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一生的教育的心法 | 历史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育儿观

一件衣服引发的长篇大论

朋友那天和我说起孩子越大越不好糊弄了,常能把她说得哑口无言。有一次她四岁的儿子突发奇想,要在自己的衣服上剪个洞,她当然是阻止。
可是她儿子问:“这件衣服是小姨送我的吧?”她说:“是的。”
她儿子接着说:“既然这件衣服是我的,那我就有权自己处置。”
然后她就无言以对了。
我当时想,按照中国传统理念,这事肯定是不允许的。如果真剪了估计还要挨揍。而现代教育则更提倡发展孩子的权利意识。
后来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两种教育理念最核心的区别。一种是中国传统教育,另一种是现代教育,也可以叫西方现代教育,因为现代理念主要是受西方的影响。
中国传统理念的基石是责任,而西方现代理念的基石是权利。
比如拿剪衣服这件事,从西方现代理念来看,这是孩子物权意识的觉醒,并且他在尝试行使他的权利。这件事本身应该鼓励。
如果不希望他剪衣服,可以在承认他有剪的权利的基础上通过谈判来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目的。这样既维护了他的权利,也教会他如何理性处理冲突。
而从中国传统理念来看,万物都有赖于天地的赐予和别人的劳动,我们对自己的物品拥有的不是权利而是责任。这个责任是让它们物尽其用。
传统理念非常反对糟蹋东西,认为这是违反天道,而且会耗损自己的福报。所以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会教导孩子珍惜物件。
至于说中国现代教育理念,可以说是各种理念纠缠出的一团乱麻。
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却丢了文化的传承,向往西方文化,却又水土不服。
再加上这几十年社会的剧烈变迁,从农业社会刚过度到工业社会没多久又迎来互联网和信息时代。这些都给教育带来很多困惑。
所以我想通过梳理一下这两种理念的本质,从这团乱麻里找到线头。
虽然我已经尽量精简,结果这篇文章还是有点长,因为从欧洲文艺复兴扯到大清皇朝,又从金融危机扯到网红经济。
我本来也觉得扯这么远是不是小题大做了。但是还是觉得如果不回归历史就无法理清事情的源头。如果不能跳出去宏观地看世界,就总是陷入对各种无关大局的细节的琐碎中。
历史塑造了我们的现在以及我们的认知,而教育能通过塑造认知来影响孩子的未来。
权利真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吗?
近代西方社会的基石是权利(Rights)。每个人都享有天赋的权利,个人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加拿大曾经有个女权团体觉得“男性可以在公众场合赤裸上体,而女性不可以”的这个规定侵犯了妇女裸露的权利。于是打算组织一场半裸女性的示威活动。
可是因为找不到愿意公开裸露的女性,只好花钱请了一批脱衣舞女去示威。最后围观群众免费看了一场脱衣秀。
这场闹剧其实让我们看到,在权利意识里,对权利的追求已经变成目的本身。哪怕这个权利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也不能放弃。
更经典的一个例子是在英国疫情严重期间,出了一个户外锻炼的禁令。结果首相都忍不住抱怨很多平时从来不锻炼的人,一发了禁令就都开始坚持要在户外跑步了。
权利意识萌芽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中世纪教会的严苛和腐败,黑死病造成的对上帝的绝望,资产阶层的出现等因素让人们开始反抗神权,追求个人的权利和现世的享乐。
但是人和人的权利之间一定会发生冲突,所以就形成了法制,契约,义务等机制来维持社会的平衡。这些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明确人和人之间权利的界限。
西方经济学有个经典的理论,就是在充分自由的市场,每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时,市场就会达到最有效的平衡。
虽然这个理论在现实中不断被打脸。包括08年的金融危机也让大家看到不受监管的金融市场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危害。
但是这个理论还是被很多人当成信仰。而与之类似的一个理论就是如果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权利,那相互的制约最终能达到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平衡。
所以按照这个理论,只要唤起每个人的权利意识,社会就能最终达到最和谐的状态。大家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维护他人的权利。
听起来很不错。简单易行,又迎合人性。
可是这套理论有致命的缺陷。
首先,无论是法律还是义务,它最终的目的还是维护权利。那么如果能利用它们获得更多的权利,人们就会去做,并且不会产生良心上的愧疚。
比如律师在欧美有着很高的收入,顶尖事务所里刚毕业的学生就能拿到百万年薪,因为他们有能力帮人利用法律的规则和漏洞来获利。
最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在实际的操作中,有没有钱请好律师变成了关键。
