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背后的故事》50首宋词,1个时代的历史,36个人的一生
如果你喜欢宋词,一定看过这首经典之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李煜25岁即位,虽有出众的文才,却没有治国的谋略。他信谗言,害忠良,沉迷填词作赋,无心也无力治理国家的内忧外患,最终战败,成为宋朝皇帝赵光义的俘虏。
从帝王成为阶下囚,多少心酸、愁苦与悔恨,李煜都倾注在这首词里。没想到,赵光义听后勃然大怒,命人端去一壶D酒送他上路——《虞美人》成了李煜的千古绝唱。
李煜在国事上虽无作为,在宋词的普及方面,却功不可没。他的文学才能、特殊身份、对宋词的喜爱和推崇,将宋词从“伶工之词”变成了“士大夫之词”,被当时的社会精英接受。
宋朝的1300多位词人中,有王公贵族、文臣武将,也有布衣百姓,可谓群英荟萃。
《宋词背后的故事》这本书,选录了50首宋词作讲解,涉及36位词人。这些经典的宋词背后,藏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品之如饮茶,回味悠长。
作者是杨国振和陆晨昱,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那些才华横溢的词人吧。
北宋宰相范仲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生于苏州,两岁时父亲病故,随母改嫁,更名为“朱说”。朱家兄弟十分浪费,范仲淹劝得多了,他们就嘲讽道:“这是我们朱家的钱,跟你有什么关系?”
范仲淹受到触动,发奋读书。23岁时,他徒步到河南的应天府书院,这里人才济济,还可以免费上学。
他夜以继日地学习,困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喝点稀粥。有位同学心疼他,送了些点心来,范仲淹却等到这些食物发霉了也没吃。
同学生气了,范仲淹赔礼说:“我已经习惯了喝粥吃咸菜,担心一旦享受了这顿美餐,日后就再也咽不下这粥和咸菜了。”
生活的磨炼,培养了范仲淹坚忍不拔、心怀天下的品质。他于公元1015年考进进士,接回母亲赡养。宋真宗很欣赏他,特批他改回原名 “范仲淹”。
1038年,西夏人入侵北宋,宋军一败涂地。1040年,范仲淹挂帅戍边。他改革制度,调整部署,训练出了一批精兵良将,屡次击败敌军。
1042年,范仲淹仅用10天,就在宋夏边境建起一座大顺城。这座孤城,进可攻,退可守,让西夏人不敢轻易进犯。
此城曾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闪亮登场: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4岁的范仲淹,在这首词中描绘出边塞的壮阔和萧瑟苍凉,抒发了边关将士思乡忧国的情怀,令人怆然涕下。
宋朝能人辈出,但女词人并不多,《全宋词》仅收录了8位女词人的作品。如果要在其中挑一位佼佼者,非李清照莫属。
她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名句,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公元1124年,金人南侵,北宋朝廷崩溃,南宋朝廷开始。
44岁的李清照回青州整理家中的金石文物,装了15车,在兵荒马乱中南下,与时任江宁知府的丈夫赵明诚会合。
赵明诚任期内遇到叛乱,临阵脱逃,被罢了官,他的懦弱给李清照留下了心理阴影。
1129年,两人逃亡到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李清照触景生情,吟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听罢羞愧难当,不久得急病而亡。祸不单行的是,李清照守护的15车金石,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她带着随身的一些珍藏品来到绍兴,租屋住下。可是,不久又被盗走5个箱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些词句,孤独凄凉,如实反映了她当时的心境。
后来,右承奉郞张汝舟看了上李清照的藏品,趁着她疾病缠身、神志不清时,逼她的家人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由于藏品已所剩无几,李清照还不肯相让,张汝舟恼羞成怒,对她大打出手。
李清照暗中收集了张汝舟利用欺瞒手段获取官职的证据。按当时的律法,妻子控告丈夫,就算证据确凿,也要入狱。李清照为了摆脱张汝舟,勇敢地上诉,结果两人都入了狱。幸得亲友大力营救,李清照仅关了几天就重获自由。
这种智慧、坚强、独立、刚毅,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
宋词本有880多个词调,只是随着光阴流转、世事沉浮,唱法已经失传。不过,那些流传下来的宋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此外,当我们了解《宋词背后的故事》,还能走进一段历史,一段人生。当我们在词人的低吟浅唱中,感叹他们的悲欢离合,也仿佛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喜怒哀乐。这也许就是宋词历经千年,还如此动人心魄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