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48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48
游雪窦山
一
兹山未识名,目挑心颇许。入户送眉青,犹湿昨宵雨。云南地即山,践踏等尘土。江南好山水,残剩不吾与。自我海外归,此石堪共语。便恐人持去,火急命游侣。天教看山来,强颜聊自诩。
【笺说】
钱锺书先生11月1日去沪入湘。这一路,钱先生的小说《围城》和同行的徐燕谋一千八百七十言的五言长诗《纪湘行》都有描述。我们先看看到溪口雪窦山的一路描写。这一行人乘船第二天到了宁波,然后接着从宁波到溪口,钱先生的《围城》里写道:
那天的路程是从宁波到溪口,先坐船,然后换坐洋车。他们上了船,天就微雨。时而一点两点,像不是头顶这方天下的,到定睛细看,又没有了。一会儿,雨点密起来,可是还不像下雨,只仿佛许多小水珠在半空里顽皮,滚着跳着,顽皮得够了,然后趁势落地。
徐燕谋也在《纪湘行》写道:“短短溪口道,狼狈不可说。孟冬潦水尽,齿齿乱滩出。怪石伺水底,犬牙竟凹凸。篙师蛙曝肚,尺丈嗟力竭。纤者虫爬沙,首俯仅见朏。两岸有好山,云气幻奇谲。惜我环抱恶,过眼吝一瞥。江口换薄笨,如囚脱梏桎。不意风雨来,驰骤万马疾。”
雨中小店匆匆吃点饭,然后又赶路,《围城》写道:
这时候已经下午两点钟,一行人催洋车夫赶路。走不上半点钟,有一个很陡的石头坡,拉李先生那双大铁箱的车夫,载重路滑,下坡收脚不住,摔了一跤,车子翻了。
徐燕谋《纪湘行》诗写道:“仆夫苦难挽,泥泞胶车辙。后车撞前车,三步一颠蹶。”《围城》小说写接着他们又赶上大雨,路上狼狈不堪,饥饿交加,深夜到旅店洗过热水脚,倒头就睡熟了。徐燕谋在诗中写道:“淋漓透重棉,寒气侵短褐。道旁多沟渠,同行顶几没。深夜到逆旅,酒肴粗罗列。各自扶惊魂,对食空呜咽。”
第二天的历程,《围城》中说:
一觉醒来,天气若无其事的晴朗,……大家说,昨天走累了,湿衣服还没干,休息一天,明早上路。顾尔谦的兴致像水里浮的软木塞,倾盆大雨都打它不下,就提议午后游雪窦山。雨后天晴,午后就去游雪窦山。
雪窦山,位于溪口西北,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有“四明第一山”之誉。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窦称雪窦,山名亦因此得名。
此游,钱锺书先生写下了《游雪窦山》五古四首诗。
第一首诗,写初识雪窦山,急于游山的心情。
兹山未识名,目挑心颇许。入户送眉青,犹湿昨宵雨。
首四句为第一层次,写初识雪窦山的印象。首二句说,这座山不知道名字,如用眉眼挑逗人,我心很是赞许她。
第一句的“兹”,此;是指雪窦山;这一句是说,看见这山,还不知名,就被他“目挑心颇许”了。
第二句“目挑”,指山似人以眉目挑逗,以引人注目;语出《史记·货殖列传》:“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许”,赞许、赞赏;唐刘长卿《送孙莹京监擢第归蜀觐省》诗:“礼闱称独步,太学许能文。”
钱先生对“目挑”情态,有集中的论述。在谈到《太平广记》卷二三八《大岳寺》有句“小仆掷眼向僧”,与卷一三九《惠炤师》之“眼语挑弄”时,他指出:
(此)均后世章回小说所谓“使个眼色”。罗虬《比红儿诗》:“可得红儿抛醉眼,汉皇恩泽一时廻!”;“抛”与“掷”等。《汉书·李广传》:任立政等见李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颜师古注:“以目视而感动之,今所谓眼语者也”;《惠炤师》即用“今”语也。《史记·货殖列传》:“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目挑心招”,正同《列子·汤问》:“瞬其目而招王之侍妾”;梁武帝《子夜歌》:“卖眼拂长袖”,李白《越女词》之二:“卖眼掷春心”。夫不恤而弃曰“抛”、曰“掷”,善价而沽曰“卖”;“抛”“掷”与、去也;“招”与“挑”、来也。单文孑立,义皆倍反,而施之以目传心,则旨归一揆,李白之“卖眼掷心”无异乎马迁之“目挑心招”。
钱先生这里论说的“掷眼”、“眼语”、“使个眼色”、“卖眼”、“瞬其目”,正是此诗中“目挑”的确解。
