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在国内混得差?这些数据颠覆你的认知
文章整理自保准牛4月底的在线视频课《外资保险的三生三世》
导语
随着4月1日我国全面放开金融市场外资投资限制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动向持续引发业界关注。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批复显示,2019年外资保险机构共增资36.4亿,是外资保险机构增资最多的一年。
在大众印象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市场的经营业绩似乎并不突出,甚至一些专业人士也表达了“不如预期发展好”的观点。2019年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世界500强的外国保险公司都已进入中国,但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较为有限。2018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354.34亿元,市场份额6.19%,同比上升0.34个百分点。
外资金融机构到底在国内都做些啥?他们在华经营情况到底如何?面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外资保险未来会带给中国市场哪些新的影响?面临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看待当前的保险市场? 本期以率先实现全面开放的保险行业为例,谈谈外资保险在国内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情况。
主持人:保准牛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 赵全
演讲人: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CEO 袁颖晖
袁颖晖个人简介:自2018年8月起担任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CEO,在加入中意财险前,先后担任安盛保险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及总经理助理,具有20多年外资保险公司工作经验。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突然为大家普及了一下“董监高责任险”。这是一款针对企业董事、总监、高级管理人员等个人责任的保险产品(与法人责任险不同)。虽然大众很少听说过这款保险,但它却是外资保险机构尤其是美国保险公司最拿手的、比较有特色的保险产品。这也侧面说明了外资保险在国内的一个经营细节。
关于外资保险的真实经营数据
在袁颖晖看来,不同于国内保险公司以本地市场为主的发展思路,外资保险公司大多数都是百年老店,具有非常清晰的有国际化的发展脉络和扩张战略,业务遍及全球,这是国内外保险公司很大不同之处。
以中意财产保险公司为例,中意财产保险公司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意大利忠利保险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忠利保险持股49%。忠利保险集团成立于1831年,迄今已有180多年的保险经营经验,作为世界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其旗下有100多家保险及金融实体,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在全球有超过74000名员工。
早在1895年12月15号, 忠利保险在广州签订了一份代理合同经营货运险业务,从而进入中国市场;然后在香港建立保险代理公司;1925年在上海成立保险代理公司,甚至把业务进一步拓展到了南京、绍兴、芜湖、天津和北京等地。忠利保险只是外资保险公司的一个典型代表。很多的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都有非常清晰的发展脉络,也就是说,它从一个本土保险公司,随着本国贸易的扩张,逐渐扩展为一个全球性的保险公司,然后来到中国等亚洲国家,慢慢地去生根发芽。
尽管外资保险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也不算短,但整体给人的感觉是“不接地气”,而且他们在国内的业务占比不怎么高,似乎与大家预想中的样子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的时候,曾经有不少金融专业人士担心“狼来了”,后来发现,外资保险公司就是个“披着狼皮的羊”,再后来又发现,那些披着“羊皮的狼”,对中国保险公司——这些所谓披着羊皮的羊,连吃都不吃。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究竟何在?这里面涉及到企业经营理念的不同。
在国内,谈到保险公司,大家就会讲到“保费规模、市场份额”等衡量指标。一家保险公司的发展规划往往是5年做到100亿元保费、30家省级机构、200家二级机构以及多少个三级、四级机构等。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保险公司的发展思维和发展路径。实际上,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思路不太一样,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各种各样的国内金融政策限制,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在保险业务方面的经营思路有关。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一共有88家财产保险公司和90家寿险公司,其中,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有22家,包括独资和合资的外资保险,占比约25%;外资寿险公司有28家,占比约26%。但是,从保费总额和市场份额来看,外资财险公司大概占比2%,寿险公司大概占比6%,其市场份额非常小。而我国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相当大。
如果仅从以上数据来看,的确让人觉得外资保险好像也不怎么样啊。但是,最具代表性的并且能够真实反映外资保险业务情况的以下数据,却能展示一个不同的外资保险经营现状。
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公布的2012年数据(目前能够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的一些业务数据, 2012年上海共有40家财险公司,其中13家是外资保险公司,也就说外资保险公司占比30%,但其在上海财险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11.3%,其在全国财险市场的占比仅为2%。
2012年,所有几乎所有外资保险公司都不做车险业务,考虑到车险和非车险大概是一半1:1的比例,那么实际上外资财产保险公司在上海非车险市场的市场份额占比高达20%以上。
如果再往深挖一下,以四个重点险种为例,看看外资保险公司到底在做些啥?
