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人们“以厂为家”,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人们“以厂为家”,厂里的事就是家里的事,家里的事就是厂里的事,工人就是厂里的主人,是主人就对工厂有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就是主人翁精神。
曾经,“以厂为家,厂兴为荣”的口号响彻耳边。在那个时代,车间主任,厂领导都是半脱产干部,与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参加生产劳动,被誉为工人的带头人,他们与广大工人阶级打成一片,工人的困难就是他们的困难,就会想方设法积极介入解决,厂级领导每到节假日,都要带上慰问品看望一线职工,了解工人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并能及时的提供帮助,职工生病住院,除领导会亲自看望外,工会还会买慰问品,车间还会派专人进行陪护,如果职工死亡,还要组织开追掉会,发卜告,让职工暖心,大一点的厂,还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厂医院等等,让职工心里倍感温暧,工人们把厂看成了家,一心一意做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企业走向了市场化,公有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学校、医院、物业归了社会,小企业卖给了私人,大企业转为了公司制。
厂与公司是有区别的,厂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愁产品销售,按计划生产产品,工资福利由各地财政划拨,公司是自找门路,产供销为自有体系,私营企业的收入的大部分收益归老板所有,工人成了打工仔,大型国企、央企的福利是按上级规定执行的,企业没了财务的自主权,只有经营权,通过减人增效,管理者收入奇高,工人与经营者的收入早已破了两到三倍这个槛。
职工的福利,越来越少了,“以厂为家”已成为过去,时光的变化,让美好成为一种回忆,新的生活工作观念,也将成为社会的另一种现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