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及其后代情况(二)
上一期,我们说到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的殷开山和屈突通。
这一期,我们还是按照他们过世的先后顺序,继续往下讲。
第3位,杜如晦。
杜如晦,贞观四年病逝,年仅四十六岁。官至尚书右仆射,爵封莱国公。
我一直认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杜如晦是最令人惋惜的。福气不够,死得太早。如果,能像房玄龄那样,再多活二十年,不,再多活十年,也许贞观之治就又是另外一番盛景了。
在李世民心中,房谋杜断,也许“杜断”永远排在“房谋”前。
我们先说一说杜如晦的家世。
杜如晦,京兆杜氏,追溯起来从他高祖杜秀那代起,就已经在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入仕了,官至辅国将军,曾豫州刺史。
而到了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北周,他曾祖父杜皎,更是官至武都太守,开府仪同三司。这开府仪同三司啥意思?就是说,爱卿啊,朝廷里司空、司马、司徒的名额有限,但是你的勋劳实在很大,朕不能委屈了你,所以朕允许你的班位和仪制,和本朝三公一个级别和待遇。
试想一下,杜如晦的高祖到曾祖,历经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至北周五个王朝,但是这官运却是越来越亨通,足见杜家的先人们,对于怎么当官,当一个让皇帝喜欢的官,那绝对是有心得的。
南北朝结束之后,到了隋朝。
杜家还是依然屹立不倒。
杜如晦的伯祖杜果,官至隋朝兵部尚书,爵封义兴县公。
他的祖父杜徽,官至洛州刺史,丰乡县侯。
他的叔祖父杜征,官至河内太守。
他的父亲杜吒,官至襄州刺史。
他的堂叔杜淹,也是个传奇人物,在天下逐鹿的时代,却能历经三朝不倒,且都是位列朝班而不倒。
在隋朝那会儿,杜淹就已经官至御史中丞,后来王世充称帝,他又当了几年吏部尚书,再到后来归唐后,投了秦王府,李二陛下登基称帝后,杜淹摇身一变,又成了从龙之臣,册封安吉郡公,官迁吏部尚书,参政议政,入了宰相班子。他混得可不比自己的侄子杜如晦差。
在贞观初年,杜家一门二宰相,也被引为一时美谈。
不过好景不长,杜淹进了宰相班子刚坐热屁股,在贞观二年病逝的,比侄子杜如晦早了两年去见杜家先人。
以上,就是杜如晦的家世,从中我们可见,入仕为官四个字,几乎贯穿了京兆杜氏数百年家族史。
京兆杜氏的子弟,你要出来不当个官,你都不好意思百年之后见列祖列宗去。
杜如晦也一样。
他仕途第一站跟随家族脚印,在隋朝入仕,当了滏阳县的县尉。
到了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京兆杜氏也随之分裂,他的叔叔杜淹带着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去了王世充那效力,而杜如晦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做了他此生最为正确的一个选择:太原李氏在晋阳起兵,他选择投身李家,成为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事。
剿灭薛仁杲、讨伐刘武周、平叛王世充、击破窦建德……
哪里有李二陛下的身影,哪里就有杜如晦的追随。
杜如晦,成为了李二麾下谋臣中,最为耀眼的那颗星星。
后来武德四年,李渊看着老二李世民的战功实在是太大了,已经封无可封了,只能想破脑袋,给老二在秦王之外又加封他为天策上将,准许他设立天策府,置官属。这个天策府,真心让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危机,在他看来,这天策府的建制,尼玛不就是另外版本的太子府吗?这个举措,也为本就不睦的太子建成VS秦王世民之间,又埋下了一颗雷,大雷。
但是有了天策府这个建制,对李世民而言,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封赏手下这些老伙计了。其中,他在天策府内设立了文学馆,网罗天下英才大儒,招募入天策府文学馆中针砭时政,商讨政事。
从中共选出十八位文士谋臣,称之为文学馆十八学士,而杜如晦位于十八学士之首。
十八学士不但一律配享五品俸禄,而且食有鱼、出有车,李世民又命当时的著名画师阎立本为他们画像,说是要藏于府中,将来供后人瞻仰!(当然,过了二十多年后,他真的做到了。修建凌烟阁,藏二十四功臣画像于阁中,时常缅怀。)
此举一出,那真是天下大儒,闻风而动啊。
无论是求名求利,还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总之,来文学馆投帖自荐或他人举荐者,如过江之鲫。
这等壮观奇景,简直就是天下士子文人,皆为秦王知己者死!