在水险、危险货物运输险方面,外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高达35.01%;在责任险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占比33.01%;在短期意外险、健康险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占比28.51%。其中,在上海市场的整个短期意外及健康险上,有家外资保险公司排名第二;如果只计算短期意外险,其在上海市场可以排名第一。
上面这些数据非常有意思的,反映的现实是,在整个中国大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很小,但在重点区域市场、细分险种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三分之一,而且市场化程度很高。
这些数据的确给人带来很大冲击,同时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思路和出路是专业化、差异化、价值化。
在具体险种的开发和经营上,外资保险公司普遍会认为,一个可持续的险种应该是可控赔付率的,赔付率会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边界范围内。如果赔付率太高,保险公司无法赚钱,就不可能持续经营;同样,赔付率非常低,消费者最终会“用脚投票”,保险公司则失去客户。在一个成熟的、自由竞争的市场里,市场的调节机制会自动把赔付率调节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外资保险公司目前侧重的健康险、车险、财产险、责任险等,都是具有合理赔付率的险种。尤其是家庭财产险方面,房子是每个家庭最大的资产,但至今国内很多城市的很多家庭还没有意识到要去给房子买个保障。未来如果找到好的切入点和方法,那么这个险种的潜力非常大。
外资保险这样看待中国市场
外资保险公司到底怎么看待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是不是有信心,未来会有更大投入?
尽管可能无法准确地说出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情况,但所有外资保险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看法都是“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即便今年全球有“新冠疫情”,中国经济增速还保持6%,国外只有2%,所以一定要进入中国市场,否则会后悔”。
同时,他们认为中国正在走西方国家一百年前在走的路,即城镇化和老龄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年轻的、廉价的劳动力进入城市,支撑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同时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财富大量积累的过程,中国人民越来越富裕;而老龄化虽然很可怕,但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却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所以,在外资保险公司看来,中国是一个经济高增长的国家,现在正处在一个转型期。
在这个转型期,又有哪些发展机会呢?
总体上来说,中国太大了,东西部的差异、南北的差异、城乡的差异,以及经济转型、混合所有制改革、医保体系改革、养老体系改革、教育体系改革等,都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个低保障水平、风险环境复杂的状况,但大众对高保障的需求一直很旺盛,这意味着“风险保障”需求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另外,中国各行各业包括保险业已经从过去粗放型发展,转向现在精细化、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期肯定会有很多的机会。
当然,外资保险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看法与20年前相比也有很大差别。20年前,他们可能是居高临下的态度,现在应该会越来越接地气。
中国市场具有一些成熟市场所不具备的活力和创新空间。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创新意识非常强,包括像保准牛这样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层出不穷。对于中国市场的风险复杂、分散的情况,外资保险公司一直非常感兴趣,也拥有技术实力和能力去开拓市场,因此在经营思路上会更注重长远发展,总之,这就是外资保险公司看待中国市场的心态。
外资保险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最大好处是给大家提供无限的可能性。你想这样做,可以;你想那样做,也可以。因为从中国监管的态度来说,开放就是给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实际上,外资金融机构往往最期待的是“国民待遇”,而不是“特惠待遇”。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是否会引发“独资潮”?从过去的发展历程看,在合资还是独资方面,每家外资保险公司走的都是不同的道路,有些外资保险公司会找一家本地公司帮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所以采用合资模式;有些则坚持独资;也有些会先独资再合资,最后又独资;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灵活调整资本策略。
在分析“外资保险的机遇”之前,首先自问一下:中国市场为啥需要外资保险?或者说,外资保险公司为中国市场带来过什么价值?将来还会带来什么?
大概总结以下几点:
首先,外资保险公司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合规文化”,可以说,合规是深入外资保险公司灵魂的精髓。保险业属于金融范围,规范的管理非常重要。
其次,外资保险公司给中国带来了部分市场利益,包括一些关键性的理念,比如精耕细作的经营思路、稳健经营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等。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冲击史无前例。相对于国内保险公司来说,具有百年历史的外资保险公司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会更加沉稳。因为他们过去可能已经多次经历过类似经济周期的波动,所以几乎所有外资保险公司发展出来的经营模式都是双轮驱动,一方面是保险,另一方面是投资业务。也正是因为经历过经济低谷,所以外资保险公司更有经验去规划长远的打算,也能够经营得更加稳健,而不在乎一时的得与失。
其三,外资保险公司为中国培养了人才。像保准牛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赵全也是从外资保险公司走出来的。
最后,今天在中国大量企业走出去或在海外投资中,外资保险公司用其全球网络为中国企业提供当地的保险保障,包括当地的理赔服务,当地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这也是能够真正发挥外资保险优势的地方。
总之,在整个外资保险行业,从外资公司到代理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再保险公司,这是一个专业化分工非常清晰的完整价值链。相信未来仍然能够为中国市场带来很多价值。
外资保险公司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简单总结以下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监管规则。全世界各地的监管规则不一样,中国市场具有自身的地域广、多元化等特点。大家常常开玩笑说的一句话是“保监会说的话不代表某一个保监局的看法;A 保监局说的话不代表B 保监局也会认同”。既然在中国发展,就要去了解并适应中国的监管规则。
第二个挑战是文化差异。比如,对于不同事情的不同处理态度、方法等,都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关,这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外资保险公司需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
第三个挑战是人才缺乏。虽然外资保险公司培养了很多人才,但今天仍然缺乏人才,尤其是既有国际视野、国际经验又有本土思维的人才。
当前,外资保险公司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既然注册在中国,那么就是一个立足在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具有独特使命、受到当地监管规则约束的中国公司,而不仅仅是一家境内的外资保险公司,因此,公司的愿景和使命不仅要与海外集团的愿景和使命相吻合,也必须考虑中国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比如中国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外资保险公司如何把自身的专业经验贡献出来,去帮助中国政府在制度转型、经济转型过程中解决问题。照这样的思路去经营,那么外资保险公司就会赢得中国市场的认同。
关于养老险等热点话题的看法
最近两年,中国养老市场看着很好,但很难切入去做。为啥?