另外在任何社会的分布中,总是会有极少数的聪明人和大部分的普通人。普通人遵守规则,而极少数聪明人可以利用甚至制定规则。
当人人都追求权利时,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公平,而是那极少数的聪明人一定会截取绝大多数利益。而大家甚至意识不到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也就无从反抗。
在这种体系下,贫富差距只会不断增大。
就拿索罗斯来说,他每一次成功的金融狙击战都造成很多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很多人努力了一辈子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而且大部分的受害者都不是金融市场的投机者,而是勤勤恳恳的普通老百姓,可能连金融是什么都不知道,对他们来说就是天降横祸。
而他做的这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他以成功者的身份受到人们的追捧,很多人研究他的著作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
在任何社会和文化里都会有所谓的好人坏人,问题不在于个人的善恶,而是在这个体系里,这样的行为是受到保护和鼓励的。
索罗斯本人真心觉得他没错,他做的一切都是践行他信奉的理念,用合法的方式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法律不允许,就想办法改变法律。如果政府不允许,就想办法推翻政府。
王阳明说过,哪怕歹徒也有良知,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是错的。但是一旦权利成为人的底层价值观时,善恶的标准就已经被改写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最后,这种以追求权利达到平衡的方式只能在社会环境相对富足的情况下才有效。
一旦环境变得恶劣,冲突和矛盾就会加剧。正如很多贫困国家引入这种体系后社会非但没有变得和谐反而更混乱了。
这次疫情让西方的体制开始受到质疑,也不是一种偶然。随着环境的恶化,权利边界的冲突会不断加剧。
困于权利的痛苦
就算不考虑整个社会,只从个人出发,权利意识也有很多弊端。
曾经有个大V很自豪地分享她女儿如何在各种事情上和她谈条件。她说如果你不希望将来孩子到社会上对人唯唯诺诺,现在就该让她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也是很多父母的心声,怕孩子吃亏,被人欺负,希望他们会为自己争取权益。
表面上看善于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人会得到多一些,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一旦权利意识成为人的底层价值观后,会带来更多的冲突,恐惧和沮丧。
因为当自己觉得拥有“权利”后,接下去就是失去的恐惧和愤怒,总是需要不断去斗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对失去的痛苦感是获得的喜悦感的三倍。
当人们被赋予了权利这个概念后,它就变成了一样人们拥有的东西。之后对于自己得到的东西就会理所当然,觉得是本来就应得的,而对于遭遇的某些限制,就会陷入失去了的痛苦。
权利意识越重的人越容易感到沮丧,觉得什么都不公平,觉得别人都欠了自己。这样的人的幸福感会很弱,哪怕得到了很多,还是会困在痛苦中。
责任源于爱和感恩
中国传统理念把关注点放在责任而不是权利上。从小就教育孩子对天地万物的责任,对父母兄弟的责任,对别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这种责任的根源是对一切的爱和感恩。之所以要强调责任,是因为爱如果没有行动的落实是没有意义的。与其每天把爱挂在嘴上,不如实实在在为所爱做一些事。
吸引力法则所说,如果你希望自己是什么人,就按照你已经是那个人的样子去做。正是富足的人,对自己和别人都充满爱的人,才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如果说权利带来的是冲突和恐惧,那么责任带来的就是勇气和希望。
权利让人们疏离,因为大家的关注点都在界限上。而责任会让人们连接。
有个朋友去了香港和台湾后对我说,香港人礼貌而专业,但是带着明显的距离感,而台湾人的热心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亲切感。
这其实就是不同文化熏染的结果。
现在很多人提起传统文化就觉得过时,古板,压抑。是封建专制为了让人听话做奴才而设计的。
其实这些人根本都没真正去看过传统文化,只是被植入这些概念后的人云亦云。
我在看古人的东西时,时常被里面的智慧和气概所震撼。真正的好东西是自证的,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前提是你没有被概念所禁锢。
就像《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民。虽然只是最普通的一个农民,但心中自有天地,逍遥自在。连皇帝都可以不放在眼里。
还有《岳阳楼记》(节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士。无论自己处于什么环境,都心怀家国天下,忧国忧民。
这些是奴性文化能熏陶出来的吗?