三四句写此山,尤妩媚:山好像进入屋内,送来了美女蛾眉一般的青绿色,还带着昨夜雨后的湿润。
第三句的“入户”,指山色入门来。把山拟人化,好似美女入门而来,此写法乃诗家正法眼藏。
钱先生不仅写山“入户”,还写山“送眉青”,此“送”字,正是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送”字。
“眉青”,古人常以美女之眉比青山;如宋代苏庠《鹧鸪天》词:“远山依约学眉青。”
第四句,写山色“犹湿”,乃是实情,钱先生来到溪口,前一日正是雨天;但山如“眉青”,犹带湿意,颇含审美情趣,现今女子护发亦以略有湿润为美可证。
开篇四句,以“目挑”、“入户”、“送”、“眉青”来描写雪窦山,拟山为人,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
云南地即山,践踏等尘土。江南好山水,残剩不吾与。自我海外归,此石堪共语。
第五句至第十句,写看见雪窦山后内心的感触。五六句写,自己想到,不久前离开的云南,脚下到处都是山,见惯不珍贵,视同尘土一般。
“践踏”,就是“踩踏”之义,并非用其“摧残”的意义;如《齐民要术·种葵》:“十月末,地将冻, 散子劳之。人足践踏之乃佳。”和此诗中的“践踏”,也都无贬义。
“等尘土”,视同尘土,轻视之义;宋卫宗武《赓南塘桂吟》:“世间万事等尘土,何苦闭缩如藏蜗。”
回想云南的山之后,钱先生在七八两句接着写到了自己家乡江南的山水:江南有好山好水,但残存的山水,已不能让我们游览了。
“江南好山水”,让我们想起先生在《莱蒙湖边即目》中“神州自有好湖山”的诗句,但此“好湖山”已破碎、“残剩”!“残剩”,即残存;这是对日寇侵占的我国土地的指斥。
“不吾与”,即“不与吾”,意为不能供自己参与、使用、具有等;如屈原《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指的是时间不能宽裕,这里指的是江山沦落敌手,已断绝了和自己的联系。
九、十两句,钱先生的思绪发散至云南、江南之后,又回归到面对的雪窦山:自从我从海外归来,这座山好似可与它交谈。
第十句的“此石”,意谓此山;指的是雪窦山。这句有出处,《太平广记》载,庾信初至北方,认为无人能文章,后读了温子升(北魏著名文学家)写的《韩陵山寺碑》,“南人问(庾)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这是说《韩陵山石碑》,这篇文章还可以对话。钱先生的“此石可共语”,表达了对雪窦山的喜爱。
便恐人持去,火急命游侣。天教看山来,强颜聊自诩。
尾四句,表达要赶快游山的愿望。十一、十二句说:就恐怕被日军占领,还是赶快招呼友人游山吧。
第十一句的“便恐”,似当解为“更恐”;“便”,即“更”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云“便做又作更做。《董西厢》三:'明日告官衙,教贤分别。官人每更做担饶你,须监守得你几夜。’”
“人持去”,指的是把山拿走;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此典钱先生在《莱蒙湖边即目》有“夜半不须挟持去,神州只有好湖山”,曾运用过此典。钱先生此句的“人持去”的“人”,实指日军,担心雪窦山也将被日军占领。此后一年多,1941年4月,日军就占领奉化、溪口,雪窦山也沦落敌手。
尾二句,即第十三、十四句说,我们自己说“老天叫我们看山来”,厚着脸皮的自夸。
这两句中的“天教看山来”,用了苏轼《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其二的诗句:“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当时苏轼还在贬谪之中,与友人游山,故作此旷达语。此词语,钱先生当是非常熟悉,《石语》中记与陈衍对话,他说《石遗室诗话》载王闿运两句诗,也用了此语;“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
尾句的“强颜”,强作欢颜;宋朱敦儒《沁园春·七十老翁》词:“勉意追随,强颜陪奉,费力劳神恐未真。”
二
