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清代哲学之二:黄宗羲

中国清代哲学之二:黄宗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三位大思想家中最为年长的一位。他生活的时代,风云变幻," 天崩地解" ,是中国有史以来少有的大变故。在这样的大时代中涌现出的大思想家,尤为特殊之中的特殊者。他们的人品,在火与血的洗礼中得到鉴定;他们的学问,自然也远不是那些静坐书斋皓首言经的人所能为。他们学识渊博,但不死板,涉猎广泛,但不轻浮,能言敢言,但有理念。特别的时代铸成他们特别的品性,而特别的品性又形成他们特别的文字与文风。他们的影响,在当时已然巨大,死后犹日见其强。黄宗羲的影响,直到梁启超时代,依然十分强烈。梁启超对他曾有极高的评价,以致中国学界曾将明末清初的几位思想家和法国18世纪的启蒙人物相提并论,特别是将黄宗羲比拟卢梭。这比拟固有不伦,但并非全无道理。

但是,细细品来,明末清初的各位思想家与18世纪法国启蒙人物相比,又有本质差别。虽然他们提出的某些思想也带有相当的民主成份,论其本质,仍然属于旧的思想体系,或者说,他们恰好处在新、旧时代的交合之间,虽承旧说,已出藩篱,欲成新体,根基又少。他们的时代,在他们看来,固然是" 天崩地解" ,殊不知,更大的变化还在后头,充其量,这不过是中国历史剧变的一个潮头而已。虽然这几位大师,人人有弄潮的才智,但弄潮尽管弄潮,惜乎巨大的波峰尚未到来,因而他们站得固高,尚不算太高,看得甚远犹不算太远。诚然若是,他们毕竟是在历史大变故时期出现的杰出人物,旧体制已掩不住他们的思想光辉——他们犹如东方地平线上出现的第一缕曙光。

黄宗羲出身正直的官宦人家,他祖籍浙江余姚,自幼随父在京。他虽生于末代,还算生而有幸:其父正直,其师高明,其岳父亦不同凡响。但他又生而不幸:他未及成年,他父亲便因为反对魏忠贤阉党而被处死。他小小年纪,遭此变故,创痛之深,难于意表,但他决不屈服。他18岁时,崇桢继位,朝廷政情发生变化。他仿古人除奸情势,袖铁椎、草疏,来到京城为父伸冤,并亲手杀死魏忠贤爪牙两个,朝野为之大震。魏党作恶,害人极多,伸冤图报之情,遍于朝廷内外。于是崇桢当机立断,除逆明冤,这些被害官员的子弟,痛哭于皇城,声动天地。

黄宗羲出身若此,又从父命拜刘宗周为师。少年英才,得明师而教,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政治风云变幻无常,又有个人所不能力为者。农民起义军终于攻入北京,明王朝终于灭亡,清军终于入关。他和他的那一代莘莘学子,既对农民充满仇视,更对清军恨之入骨,于是毁家救亡,加入反清活动。反清武装败散之后,又东奔西走,逃避清政府的通缉。数年之间,无一时平静。但他身为一代学人,毁家亦不忘学,逃亡也不忘学。直到50多岁时,才总算安定下来,并于58岁时在浙江复兴他恩师的证人书院,讲学授徒,终成清初一大学派。

他培养的弟子很多,成才人物尤为不少,如万斯同,万斯大、仇兆鳌、李果堂、郑梁、陈訏皆出于黄门。黄宗羲生当乱世,但有志于学,勤家忘家,学、志相济。

他1610年生,1695年谢世,享年85岁。他自己总结一生经历,《自题》其事曰:" 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其为人也,盖三变而至今。"他一生虽有如此剧烈的三变,但其人其志,未曾改也。

黄宗羲作为一代学人,一生著述极丰,其文章总量达2000万字,尤其他的《明儒学案》和《明夷待访录》二书,影响更加深远。《明儒学案》实际上是一部明代思想吏,而且其内容,其方法,其收集资料之细,其见解之精,都超越前贤,独成一体。《明儒学案》之外,他还写了《宋元学案》,但未能完稿,由他的学生递补而成。

黄宗羲在思想方面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是他的《明夷待访录》。此书篇幅不长,但用力甚多,书中新知新奇,比比皆是。比如,他的重商思想,货币见解,在与他同时的学说著作中,可算凤毛麟角,虽然语焉未详,意义自在。他反对迷信,重视科学,也足为世人表率。但他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的君权理念。他的君权论不唯影响久远,且有石破天惊之感。