传统文化是让每个人都活得亮堂堂,顶天立地的。可是为什么会在当今遭到那么多的误解和污蔑呢?这就要追溯历史原因了。
传统文化的百年孤独
表面上看中国文化的衰弱是因为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又接二连三地被欧美打败,割地赔款。
而西方在资本和工业结合后,生产力得以腾飞。把没能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远远抛在后面。
在中国的积弱和西方的强大面前,大家开始怀疑和否定中国文化,并积极拥抱西方文化。
但更早的祸根其实在清朝立国时就埋下了。清朝是以少数民族夺取了中央政权,这个局限性让他们一直把满族的族群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一念之私却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如果他们只是排挤和打压中国文化,就像元朝那样,其实还没那么糟。因为中国文化的韧性非常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可是他们太聪明,他们想到了利用中国文化来取得政权的稳固。他们学会了中国文化里的权谋,却没有学会道义。他们给中国文化安装了木马程序,做了概念偷换。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忠君,忠的是社稷百姓。中国的读书人最讲究的就是风骨。
文天祥被俘虏后,连皇帝都投降了,来劝他,但他还是不降。因为他忠于的不是龙座上的人,而是国家。他的风骨让《正气歌》千古流芳。
这样的人是奴才吗?
别说先秦,汉唐有多少风流人物,就拿被认为文化上最拘谨的宋朝来说,电视剧《清平乐》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某地闹天灾,大臣们上奏说是因为皇帝和后宫妃嫔玩得太过,德行有亏,所以天降灾难,要求皇帝洁身自好。宋仁宗虽然很郁闷,但也只好从谏如流。
这个情节还真不是瞎编。历史上包拯就曾经指着宋仁宗骂得唾沫横飞,就因为皇帝在春节去宫外看了一场女子相扑。
而每逢天灾,首先一定是皇帝的错,这也是责任意识的体现。皇帝代表了天下,所以他对一切都负有无限责任。
所以并不是现在人们想象的,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想干什么干什么。
在中国文化里,每个人都有他的责任,地位越高,责任就越大,别人对他的要求就越高。
所以中国文化根本不是为了培养顺民和奴才,而是为了开创人人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但是到了清朝,当权者的目的就是要所有人都绝对忠于皇权。他们通过歪曲中国文化里的忠孝来达到这个目的。
这种歪曲导致后来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厌恶和抛弃。现在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负面印象,大多都是从清朝遗留下来的。
至于另外的原因,也是一些人有意或无意的推波助澜,混淆视听。
教育的心法
从一件衣服扯了这么远,最后还是要落回到孩子的教育上。
在孩子小的时候,一些底层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模式已经构建完成。这些底层模式对他们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易经说:“童蒙养正,圣功也。”
选择权利意识还是责任意识会带给孩子完全不同的自我认知,从而走上不同的人生。
做同样一件事,心不一样,带来的结果就不一样。
传统理念从启蒙就开始教导孩子责任感。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从考虑身边的人做起。从扫一室开始最后以扫天下为己任。
从学会做事来建立自信和安全感。从考虑别人来扩充自己的心量。责任并不是强加于人的负担,被迫做的事情不叫承担。真正的责任感会成为人生向上的内动力。
责任感的养成不是简单的说教和规矩,除了父母本身的以身作则外,还要关注孩子做事背后的动机。
教育不能只看行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动机。这才是教育的心法。有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社会发展来看,工业社会里重视的是专业能力,互联网时代重视的是包装能力,也就是人设。而在未来时代,专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信息会进一步透明化,这时更重要的就是人格魅力。
现在很多网红和明星都人设崩塌,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时代让一切都无所遁形。大家会看到一个人最真实的面貌。
在这样的时代,是凡事考虑自己的权利,总喜欢和别人谈条件的人更受欢迎,还是凡事考虑别人,有承担的人更受人欢迎?
不要小看孩子的起心动念,这些都会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基础。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


喜妈故事通过探讨现代父母和孩子的困境,结合传统文化的智慧提供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思路和方案。欢迎分享转发,点击在看,感谢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