天风吹海水,屹立作山势。浪头飞碎白,积雪疑几世。我尝观乎山,起伏有水致。蜿蜒若没骨,皱具波涛意。乃知水与山,思各出其位。譬如豪杰人,异量美能备。固哉鲁中叟,祗解别仁智。
【笺说】
第一首诗写初识雪窦山及急于游山之愿,第二首诗并未接着写游山的情景,而是阐发由海与山引发的哲思。
天风吹海水,屹立作山势。浪头飞碎白,积雪疑几世。
开篇四句,首先写海水有山的情态。第一和第二句写,天上的风吹荡起海水,海水屹立起来,好像是山势一般。
这里的二句,好像是苏轼《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风吹海立”的另一种描写,只是进一步描写这“海立”如“作山势”。这就沟通了海与山,在“屹立”的形态上是相同的。
第三和第四句,阐发了海与山相似的第二点:海浪的浪头上飞舞着点点白色,让人怀疑好似是山头积雪,长如几世。
“浪头飞碎白”的“碎白”,点点白色,指的是浪峰犹如山头的“积雪”。
“几世”,表示很长的时间;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
首四句是写海像山,或说和山相似的两点。
我尝观乎山,起伏有水致。蜿蜒若没骨,皱具波涛意。
第五至第八句在海像山的基础上,写山像海。先看五六这两句,写道:我曾经观看与山,山的起伏有水的情态。
句中的“水致”,意谓水的情致、情态。以水比山,山有水致,唐宋人已开其端。如唐李白有“连山似波涛,合沓出溟海”(《九日登山》);岑参有“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宋人苏轼也有“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郁孤台》);苏舜卿则有:“攀缘有路到绝顶,四望群峰合沓如波涛”(《太行道》),又如释师体有 “苍龙平地起伏澜,万仞峰头轰霹雳”(《偈颂》十八首)。此类描写颇多。
第七、第八句,接着写山如海:山形弯弯曲曲好似没有骨头,山的褶皱带有波浪的神态。
这第七句中的“没骨”,是形容山形柔和,不瘦硬。令人想起我国的没骨山水的画法,这种山水画不用线条勾勒轮廓来为画面立骨,而纯以色块浓淡来表现山水。这就突出了山水的浑圆温润的特点,就好像山如水一样没有崚嶒的山石。
第八句的“皱”是指山的褶皱,钱先生认为也是具有水的“波涛”神态。“意”,即神态也。这一句和王安石《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逸,因亦作一篇》的“水与天下实至险,山亦起伏为波涛”,以及上引的苏舜卿的诗句一意。
以上写海似山,又写了山似海,正如张岱在《嫏嬛文集·海志》中的畅乎其言:“余登泰山,山麓棱层起伏,如波涛汹涌,有水之观焉。余至南海,冰山雪巘,浪如岳移,有山之观焉。山泽通气,形分而性一。”钱先生正是留学海外,观乎海;归国后此次又来雪窦山,观乎山,才有了这种海如山、山如海的情思。
乃知水与山,思各出其位。譬如豪杰人,异量美能备。
第九至第十二句,钱先生不禁引出了自己的哲思:于此可知山与水,都想超越自己的局限。这就像才能出众的杰出人物,不同的、相对立的美,都能具备。
这第十句的中的“出位”,是指超出自己职权或职能的作为。我国“思不出其位”的论述,早见于《周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主张伦理的秩序和稳定。
在此诗中,钱先生指出山与水“思各出其位”;他还指出“释典惯言五官通”,即为通感,也是人的感觉“思各出其位”(参见《管锥编》第四册482-484页与《通感》);就是诗与画,如苏轼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思各出其位”(见《中国诗与中国画》与《读<拉奥孔>》)。后来钱先生把德文Anders-streben译为“出位之思”,意指媒体、文化、美学总是意欲超越本位,并且不断尝试以想象力的无限飞驰,锐意拓展新境界。
于此可见,此首早在1939年的小诗,孕育出了多么重要的艺术思维。
与此相联系且意涵有相通,是接着的第十二句的“异量美”,意指不同的美;钱锺书在著作中又称之为“异量之美”。此语早见于三国魏的刘劭《人物志·接识第七》,刘劭论述品鉴人物认为:“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刘劭认为,人都自以为知人,因此从自己的角度看人,意谓自己已经知人,但是看别人察别人,就有些自己没看出来。为什么?是能认识与自己相同的美善,而丢失了“异量之美”。
