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人们有许多误解。
我做一道数学题,做错了,请问:我得出的错误答案,是科学吗?大多数人会说不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科学等于正确。他们之所以迷信科学,实际上是对正确答案的迷信,这和迷信全知全能的神毫无区别。因为神也从不犯错,永远正确。事实上,科学的重点不在于答案是否正确,而在于方法和过程。我遵循数学的方法(比如加减乘除)做题,答案虽然错了,但我当然是科学;你用摇色子的方法得出了一个正确答案,你当然不是科学。科学史上,一代代大师的理论被淘汰,被证伪。为什么他们还是被我们尊为伟大的科学家?不是因为他们的答案,而是因为他们的方法。科学追求正确,但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的发展恰恰是因为对错误的包容。把科学等同于正确,是对科学最深的误解。地球到底是不是圆的?婴儿从何而来?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星辰上有没有生命?一个小朋友学习加减乘除,观察地球仪,解剖小青蛙,也是在研究科学。伟大的科学家并不会轻视这些行为。但遗憾的是,因为晚清以来的救亡图存,民国文艺青年们宣传“只有‘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才能救中国”的政治口号,科学变成了一种救亡图存、强大国家的“法器”,科学约等于坚船利炮飞机核弹。科学变得高大上,令人望而生畏,变成了一个让人崇拜仰望的“偶像”,而不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吴国盛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就叹息说,许多人一想到科学,就想到钱学森和袁隆平这两尊大神。他们一个制造了核弹,实现了强国;一个研究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图存”。但实际上,这只是科学的一小部分。实际上,科学不是网络修仙小说里的大法器,科学并不总是那么“厉害”,科学也不是为了“厉害”而存在的。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但是罗马士兵一刀就杀死了他;米塞斯是20世纪杰出的经济学家,但他刚流亡美国时,一度穷困潦倒。科学如果是为了“厉害”、“强大”而存在,也许就不会有科学;或者,科学将变得极其狭隘和无聊无趣。一个人,如果把科学看的无比高大上,就像屌丝仰望女神一样,并不利于他去学习和理解科学,只会让他离科学越来越远。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标准,比如证伪主义、归纳主义、结构主义、研究纲领科学观,还有一种标准认为科学家们的研究就是科学。(-1)这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就是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观。波普尔的这套标准,简洁清晰,易于理解,而且非常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但是,这只是检验科学的标准之一。遗憾的是,因为一些畅销书的宣传,很多人只知道这一套标准。他们拿着证伪主义的锤子,看什么都是伪科学。事实上,证伪主义在学界本身是存在争议的。而且,它完全不适用于逻辑学、数学、几何学、奥派经济学等形式科学。很多人人云亦云,批评中国企业只知道山寨,对科技研发的重视不够。你的公司把利润的百分之八十投入给科研部门,其他部门降低工资,缩减奖金,减少经费,你同意吗?科学使人求真。那些把科学挂在嘴上,用来唱高调的人,用来批判社会的人,和科学又有什么关系?媒体喜欢煽情,动辄哀叹科研人员收入之低,经费之少;文盲们喜欢道德批判,怒斥戏子误国,小鲜肉比老科学家收入高一万倍。这些愚昧论调,只是用道德绑架科学,跟科学又有什么关系?科学研究的是“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用道德大棒绑架科学,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如何。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很喜欢龙,衣带、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是真龙,惊慌失措,转身就跑。这就是那些把科学挂在嘴上的人,对待科学的真实态度。
1. 还有一种常见观点认为:关于科学是什么,“并不需要一个绝对正确、普遍适用的标准。”“费耶阿本德更是主张,没有什么科学方法论,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怎么都行”。……在科学史上,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的,而且这个模糊不清的界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明确划定科学的界限,只会窒息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精神。”(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就学科而言,不应该给科学和非科学强制设定任何明确的界限。”(张天蓉《科学是什么》)
2. 张是之《什么是科学》.
今日荐书:《机械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