这场面,看得太子建成又是一阵心塞。每天晚上都因为这个弟弟夜不能寐。祸起萧墙,又埋下一颗大雷!
重新再说回杜如晦。
位于十八学士之首的杜如晦,简直李二麾下谋臣第一人,与房玄龄合成房谋杜断,李二的左膀右臂,秦王府的一双翅膀,天策府的左右护法。
期间,太子建成撺掇过他爹李渊,几次想要把房谋杜断给掰开,把他俩支出秦王府,但都被李二和手下的谋士们给巧妙避开了。
几年后,太子府和秦王府已经到了势成水火,不死不休的地步。杜如晦向犹豫不决的李二痛陈利害,并参与策划和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在这次事变中,李二麾下的所有人,当属杜如晦居首功。
居首功除了他主要策划和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李二最需要决断的时刻,他替李二做了这个决断之人。
杜断之名,岂是浪得虚名?
李世民麾下,人才济济,英才辈出,所以出谋划策的人也就多了。一有问题,总能收到下属各种各样的主意和建言。长孙无忌的这个主意挺好的,但虞世南这个想法也对,房玄龄的建言貌似更妥帖。
每到这个时候,他都很难决断,到底该听谁的。
而每每这个时候,杜如晦都会很贴心站出来,为他做出决断,而且基本上都是最正确的决断。
所以杜如晦之断,也是李二最不可或缺的。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二登基后,他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迁右仆射,与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谋杜断”之名,更是天下皆知了!
不过英年早逝啊,贞观四年,四十六岁就病逝了。
杜如晦病逝后,李二陛下悲恸难忍,罢朝三日,不理朝政。
在以后没有杜如晦陪伴的日子里,李二屡屡都能想起自己的杜断,比如有一次,他赐一条黄银带给房玄龄,看着房玄龄一会儿,他突然眼眶就红了,说,玄龄啊,你说如晦能活到现在多好啊?这样我就可以赏赐你们二人一条黄银带了,这样吧,你帮我捎条黄金带到如晦的墓前,帮我凭吊一番吧,告诉他,朕想了。
足见,杜如晦在李二陛下心中的位置之重。
所以,作者君才说,如果杜如晦再多活个十年八年,也许对李二陛下,对贞观之治,又是另外一番影响了。
最后,再说一下杜如晦病逝之后,杜家的情况。
他的弟弟杜楚客,在他病逝后,擢左卫中郎将,出任蒲瀛二州刺史。后来又进了李二最有才华的儿子李泰的魏王府中,担任长史,后迁工部尚书。
不过杜楚客因为魏王府的经历,成为了支持魏王李泰与太子哥哥李承乾夺嫡的铁杆。
贞观十七年,李泰夺嫡失败,李二陛下念在他哥哥杜如晦的功绩,免死,将他被贬为虔化县令。
高宗继位后的永徽六年,杜楚客卒于安固县令的任期上,时年六十八,也算善终。
而杜如晦的两个儿子,杜构、杜荷,就没叔叔这么爽了。
杜构,作为长子的他,继承了父亲莱国公的爵位,父亲病逝后,去了登州任职,在山东海域一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当地渔民致富,官至慈州刺史。
但是在贞观十七年,弟弟杜荷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被牵连后虽然免死,但却被流放到了岭南一带,落得个死于边野的下场。
杜荷,杜如晦次子,这是个终结京兆杜氏一族荣耀的败家子。
因为父亲的功绩,他娶了李二陛下的第十六女城阳公主,放着安逸的日子不过,非要掺和到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中。
跟他叔叔杜楚客不同,他是太子承乾的铁杆死党。
贞观十七年,他与李元昌、赵节、李安俨建议太子李承乾兵变,最后事情败露,坐罪处死!
而他的妻子城阳公主,后来也改嫁了。
改嫁给了谁呢?
改嫁给了奉宸将军薛瓘!
薛瓘何许人也?他的祖辈先人就不细说了,但是他和城阳公主的后代,也许诸位读者大大应该听过。
薛瓘和城阳公主后来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叫薛绍。
薛绍后来也娶了个公主,她就是太平公主。
《大明宫词》里,上元节,太平偷跑出宫,街头偶遇。薛绍摘下面具,太平一见薛绍误终生!
这一幕,真是作者君儿时的电视记忆。
今日,本章的凌烟阁功臣说,到此为止,诸位读者大大,我们下期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