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楼堡演义:土楼是土堡的“进化”!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看过大量的土楼与土堡之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引我深思!
是土楼慢慢演化成土堡,还是土堡慢慢演化成土楼?在专程对土楼分布区与土堡分布区的过渡地带进行一些探索后,我个人认为,土楼是土堡慢慢“进化”的结果。
首先是,土楼与土堡分布区是衔接且交错的,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地带。
土楼与土堡,不是分别起源的两种民居范式,其内部之间有着极深的渊源,其分布区不是截然划开的,而是衔接且交错的,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地带。此过渡地带大大致在于九龙江的西溪。西溪的两岸存在着不少类似土堡的土楼与类似土楼的土堡。我曾经怀疑,会不会土楼与土堡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这个西溪过渡地带?在大量的实地探访之后,我认为可以排除这种可能。因为从土堡分布区的民居遗存看,它有一个清晰的干栏-木厝-山寨-土堡的演化痕迹。土堡是原住民民居结合中原建筑文明所产生的。
其次是,较之于土楼,土堡的分布区更开阔,建筑形态更丰富,建筑风格更为古老。
土堡分布的环戴云山文化圈,比土楼分布的环博平岭文化圈更加开阔,其建筑形态更加丰富,建筑风格也更为古老。显然,土堡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较为公认的说法,土楼始于宋,繁荣于明清。土堡呢?还是个谜,但可以确定的是,不可能比土楼晚,因为它的形态极为接近北方的汉代坞堡。此外,在木厝与土堡之间,可能还曾经有过一个“山寨”的环节。在厦门同安的山地,就曾发现过大量的古山寨,如2012年出版的《同安文物大观》一书指出该区曾有“50多处防卫性建筑的遗址”,其中宋代山寨有26座。实地探访中,确实可以看到不少土堡,有明显的山寨遗迹。土堡,其实就是木厝与山寨合一的结果。
再者,土楼是土堡平民化、简化、标准化的结果。
一座完备的土堡,往往有四个主要特征,分别是跑马道、角楼、楼堡分离、较高的石墙基。土堡向土楼演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土堡平民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简化与规范化的过程。山寨式的独立跑马道,先是成为嵌在堡墙内的隐通廊,最后消失。其功能被土楼面向天井的内通廊所取代,这是客家土楼的特点。到闽南土楼时,连内通廊都不要了,直接成为单元式。跑马道消失的过程,就是土堡防御性降低的过程,居住舒适度提高的过程。角楼也一样,在土堡向土楼过渡的过程中,逐步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瞭望台。此外,从楼堡分离发展到楼堡合一,较高的石墙基发展到较低的石墙基,甚至没有石墙基,这背后的原因,与前两者相似。当然,也可能有减少建筑费用的因素。
关于土楼源自土堡“进化”的说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欢迎读者们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