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验方』本草纲目中药验方---33.中 暑
中暑俗称“发痧”,是发生于夏季或高温作业的急性病。本病重症,以高热、烦渴、汗出、昏迷或四肢厥冷、抽风为特征。属于中医学中“暑厥”、“暑风”等病症的范围。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三类证型。
暑湿犯表证 暑热蒙心证 气阴两脱证
暑湿犯表证 身热少汗,头昏,头痛,精神疲倦,全身无力,胸闷,舌苔白腻,脉濡数(多见于重症中暑)。治宜精热解暑开窍。
· 单验方 ·
方一 青蒿30—50克,开水泡服。每日1剂。
方二 青木香根适量。研末,每次服3—6克,温开水送下。或用石菖蒲根10—15克,磨水顿服。
方三 绿豆衣20克,鲜荷叶1张,扁豆花15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 食疗方 ·
方一 金银花、菊花、扁豆花各10克,薄荷6克。开水泡或水煎代茶饮。
方二 茶叶6克,藿香、佩兰各10克,菊花6克,生甘草5克。开水泡或水煎代茶饮。
· 外治方 ·
方一 风油精:将本品涂搽鼻孔下人中穴、两侧太阳穴、眉间印堂穴、两侧风池穴,每日3—4次。或用本品6—8滴,分别滴入两鼻孔内(人中穴位置:在鼻子下边与上嘴唇的中间,有一道小沟,叫人中沟,本穴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的地方。太阳穴位置:从眉梢和外眼角的中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地方,左右共二穴。印堂穴位置:在两眉头的中间。风池穴位置:脖子后面有一条大筋,叫斜方肌,大筋的两旁,头发边内的凹窝中。
方二 清凉油:将本品涂搽鼻孔下人中穴、两侧太阳穴、眉间印堂穴、两则风池穴(各穴位均见上方一),每日3—4次。
暑热蒙心证 高热,口唇干燥。口渴多饮,皮肤灼热无汗,烦躁不安,神志昏迷,苔黄,舌质红,脉洪数(多见于重症中暑)。治宜清热解暑开窍。
· 单验方 ·
方一 知母60克,生石膏160克(先煎),甘草、党参各30克,粳米少许。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1—2剂。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夏季中暑(高热40℃,两天热不退等重症中暑)1剂热减,2剂热退尽。
· 食疗方 ·
方一 鲜苦瓜1条,绿茶3克。苦瓜去瓤切碎,与绿茶加水煎服。
方二 鲜丝瓜叶适量。捣烂,开水冲泡,凉后服。
· 外治方 ·
方一 大蒜头1—2枚。洗净,捣烂取汁,每鼻孔滴蒜汁3—5滴。
方二 大田螺3个,食盐2克。共捣烂,敷肚脐,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
气阴两脱证 面色苍白,汗出,呼吸浅促,血压下降,体温不高,烦躁不安,甚则昏味不清,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可见于重症中暑)。治宜益气养阴固脱。
· 单验方 ·
方一 红参9克(另煎兑),五味子承包,麦冬12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30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方二 红参9克(另煎兑),炮附子4.5克(久煎)。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
· 食疗方 ·
方一 生牡蛎粉60克,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分2次温服。
方二 母鸡煮烂取汁,加入白米粥内,食用。
附:防暑降温可选用下列处方:
方一 滑石粉20克,甘草,薄荷、藿香各6克。开水浸泡,凉后代茶饮。
方二 山楂片、干藕节、白糖各100克,银花5克。先将山楂、藕节、银花用慢火炒5分钟,再加糖用急火炒成糖饯,开水冲泡,凉后代茶饮。
方三 竹叶15克,盐6克。开水泡1小时,代茶饮。
方四 绿豆500克,甘草30克。加水煮至豆烂开花,冷后代茶饮。
方五 乌梅50克,清水洗净(要快),加开水浸泡1小时,再加入白糖搅溶,最后放入姜酊1—2毫升搅匀即可饮用。
方六 鲜藕250克,洗净切片,加适量姜、糖,煎汤代茶饮。
方七 菊花10—15克(研末),粳米100克,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是,放入菊花末,稍煮1—2分钟即可食用。
方八 鲜薄荷30克(干品15克),煎汤待用。粳米50克,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汤及冰糖适量,再煮1—2分钟便可食用。
方九 鲜荷叶1张。煎汤,用汤同粳米50克,冰糖少许煮粥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