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篇》作者:刘和平||诵读:沐兰
散文两篇
作者:刘和平||诵读:沐兰
版式设计:沐兰 编辑:沐兰
钱 殇
人绝对不是为钱而生,但却总有人为钱而死。“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自“物物交换”成为历史之后,人要想活得有些许尊严,恐怕最离不开的就是这个“钱”字了,何况当今已经远远不是“身上衣裳口中食”恁简单的事情了。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真是万万不能的。我为钱殇,回忆起来真是有着切肤滴血的心痛。
我读小学时还没有改革开放,土地也没有承包到户,还是大集体。有一年在收红薯的季节里,老天却阴雨连绵,生产队晒的红薯片都霉变在地里,社员们能分到家的口粮就是一堆堆长满大大小小“黑斑”的红薯片。那年的冬季特别漫长,雪下得好像比往年更大,几乎家家封门。靠着又苦又涩变质的红薯片,终于熬到了年下,可过年的钱,一分还没有着落。小年已过,比鹅毛大的雪片越下越急,已经淹没了大人们的膝盖。父亲用架子车异常吃力地拉着一麻袋红薯片从集市上回来,将要到家的时候,却陷入了被大雪覆盖的路沟里。俺娘拉着我,趟着与我腰齐深的雪窝,顶着呼啸噎人的寒风,出门去帮父亲推车。我还清晰地记得俺娘到父亲跟前的第一句问话是:“没有卖掉?”父亲头上冒着腾腾的热气,脸上淌着缕缕的汗水,喘着粗气,沙哑地回了一句:“没有卖掉。”
我读中学的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不过还是才刚刚起步,食不果腹的问题虽然已经初步得到解决,但挣钱还是异常的艰难。乡下的学校,每学期要交五元钱的学费,但教学质量真的不敢恭维,为了享受更好一些的教育资源,我转学来到县城读书。我带着俺娘给我借来的十元钱,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报到了,但差一点被“噩梦”所殇。报名须知醒目地写着几个大字:“交学费二十元。”虽然惊诧莫名,但求学也真实的心切呀,先交了十元,虽然还不知道那个“十元”去哪里筹集,为了尽早入班,还是频频保证下个礼拜一定补齐。可还没有来得及等到“下个礼拜”,“噩梦”却提前来到啦。第二天下午的第一节是班主任老师的课,他的课在全县也是出了名的好,我也本是慕名寻着他的光芒才转到这个学校读书,满心期盼的也是能够尽早聆听到他的课。这个班共计109个学生,在104个男生女生的注视下,我们五个没有交满二十元学费的乡下人,被这位在我心目中仰慕已久的老师当场当众“掂”了出去。我扶着一个刚刚认识的“苦瓜”,迎着渐渐失温的落日,跌跌撞撞地走到学校对面的沙颍河堤之下,望着茫茫东去永远不再复回的激流,思绪万千,五味杂陈。三十多年之后,才知道面前的这条沙颍河,沙河的源头原来是在河南的鲁山,流经平顶山、漯河、周口、沈丘、安徽,然后汇入淮河,再入长江。后来,我在周口工作了三十余年,如果生我养我的沈丘是第一故乡,那么后来我娶妻、生子、工作的周口完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郁郁葱葱的鲁山,作为沙河的源头,我每次去到那里,都会小住两日,每每回忆起当年我在她下游的最后抉择,都会生出“一览众山小”的万千感慨。
人生以六十年计,究竟会有多少变故,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该来的总会要来,在我三十九岁那年,变故还是来啦。好心人私下里劝我:“你担任过所长,也担任过队长,现在又呆在这个显赫的位子上,当家的谁都见,你怎就没有摆平这事?”也有人引导我:“人家拿十万你拿五万,人家拿五万你拿两万,问题就能解决。”我虽然历任“领导”,但苍天在上,神灵在上,且不说“两万”元去哪里弄,就问我因为什么要给他两万,我有啥问题,我罪在哪里,错又在何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发展啦,社会进步啦,吃穿住行都不愁啦,可某些人也切切实实地腐败堕落啦,可我就是不相信没有钱就能乾坤颠倒?后来的事实证明,人家好心人还真是说对啦,没有钱,乾坤就是能够颠倒,黑白就是能够混淆,我再一次为钱所殇,但我比读中学的时候真的要坚强得多。2008年的元月十八日,当我走出了那扇铁门的时候,已经一百七十二天没有见日月啦,当天,铜钱般的雪花漫天飞舞,有单位领导和同志欣喜地把我接到车上,现在细想起来,领导与同志们之所以去接我回家,是不是担心我在回家的路上会一把火烧了“草料场”。不会的,真的不会,这个时候,我已经明白,“钱”固然很重要,但我更明白:“金钱万贯何足论,岂能屈节在千秋。”
