课都要有改进。
刚开始教课时,有的学生开小差,有的上课上到一半背着书包就跑了。最后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少,学生们都提前走了。前两年教课时很有挫败感,因为怎么教都教不会,怎么教都觉得自己知识不够;还会羡慕教得好的老师,但怎么模仿都模仿不了。
后来我慢慢发现,竟然有其他班的同学来听我上课了,而这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这是一个过程。
教学是一个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的过程,需要举一反三,要有口才,还要对学生了如指掌,懂得察言观色,这是一种综合能力。
所以我一直对大学生说,毕业以后,不管在什么地方工作,当个两三年老师对一辈子都有好处,你会变得有口才,懂得怎样表达,还知道看面前这群人是不是愿意听你讲。
和年轻人的勤奋不同,现在我的勤奋是另外一种方式——思考。
我会经常写一些笔记、感悟等。我现在的体会是:心在退,人在进。
“心退”是让天地更加广阔,“身进”是因为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但是我不能和年轻人讲这些东西,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身上的经历和体验种植到其他人的身上。
就好像克隆,技术可以克隆出另一个俞敏洪,但那个俞敏洪是一片空白,而这个俞敏洪却呈现出一种经过人生风雨后的丰硕状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个是空洞无物的皮囊,另一个却是有精神支撑的灵魂存在。
我常常说,年轻人就是要去闯,去奋斗,只要不做坏事,只要保持良心,剩下的什么事情都能做。年轻人不能太消极,不能因为知道生老病死不可避免,就放弃了对所有事物的追求,这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我想对年轻人说:不要怕失败,不要怕艰苦。去努力吧,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成为最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