知人是如此,对待学术认识也应有“异量之美”。钱先生评论先秦学术认为:
(荀子) 门户见深,伐异而不存同,舍仲尼、子弓外,无不斥为“欺惑愚众”,虽子思、孟轲亦勿免于“非”、“罪”之诃焉。庄(按指庄子)固推关尹、老聃者,而豁达大度,能见异量之美,故未尝非“邹鲁之士”,称墨子曰“才士”,许彭蒙、田骈、慎到曰“概乎皆尝有闻”。(《管锥编》第一册390页)
无论是“思各出其位”,还是“异量美”,细思都是钱先生“打通”思想的体现,可见先生此一思想早已孕育在心,借山水之诗而略吐其端倪也。
固哉鲁中叟,祗解别仁智。
尾二句,忽然荡开去,感叹起孔子未能“打通”:固执啊,鲁国的老先生,只知道区别山的仁、水的智这不同的品格。
“固”,固执;指思维不圆转。“鲁中叟”,指孔子;孔子为鲁国人。批评孔子固执,早见于《庄子·齐物论》:“君乎,牧乎,固哉!(孔)丘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钱锺书先生这里是化用了庄子对孔子的一个评论。
“别仁智”,见于《论语·雍也》:“知(按: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认识到了山与水,可体现人的不同的品格,所以有仁心的人,爱山;有智慧的人,爱水。钱先生在《谈艺录(增订本)》第一一则对此有正式的评论,他说:
要须流连光景,即物见我,如我寓物,体异性通。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故物仍在我身外,可对而观赏;情已契,故物如同我衷怀,可与之融会。《论语》篇孔子论“知者动”,故“乐水”,“仁者静”,故“乐山”。於游山玩水之旨,为最直凑单微。仁者知者於山静水动中,见仁见智,彼此有合,故乐。然山之静非即仁,水之动非即智,彼此仍分,故可得而乐。
钱先生在这首诗的结尾说,孔子只看到了山与水的不同,没有看到山与水“思各出其位”,就有些思维不圆转了——“固哉”!
三
山容太古静,而中藏瀑布。不舍昼夜流,得雨势更怒。辛酸亦有泪,贮胸肯倾吐。略似此山然,外勿改其度。相契默无言,远役喜一晤。微恨多游踪,藏焉未为固。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
【笺说】
第三首诗才真正写到了游雪窦山,但还是以游山所引发的以论为主,而不是以写山水的景色为主。且看钱锺书先生都发了那些议论:
山容太古静,而中藏瀑布。不舍昼夜流,得雨势更怒。
第一至第四句,写了山容与瀑布,主要是写了瀑布的形态。这四句说,雪窦山的山貌,像太古一般的安静,但其中却藏着瀑布。这瀑布不分昼夜都在奔流,得到雨的资助,奔流之势更像是发怒。
第一句,描写山的容貌“太古静”,是指远古那时的安静,不受人世的搅扰;“太古”,就是远古。这一句来自宋代唐庚的诗,钱先生云:宋唐庚《醉眠》诗的“名句'山静似太古’,大约指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绝不允许那座山的清静。”(《一个偏见》)
第三句的“不舍昼夜流”,语出《论语·子罕》,记载孔子在黄河边说黄河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里是说雪窦山的瀑布,昼夜奔流不息。并且在第四句中说瀑布“得雨势更怒”,此“怒”字,形容瀑布水势,拟人化而更见水势精神。钱先生曾特赏“定庵(龚自珍)用'怒’字,遂精彩百倍。”称其《纪梦》“东海潮来月怒明”,“真诗中老斲轮也”(《谈艺录(补订本)》第三九则【补订】)。钱先生在这里也用“怒”字,“遂精彩百倍”一语,不啻夫子自道。
钱先生说这“太古静”的雪窦山,其中却藏着瀑布,静中有动,看似平静,却有着“得雨势更怒”的潜力。这种意象,不禁使人想起是否就象征了古老的中国,所谓如“睡狮”,一旦睡醒,气势不可一世。
辛酸亦有泪,贮胸肯倾吐。略似此山然,外勿改其度。
开篇四句诗,有三句都是写瀑布,接下来四句突然写起自己来,为什么?因为山与自己,两者有相似:我心中辛酸,也有泪水,储藏在胸中,不肯轻易倾吐。这就有点像这座山的样子,把瀑布藏起来,外表却不改它“太古静”的样子。