我已被钱殇痛,从此之后,我对钱生出了百般的厌恶,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糖 三 尖
“糖三尖”是一种面食,是我农村老家对“糖三角”的称呼,现在也叫糖包子。不过,个人认为现在“糖包子”这个叫法,从形到实都不能体现糖三角的内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年龄尚 小的时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两天能吃上纯小麦面粉做成的面食,其中一天是每年的正月初一,吃的是白面馒头,另一天,就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的叫“糖三尖”。每年阳历六月初,新麦下来之后,在端午节到来之前,生产队里会先期分给社员些许小麦,以便社员们在端午节这天能吃上新麦面粉制成的“糖三尖”。新打的麦子被分下来之后,俺娘就开始张罗端午节这天的美食啦。赶集买二两红沙糖,去二奶奶家用石磨把小麦磨成面粉,因为全村只有二奶奶家里有一座石磨,初四晚上把面粉和好用小曲子发酵,初五一大早,俺娘会早早地起床,把已经发酵好了的白面,揉成一个一个面团,用擀面杖再擀成一个个圆形的、厚厚的面片,在面片中间撒上一小撮掺上面粉的红糖,然后包成三角形状,上锅蒸熟。待我们兄弟姊妹几个起床时,香喷喷、甜滋滋的“糖三尖”早已经蒸熟,吃了它,盼望已久的端午节就算过去啦。
俺娘不识字,虽说会做“糖三尖”,但从没有给俺讲过端午节为啥要吃它。小时候每年盼望端午节的到来,其实就是渴望能吃上一次小麦面粉制作的香甜美食,以饱口福。再大些的时候,从书本上才知道原来过端午节吃“糖三尖”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两千三百多年之前楚国的一个大臣,很有执政理念,为了使楚国能够强大,不再受秦国的欺负,他倡导要实行三点“美政”,但这一执政理念不被贵族们接受,并遭到贵族们的一致抵制,致使楚国很快就衰落下来,最后被秦国灭掉。国家亡了,屈原作为力主抗秦者的一员大臣,为了免受秦国的侮辱,但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远大理想未能实现,极度悲愤之下,就在农历初五的这一天跳进了汨罗江。楚国的老百姓担心屈原的尸体会被大江里的鱼类们吃掉,所以,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来到江边,往江水里投放许许多多的大米,以供鱼类食用。长年累月之后,为了纪念这位大臣及其三点“美政”,在原楚国地域上就格出了一种美食文化——甜粽子,即把泡好的糯米用粽叶包成三角形的样式,上锅蒸熟,以端午节吃粽子来缅怀屈原及其倡导的美政。由于中原大地历史上普遍盛产的不是稻谷而是小麦,所以中原人民就用小麦面粉制成”糖三尖”,以表示对屈原三点“美政”的哀思与渴望。
国家实行美政,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人民才能真正地吃出糖粽子、糖三尖的味道。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来到,不论大小商场超市,不论农村或城市,也不论大酒店或小庭院,虽然粽子已四处飘香、随处可见,但对老家糖三尖的香甜还是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诵读者简介
PART
1
关于投稿
PART
2
关于稿费
投稿邮箱:2509339095@qq.com
花开半夏:wxh840212
依然小语:zys891847743
幽兰香溢远
花开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