他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 ,以为" 人臣之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主张"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认为"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认为臣是" 君之师友" ,不是" 君之仆役" ,认为" 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他的这些思想,不但十分大胆,而且远逾前人。他将朝廷与天下区分开来,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命之说。其意若曰:你能对天下人有益,你做皇帝。否则,皇帝就该另请高明。他认为君臣名异实同,打击的正是封建文化赖以维系的" 三纲五常"。而" 三纲五常" 至少自汉武帝以来,乃是中国封建文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意义绝不下于《圣经》之在中世纪神学系统中的地位。黄宗羲兴新学先论君权,可谓"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黄宗羲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他的哲学思想,以气为本,大体没有超过前人规范。但他对宋明理学的空疏不切实际的弊端,却有颇具见地的批评。

黄宗羲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常常不如顾炎武,尤其不如王夫之来得更有气氛,其原因大约与此有关。

黄宗羲固有创见如斯,但他虽极言" 法治" 而未能真识其法,虽有新的君权观念,但未及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民主之见。他反对以农为本,看到旧的土地私有制的种种弊端,但他的医治方法却与历史的走向不甚合拍,他因为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只好想到" 井田制" 上去了。如此等等,都说明他是一位新旧时代大转变时期的过渡人物。他的思想发端于新旧之界,亦在明昧之间。

(0)

相关推荐

  • 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当代价值

    今年适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张载 诞辰1000周年,为追思先贤风范.传承关学文脉,12月12日至13日,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和宝鸡举行,以期唤起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思.珍视和 ...

  • 不认识这个人,嘀嘀司机都当不了?你信吗?

    不认识这个人,嘀嘀司机都当不了?你信吗?

  •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写了本书,差点引领中国的文艺复兴

    我国的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秦汉以来这种唯君独尊.集全国大权于一身的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上层建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君权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原始社会思想之二:原始思维和语言

    原始社会思想之二:原始思维和语言 原始部落社会中人们的思维,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一样,同我们有非常巨大的差别.这种思维的特点,首先就在于他们的思维十分感性具体,缺乏抽象力或逻辑能力,或者说,它基本上不进行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现代哲学之二:甘地

    印度现代哲学之二:甘地 甘地(1869-1948)出生于西印度的波尔邦达尔.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参加印度国大党工作,并成为该党领导人,领导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一位政治家,但同时又是一位哲学家,主张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一:古罗马思想文化

    古罗马哲学之一:古罗马思想文化 古罗马哲学在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因为古罗马思想文化的形成受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这也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历史的演变有密切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1

    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1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约公元前99- 前55年)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只知他出生于罗马共和国的末年,是凯撒的同代人,历史上未留下任何其他可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2

    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2 2.对宗教迷信的批判--无神论者 从原子论出发,卢克莱修针对当时罗马现实思想斗争的特点,展开了对宗教迷信的批判,他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就是要能用一切方法坚强不屈地抵抗各种宗教和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三:西塞罗

    古罗马哲学之三:西塞罗 从共和国的后期始,罗马人开始形成了几个唯心主义派别,如西塞罗的折衷主义.新斯多亚主义.新怀疑论和新柏拉图主义等.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希腊各派哲学中拾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斯多亚派随着历史的演变从希腊世界进入罗马世界,罗马人把它拿来加以改造,因而它的实践的和道德的原则更进一步得到了重视,伦理学也被提高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宿命论和禁欲主义的观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五:新怀疑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五:新怀疑主义 古罗马时期出现的新怀疑主义,是希腊化时期怀疑论的继续和发展.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希腊时期爱利斯的皮浪(约公元前367-前270 年),所以怀疑主义也被称作皮浪主义. 皮浪主义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六:新柏拉图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六: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不是简单地复活柏拉图主义,而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神秘主义思想为基础,吸取了斯多亚派.怀疑论及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同时揉合东方宗教的某些教义构成的一种神秘主义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经院哲学之二:安瑟伦

    基督教经院哲学之二:安瑟伦 早期实在论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安瑟伦(1033-1109 年),意大利人,1060年到法国诺曼底的贝克修道院作僧侣,1078年任该院主持,1093年升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直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