第六句“贮胸肯倾吐”中的“肯”,是不肯。前人多如此用。钱先生在《答叔子》一诗中,注“此意硁硁敢苟同”的“敢”就说,陈师道“每用'敢’字作'不敢’解。”
第七句的“略似此山然”,是化用辛弃疾《贺新郎》的诗意:“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然”,是指这山的样子、外貌。
第八句的“外勿改其度”的“度”,是“风度”之“度”,本来的情态。此句是写人经历风雨,也要不改其度。此义见《诗经·国风·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
此首八句,写雪窦山,也是写钱先生自己的人生态度:胸有波澜而外“古静”,不停读书而不“浪陈”,心有“辛酸”而不改“其度”。
相契默无言,远役喜一晤。微恨多游踪,藏焉未为固。
写了山容和瀑布,又写了自己与山相似的胸中“辛酸”,钱先生接下来又写:自己与山两心相契,却默默无言,远来很高兴与此山能一相见。只是微微有些遗憾的是,山中有太多游人的踪迹,说明此山藏得还不算牢靠。
第九、十两句的“相契”,指自己与此山在心态情感上的默契,犹如李白《独坐敬亭山》所写:“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九句的“相契默无言”,拟山为人。正可参考钱先生在《宋诗选注》的话。钱先生论王禹偁《村行》“数峰无语立斜阳”诗句时说:
按逻辑来说,“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冬去,此山无语看中原”,并不违背事实;但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消减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的字眼强烈暗示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有人说,秦观《满庭芳》词:“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比不上张升《离亭燕》:“怅然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历代词人考略》卷八),也许正是这个道理。
第十句的“远役”,本义谓到远方服役,这里指到远处工作而已。
第十二句的“藏焉”,意谓“藏山”,此意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去,昧者不知也。”此处的“藏焉”,是针对不应破坏“山容太古静”而然;另外运用庄子此典,也暗寓担心此山“夜半被大力者负之而去”,意即被日寇侵占,故钱先生有“微恨多游踪”,担心“藏焉未为固”。另外,也隐含钱先生劳生而“多游踪”(奔走四方),遗憾自己“藏焉未为固”。
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
结尾两句另起一意:自我告诫自己这内心所思不要轻易说给人,前路悠悠,还要继续前行。
“衷曲”,意谓心中的情绪与愿望;指的是钱先生前面写到的“辛酸亦有泪”以及 “微恨多游踪”。因此不能“浪陈”,即轻易、轻率的表白或陈述。
最后一句的“悠悠”,意指漫长貌。“行路”,道路;《后汉书·党锢传·范滂》:“行路闻之,莫不流涕。”即是“道路”之义。
为什么钱先生在“衷曲莫浪陈”之后,写道“悠悠彼长路”呢?这是对人生的长途各种人世现象的警惕,似来自唐代张谓《题长安壁主人》一诗,其诗道:“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可见在“悠悠行路”,相遇只是暂时相交,且也结交不深,岂可交心?岂可“衷曲浪陈”?这恐是代表了钱先生涉世不深、初有感悟的人生体悟吧。
钱先生对“衷曲莫浪陈”,在《管锥编》第一册23页有更为深透的论述,引述如下,当会对此诗尾二句有更深刻的领会:
