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厦门人:是江湖夜雨,也是尘埃落定!
来厦门超过十四年了。
在厦门定居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原乡。
回顾往昔,这上半生,可以说是“江湖夜雨十年灯”。经常是在一个地方,刚刚熟悉,却又很快离开,恍如梦寐。
身份不断地变幻着…… 学生、记者、军人、执法者、写手……
地点也不断变化:乡村、小镇、县城、省城、高山、海岛、特区……
原乡已模糊,新故乡却又不知就里,这就是客居的况味。
六年来,我发起的乡土发现之旅,与其说是唤醒故乡的记忆,不如说是“寻找故乡的存在”。因为细细想来,对于故乡实在知之甚少。类似我这样的小镇少年,自小就被激励通过苦读或打工离开故乡,发愤图强,出人头地。不知有多少人,与我一样,直至半生过尽,才忽然想到重返故乡,去重新认识自己所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
根据我的观察,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都不曾细致观察过自己脚下的土地,自己所处的人世间。而对于乡土的细致观察,正是艺术家创作出卓越作品的秘密所在。
这是为什么,我会有创办《鹭客社》的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支持《鹭客社》。
我自小喜欢宋词。自己命运中易别离的处境,加深了我对宋词的理解。如“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梦天阔”……此类句子,可以直接击中我的内心,使我肝肠寸断。
失去故乡是一种心灵上的亘古孤寒。
有时,真想回到故乡的高山上长啸一场,为自己漂零的半生。
但故乡已经回不去了,那位小小的小镇少年,已属于遥远的往昔。
我曾提出过一个新故乡概念:“所行之处皆为故乡”。特别是我这样的飘一代,我们必须学会把新故乡当成自己的故乡,我们必须学习融入新故乡的知识与能力。
择一良城而居之。
做一位安心于兹的新厦门人。
我在原乡居住的时间是十三年。这十三年,是出生至十三周岁的十三年。个中大半已是记忆模糊,反之,在厦门的十四年,则印象极为深刻,且未来几十年,人生归宿,基本上尘埃落定于此。可是,在我的认知中,却无法改变一个观念,那就是:我是平和人,我的故乡在厦门以西。
或许,我可以接受一个说法,那就是“新厦门人”。
不忘原乡,融入新乡,这几乎是所有新厦门人心灵上所要进行的共业。
从人口上看,厦门,特别是岛内,是以新厦门人为主的移民城市。新厦门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厦门的城市发展。厦门也渐渐在佑护老厦门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厦门人特质,打造着新的城市精神,城市创意,城市文化。
大致地讲,新厦门人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是崇尚简单生活。重实质少仪式,无论是生老病死,你会发现,新厦门人大多放弃繁琐的仪式,习惯于简单生活,把时间用在实质的生活需求上。
二是重视运动与教育。这可能与新厦门人的不安全感有关。由于远离家乡家人,缺少祖业人脉,新厦门人对运动与教育格外重视,运动有助于健康,教育有助于竞争。这种思想投射到下一代,导致岛内少儿才艺培训的异常繁荣。
三是个性浪漫小资。厦门的房价与工资形成断崖式的差距,能吸引源源不断的年轻人留在厦门的,主要就是环境的因素。浪漫小资,像是一种病毒,在美丽岛城的亚热带空气中不断传播,以致于形成共同的城市气质。
近几年,厦门的城市发展,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要用“闽南小城”的概念,不断融合同化异乡人,保持厦门的“原味”与“灵魂”;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在保护老厦门文化底蕴、继承老厦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容纳更多的文化元素,建设海峡西岸海纳百川、创新驱动的国际性移民大城!
我想,这方面,鼓浪屿已经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鼓浪屿就是一例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完美融合的社区典范。
鹭客社愿意帮助更多的老厦门人,重新阅读自己的故乡,也愿意帮助更多的新厦门人了解栖身所在的乡土世界。
对乡土的深入了解,可以化解老厦门人与新厦门人之间的心灵隔阂。
我就经常对同安人或翔安人讲:我比你们还“老同安”!他们大多表示认可,毕竟我走过的厦门村落,已经远远超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
无论是老厦门人,还是新厦门人,都应该齐心协力,一起来建设共同的“AMOY”,一起来发现厦门之美,佑护厦门之灵,再造厦门之魅,一起来提高这座美丽滨海城市的人文氛围。
厦门既要成为谋生创业的梦想之城,也要成为诗意栖息的安居之城。厦门的发展,既要讲好老厦门人的故事,也要讲好新厦门人的故事,既要保留原汁原味的闽南小城,也要建设好创意无限的移民大城。
以港口著称的厦门,与漳泉不同,其最核心最有魅力的文化其实是“移民文化”,是中外交流、众生兼爱的“移民文化”,而不是闽南文化,因为论闽南文化,漳泉的文化底蕴都远远超过厦门。
在宽容的“移民文化”氛围中,一波波的“新厦门人”不断走进来,不断演变成为“老厦门人”。
无论是走进来,还是走出去,厦门都要敞开大门,广徕天下客。
初稿写于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