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玉说008|聊聊历史上“避讳”的那些奇葩事

文 / 天马行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盛开的鲜花,有不堪的杂草,还有一朵堪称奇葩的文化糟粕——避讳。

今天,天马行空和您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和“避讳”有关的那些事儿。

避讳的初心,是单纯的,《公羊传》载:“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无外乎此三者。然而,后世基本上将“避讳”简化成“为尊者讳”,主要对象是君主、长官和父母。

由于帝王的名姓神圣而不可侵犯,结果造成了几多让人喷饭的笑谈。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那么“昭”字别人谁也不许用,于是,大美女王昭君也被动得改名“王明君”。

晋愍帝司马业,那么“业”字就为晋愍帝所独霸,甚至连建业城(今南京)也被改名称“建康”。

唐高宗李治,不仅“治”自为皇家独占,就是和“治”同音的字也成了禁地。在行文中凡是遇到“治”的字都要改成“持”、“理”等同义词的字。而“稚”字因和“治”同音,凡是用“稚”的地方,也必须用“幼”来代替。

唐高宗的太子叫李忠,那么“忠”字必须得避讳。朝中实行多年的官职“中郎将”,也被改为“旅贲郎将”。

以上避讳的是帝王的名字,还好理解,发展到后来,甚至连皇帝的姓、属相都要避讳,这一下子更出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宋徽宗因为属狗,因此天下的狗便走了运,有旨禁止天下杀狗。

▲宋徽宗  【图片摘自网络】

元仁宗属鸡,降旨禁止在大都市内提到鸡。从此买鸡卖鸡,都得抱鸡而行,以示对“鸡”的无限尊崇。

明武宗既姓朱,又属猪,所以在正德十四年,他下了一道圣旨,禁止民间养猪。他认为养猪、杀猪,都是把矛头指向皇帝。不想此令一下,几年后,几乎全国的猪都断了种,以至于节日用来祭祀天地祖庙的猪都无法找到。后来,由于大臣们的劝谏,他才不得不取消这道令人哭笑不得的禁令。

清代的慈禧太后属羊,于是朝中有令,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羊肉”一类的话。但慈禧嘴馋,又想吃羊肉。于是她下令,管“羊肉”叫“福肉”、“寿肉”,真是欺人欺己。下面再举几个比较有特色的例子。

一、最霸道的避讳田登

北宋郡守田登,禁止州内所有“登”字以及与“登”同音的字。有人违反,就要挨打。元宵节,按照惯例要点灯,但是点灯又犯忌讳,于是官府别出心裁的贴出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历。

二、最孝顺的儿子司马迁

▲司马迁  【图片摘自网络】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孝顺的司马迁,为了避父亲的名讳,在其史学巨著《史记》中,没有出现一个“谈”字,并把跟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这份孝心,实在难得。

三、最乏味的儿子刘温叟

刘温叟,五代、北宋大臣,官至御史中丞,然而他一辈子没有听过音乐,原因竟然是,他的父亲名字中有个“乐”字,真是难为他了。

四、最无奈的儿子李贺

李贺,唐朝著名诗人,人称“诗鬼”,堪与李白、杜甫、王维等比肩。他一辈子没有考过进士,原因竟然是因为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此事惹得当时的考官韩愈都看不过去,但仍无法与舆论为敌,最终李贺放弃考试。

五、自卑使人变态苻生

苻生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因是独眼龙,竟然自卑忌讳一切与之有关的词,比如“不足”、“少”、“不具”、“缺”、“残”、“伤”、“只”、“偏”等。底下人稍有触犯,便将其酷刑折磨而死,简直丧心病狂。一个太医仅仅说了“不具”,就被挖去双眼后杀死。最终,苻生天怒人怨,苻坚发动政变,废杀了他,谥号“厉王”。

六、最有趣的避讳冯道的宾客

▲冯道  【图片摘自网络】

五代时期的官场“不倒翁”冯道,豢养了不少宾客。一次,宾客在读《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时,因要避讳冯道的名,硬是将其念成了“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冯道当场笑喷。

七、最保护动物的避讳唐朝“鲤鱼”

“鲤鱼”因为有“礼”又有“余”,一直是过年时餐桌必备。然而,在唐朝,如果谁捉到“鲤鱼”不放生,就要被打60大板。原因是“李”是国姓,吃“鲤”就是吃“李”。

八、影响最深远的避讳李世民

唐初,六部中本来有个“民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民部”改为“户部”,一直用到清末。观音菩萨,本称“观世音”,自唐太宗后,开始称之为“观音菩萨”,原因是要避讳李世民的“世”。与之类似的,唐朝人写的前朝正史《隋书》,遇到“王世充”,统统改写“王充”。

九、最坑爹的避讳钱良臣的儿子

钱良臣是南宋名臣,他儿子每次见到书中有“良臣”二字,就改称“爹爹”。一次,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于是立刻改口:“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实在是令人喷饭。

十、最开明的将军韩世忠

韩世忠是南宋初期仅次于岳飞的名将,他在临终之际,嘱托后人抗金北伐之事,可是膝下儿孙和将领因避讳韩世忠的名讳,都不敢说效忠国家的话,韩世忠训诫众人道:“吾名世忠,汝曹无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韩世忠由此教育后人不能忘记效忠国家。

十一、最伤感的避讳桓玄

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以酒招待,王忱因刚饮过药忌冷酒,因此吩咐仆人去“温酒”,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一听“温”字桓玄就要痛哭流涕,王忱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

十二、影响最深远的避讳孔子

北宋徽宗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母亲的名“征在”,也列入避讳之列。从宋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从书面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起来要么缺一笔成“㐀”,或写作“某”,或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休”,不一而足。

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作“邱”,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在“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中,一些姓“邱”的学者才愤愤不平地把这个挂了近千年的耳朵去掉,重新姓了“丘”。

十三、最残酷的避讳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避讳

▲雍正帝  【图片摘自网络】

康熙年间,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龙双目皆盲,受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励,出钱购买了明末人朱国祯一部未完成的《明史》,然后延揽名士,增润删节,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实,窃改为己作,定名《明史辑略》。因所续诸传多有冒犯清朝开国事,被落职知县吴知荣敲诈未遂后举报京城,从顺治十八年一直查至康熙二年,历时二年,重辟七十余人,凌迟十八人,已故庄廷龙,也被“戳其尸”。这一次可谓“株连极广”,不仅九族须灭,所有撰稿者、作序者、校对者、抄写刻字者以及购书者,“一个也不能少”,“皆不免于难”。

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摘用《诗经》中的“维民所止”作为试题,经人告发说题中“维止”二字是暗示将“雍正”砍头示众,查嗣庭因此落了个病死狱中戮尸枭首的下场,儿子处斩,兄侄流放。乾隆年间,内阁学士胡中藻引用《周易》中的爻象之说,以“乾三爻不象龙”为试题,题中有“乾龙”二字,龙与隆同音,竟被判定是影射乾隆皇帝而遭屠戮。

举人王锡侯删改钦定的《康熙字典》,重编作《字贯》,触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名,判处斩刑,封疆大吏也因失察被革职治罪。

/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上期回顾:

子玉说007|秦汉官职之丞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