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败在于选择,这三个法则可以让决策变得更理性
好的人生,不仅需要努力和运气,更是选择的能力。
而面对重大选择时,我们难免陷入矛盾和犹豫。很多时候看似两难,其实是缺乏一套做选择时能应用的法则。这套法则不针对具体的任何事情,它只针对选择本身。
01
去年3月份,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很多人的债务危机浮出水面。
一个做便利店的朋友找到了我,上来就是一句话:“恩人”。
他遇到了大麻烦,无意中看到我的视频,说看完对他很有帮助,希望我能帮他度过危机。
我知道自己的局限,恩人受不起,我说我理解你的处境,咱们先聊聊情况,再看如何处理。
他负债150多万,眼前最棘手的事情是,欠他兄弟20多万的借款,人家怕他还不上,非逼着他卖掉经营了3年的门店。
当时他的负债也面临崩盘,不仅是他兄弟的钱,还有各种信用卡和网贷。
卖掉门店是他认为地解决负债的唯一办法,但同时也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3月份那会儿门店出售价格偏低,放在往年可以卖60万,而当时人家只肯给40万,低价出售心疼。
二是,门店出售,还了一部分债务,但依然还是有110万的缺口,而最担忧的事情是,以后靠什么生活。
02
便利店的朋友说的一句话让人深思,他说,我除了开门店做生意,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了,没有一技之长啊!
面对兄弟的逼迫,三天两头到店里堵门口,他真的很想逃离。
他想过,如果逼急了,就把门店卖了,即使低价也能接受,然后跑路,找个陌生的地方再另起炉灶。
我无法给他做任何决定,我跟他说,你能找到我是缘分,你能相信我,我很感谢。
但这事急不得,咱们先把情况做个研究和分析,再看看做出各种选择后的可能性。
人在强大的压力下,是很难清醒地做好选择的。
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反正都这样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心里会想,除了这样,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他的兄弟步步紧逼,他有点失去耐心,中间跟我说过,要不还是卖了吧,我拿了钱,给家里留一部分,还给朋友一点,然后跑路。
我反复地跟他说,如果是我,我愿意再等一等,现在你兄弟要你还钱的意愿非常强烈,这个可以理解,但不是不能改变。一个是需要你去沟通和请求,一个是需要等他冷静下来,而这些都需要时间。
03
遇到困难,多数人都会想到要逃离。尤其是面对纠缠,为了急于摆脱,很多时候就会选择走下策。
在我不断的鼓励下,这个事情前前后后三个月,便利店的朋友顶住了他兄弟多次的骚扰和难堪。
后来,他的兄弟也慢慢回到理性状态,愿意坐下来和平沟通,最终他们达成了协议,三年还清,每月按约定数额还款。
他的门店算是保存了下来,也不用再跑路了,之前担心的法院起诉抵押拍卖的问题也放下了。
之后,他可以重新再做规划,以过去的经营情况分析,往后的收入就是计划慢慢去还掉这些债务。
幸运的是,他没有选择当初草率卖掉门店,如果是那样,非但负债解决不了,他的兄弟也不一定就此摆脱,往后更是漂泊不定,想要翻身恐怕更难。
他跟我说的最大的感慨是,如果能早一年认识我,后面的几十万负债就可以完全避免。
我明白他的意思,但我也跟他说,有些事情只有经历了才会痛定思痛,就算能早点认识我,结果也未必会有不同。
04
在这个案例中,便利店的朋友求助我的时候,他的难题是,门店要不要低价出售,拿到钱之后要不要跑路?
在他的选择之中,就是非此即彼,没有看到除此之外的第三种可能。
为什么没有?因为兄弟的逼迫,他受不了,因为不还钱,法院起诉,门店就要被抵押,甚至低价拍卖。
他想的是,与其被迫低价拍卖,法院判决把钱还了他的兄弟,不如他自己主动出售门店,拿钱跑路。
但最后,他的门店没有出售,跟他的兄弟和解了,也解除了被起诉的后果。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这就是选择中,最关键的一个词,叫变量。
这件事情整个过程有哪些变量?两个。
一个是他兄弟的强硬态度,逼迫他必须卖店还钱。
一个是他自己的认知。
便利店的朋友为什么一开始会认为不如低价卖店,拿钱跑路?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不到这整件事情存在的这两个变量。
一开始,他认为,他兄弟逼迫他卖店,这个事情无法改变。
他认为,不还钱,必然受到起诉,法院必然会拍卖他的门店。
这两个他认为无法改变的事情,决定了他最后想低价出售门店,拿钱跑路的选择。
最后他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变量起了作用。
05
什么是选择能力,就是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三个法则来做判断。
第一,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论,一定还存在着第三种以上的可能性,只是自己还不知道。
第二,找到其中存在的变量,这个变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耐心等待就会看到这种可能性。
第三,放下自己固有的认知,不管自己想得多符合实际,也一定存在认知偏差。
有了这三个法则,再做选择是,即使最后还是不如人意,但至少我们可以最大化的,去避免因为自己的主观臆断,草率决定,而带来更多的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