象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正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易》以言语饮食相提并论,而《鬼谷子·权篇》引“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焦氏易林·否》之《巽》曰:“杜口结舌,言为祸母”;《南齐书·张融传》引《问律自序》曰:“人生之口,正可论道说义,惟饮与食,此外如树网焉”,又《谢蘥传》曰:“兄朏为吴兴,蘥于征虏渚送别,朏指蘥口曰:'此种唯宜饮酒’”;《全唐文》卷六〇八刘禹锡《口兵诫》曰:“我诫于口,惟心之门。毋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诸如此类,皆斤斤严口舌之戒而弛口腹之防,亦见人之惧祸过于畏病,而处世难于摄生矣。
四
田水颇胜师,寺梅若可妻。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平生寡师法,开径自出蹊。擘我妻女去,酷哉此别离。老饥方驱后,津梁忽已疲。行迈殊未歇,且拼骨与皮。下山如相送,青青势向西。
【笺说】
第四首是接着第三首的尾句“悠悠彼行路”写的,虽然仍是从游雪窦山开始,但已写到了对妻女的思恋,对远行的一缕无奈。
田水颇胜师,寺梅若可妻。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
首联四句,还是写雪窦山。第一句写到雪窦山的田水,说这田水所体现的品格,真胜过了我的老师。这一句,用了陶渊明的一个典故,钱先生在《管锥编》第三册931页就谈到了《云仙杂记》卷二记载:
(陶)渊明尝闻田水声,倚杖久听,叹曰:“秫稻已秀,翠色染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师儒观水明道,实无异乎诗人听水触兴。《晋书·张天锡传》:“数宴园池,政事颇废,臣或极谏,答曰:'吾非好行,行有得也。观朝荣则敬朝秀之士,玩芝兰则爱德行之臣,覩松竹则思贞操之贤,临清流则贵廉洁之行,览蔓草则贱贪秽之吏,逢飙风则恶凶狡之徒。若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庶无遗漏矣。’”文国之遁词,全同劝善之法语,皆“德法自然”也。
钱先生所以称道陶渊明此句的感叹,是因为“观水明道”,他在《谈艺录》第六九则【附说十九】“山水通与理趣”中,评论陶渊明此叹是“向'风月景山水’中,安身立命,进德悟道”。这就是陶渊明所说 “田水颇胜师”的缘由。
清代的李慈铭的《萝菴游赏小识》说:“予尝谓天地间声之至清也,泉声太幽,溪声太急,松涛声太散,蕉雨声太脆,檐溜声太滞,茶铛声太嫩,钟磬声太迥,秋虫声太寒,落花声太萧飒,雪竹声太碎细,惟田水最得中和之音。此陶渊明所以有'吾师丈人’之叹也。”仅以水声得“中和”之道来解释陶渊明田水“为吾师”,恐怕不是陶渊明感叹的原因。古人有“以物比德”的思维,如《礼记·聘义篇》就说“君子比德于玉”。那么,君子比德于水,就会感悟到许多君子应具有的品德。如宋懋澄《蘼芜馆手录序》云:“观水之去来,悟剥复之理;感水之盈缩,知盛衰之机;其来也勇往,其去也勇退,其评平也勇沉,信乎非天下之至柔,孰能运天下之至勇乎?”这恐怕是宋懋澄以水为师悟到的。这与宋代陈师道《次韵苏公涉颖》诗中的的“至洁而纳污,此水真吾师”,都是与钱先生的“观水明道”的解释,极为一致的。
第二句说,佛寺的梅树,像似妻子一般。
“寺梅”,指的是雪窦山中的圣禅寺的梅树。“梅若可妻”,用宋代诗人林逋的典故,他终身未娶,喜欢梅树与白鹤到痴迷的程度,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这个典故,在代拟诗题的《戏赋一首》中,已用过一次。这里所以说“梅若可妻”,是因为钱先生思念远在海上的妻子杨绛,固有此诗句浮上心头。
第三、四句写到,弯弯的低低的新月,照向人,就似自己的小女儿钱瑗,看着自己。
以月拟人,古人多有。韦庄《菩萨蛮》词:“垆边人似月”;唐李冶《明月夜留别》:“别后相思人似月”;周邦彦《蓦山溪》:“今宵幸有,人似月婵娟”。《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二百五十六则论胡仲弓《四时月》诗“春月如处女”、“夏月如循吏”“秋月如翰林”、“冬月如御史”各一首时,加按语云:
曹勋《松隐集》卷七《望太行》云:“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比喻极妙。清人黄河徴诗云“娇女如新月”(见张南山《艺谈录》引。)方子云《新月诗》云:“宛如待字闺中女,知有团圞在后头。”(《吴会英才集》卷二),皆薄而能巧,胜于希圣(胡仲弓字)。
可见新月如“娇女”的形象,深得钱先生之心,何况与女儿分别,自然更是见月思女了。
此四句,即是见山之景物,亦是思人。
平生寡师法,开径自出蹊。擘我妻女去,酷哉此别离。
首四句写了游山观水,想起师、妻、女,接着第五至第八句,就由此写开去。五六两句,接续首句的“田水颇胜师”,表达自己一生没有得到多少老师的学问,治学的途径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师法”,以他人为师,向他人学习。钱锺书说自己“寡师法”,在《与郑海凌书》(载《名家》1999年3月号)中,他说:“我自己虽也出名师之门,自愧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所知道的一点,都是'盲修瞎炼’而得。”这些不啻为夫子自道。
“开径”,就是开辟道路;在此指治学自开蹊径。“蹊”,也是“径”,小路。李洪岩论钱先生云:“在学术传承上,他学无常师,无师自通,不讲什么渊源门户,只要认为合适,就一概拿来。所谓'泯町畦,通骑驿’是也。打破界限。四出出击,是他的追求。没有他不感兴趣的。”(《钱锺书与陈寅恪》,载《钱锺书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七八两句,就接着呼应开篇第二句“寺梅若可妻”和三四句的“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痛呼分离之苦:把妻子和女儿与我分开,残酷啊,此次的别离!
“擘”,分开;唐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飞雪缩马毛,烈风擘我肤。”
老饥方驱后,津梁忽已疲。行迈殊未歇,且拼骨与皮。
第九至第十二句,接着写与家人“别离”跋涉。
第九句的“老饥”,从字面看是年老而饥饿,但“老”有“久”义,“老饥”也就是“长久”、“长时间”的饥饿,长期的衣食艰难。如此解释,才符合钱先生尚未老的年龄。“老饥”此词,钱先生此集中,除此诗外,后面的《辛巳除夕》诗还有“老饥驱去无南北”,并且钱先生有自注,指出了此词的出处:“《中州集》卷十,辛敬之曰:'明日道路中,又当与老饥相扛去。’”那里的“老饥”,也是老是挨饿之义。
而此句中的“驱后”,意谓正被“老饥”在后边驱赶着,外出谋生。
第十句的“津梁忽已疲”,是化用《世说新语·言语》:“虞公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时以为名言。”“津梁”,渡口与桥梁;此指旅途。此句是说,疲于路途奔命。
第十一句和第十二句说,行路更不能停下来休息,还是不顾身体地拼命吧。
“行迈”,就是行路;语出《诗经·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骨与皮”,皮骨,意指身体;苏轼《次韵孔平仲推官见赠》:“调习困鞭棰,仅存骨与皮。”钱先生到蓝田师院写给他人的信中写道“十月中旬去沪入湘,道路阻艰,行李繁重,万苦千辛,非言可尽,行卅四日方抵师院。皮骨仅存,心神交瘁,因之卧病”,也说到了“皮骨”,可作此句的夫子自道。
此四句是对离家出外奔走谋生的感慨与无奈。
下山如相送,青青势向西。
尾二句说,我们下山了,这雪窦山好像也来相送,青青的山色伴随我们一直向西。
这二句把山拟人化了,赋无情物以有情,山相送,正是己之恋恋不舍。白玉蟾《天开画楼图》:“屋檐迭巘入苍冥,千山万山相送迎。”也是此种写法。
最后一句,“青青”二字,是指雪窦山色青青,或是受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二句的影响
《游雪窦山》四首五古,游山而不多着墨于山水,议论而又不离山水,借山水来写我情,驱海山来阐哲理,议论风发,识见卓绝,确实独树一帜。用笔轻松,毫不费力,窃以为其艺术魅力,丝毫不输于钱先生用力颇劬的近体,甚至超而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