一般来说,一个完善的保险市场划分为政府、个人、商业保险三个层次。但是,在养老市场上,中国保险公司大部分都喜欢做的一件事情——从无到有、什么都做,包括从养老院建设、营销到运营等,最后把养老市场做成一个非常重的重资产行业。
目前,全球还没有很清晰的成功案例或者说成功经验可以去支持这种模式。当然,这不代表“不对”,也不是说中国市场不能成功。但这种重资产带来蛮多问题:首先,没有清晰的商业逻辑、商业模式;其次,这么重的资产很难去做大;
最后,这种模式可能会抹杀掉整个生态圈中一些专业化的服务,比如护理方面的业务。个人认为,养老护理未来可能会有很大发展机会。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在推进社区保险服务,或者说是,保险服务下沉进入社区。虽然欧美国家没有同样的制度,但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欧美国家的保险销售可以“传代”,也就是,甲的爷爷购买了乙的爷爷销售的保险,到了爸爸这一代,甲的爸爸继续购买乙的爷爷所在保险公司销售的保险;到了孙子一代,甲可能会继续购买同样的保险;实际上,他们也形成一个所谓社区的概念。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信任”——这也是保险原则中最关键的一条原则。
未来,可能会像国外发展经验一样,中国依托社区提供的可能不仅仅是保险服务,还有综合金融服务,包括车险、健康险、寿险、信托、理财等。
【知识贴】
1、外资保险百年变迁
简单来说,国内“保险业”是个舶来品。资料显示,1805年英国商人在广州最早设立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谏当保安行”。中国本土最早的保险公司成立于1865年,叫义和公司保险行,比外资保险晚了60年。由此,开启了我国现代保险业发展的历史。
1805年~1912年,在大清末期,国内一共有33家中资保险公司,但是有161家外资保险公司。
1912年到1941年期间,中资保险公司达到87家、外资保险公司达到227家。抗战时期,由于日本人施压,大量外资撤资,因此国内保险行业有106家中资公司,仅剩60家外资保险公司。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资保险公司达到186家,外资公司只有65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接管各地保险公司、整顿私营保险企业,剩下63家中资保险公司,42家外资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数量不多,但其保费规模占比高达62%。1952年,外国保险公司完全退出中国保险市场;保险市场陷入停滞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保险行业才逐步恢复发展。1980年以后,中国保险业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友邦保险,其前身美亚保险代理公司1919年诞生在上海。截至目前,大部分世界500强的外国保险公司都已进入中国。
从上面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首先,保险是一个舶来品,在解放前,外资保险公司绝对占据“打天下”的主导地位。
其次,过去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无论中资保险还是外资保险,绝大部分(80%)的保险市场是财产保险而不是人寿保险。
这与今天的保险市场不一样。今天,2/3的保险市场是人寿保险,1/3的市场是财产保险。
有两个原因:(1)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实际上是跟随着他们的贸易发展而来的,所以最早成立的保险公司都是做水运险、货运险的,然后才开始做汽车险等。(2)当人的生命或者说人的财富没有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寿险就不是那么重要。
尽管保险是个舶来品,但中国保险业自身的发展却非常快,目前我国有人保、太保、平安等自主保险品牌,规模做得非常大。中国保险市场的保费规模已经超过日本,在全球排名第二。未来有望超过美国,排名第一。
2、有前途的细分险种有哪些?
在细分市场的细分领域,外资保险公司开发的精细化的险种普遍比较有特色。比如专门针对地震等天灾人祸、针对贵重物品等情况开发的家财险,还有董监高责任险,以及前段时间关于日本奥运会是否取消的赛事取消险等。体育赛事方面的保险产品,可以说是外资保险公司非常传统、拥有成体系产品的一个险种。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也曾有配套保险产品;保准牛在体育赛事险方面也运营得比较深入。
很多细分险种在中国市场上看起来比较新,但实际上在海外并不新鲜,比如董监高责任险,很多海外公司每年都会买。
为什么这些在海外看似普通的精细化险种在中国市场看起来很新鲜?
除了市场发展不够成熟,还与法律法规不太健全有关。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相关赔偿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来说,保险公司不赔偿用户都不构成侵权。
如今,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配套法律环境也越来越完善,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相信未来精细化险种也就会逐渐落地,变成常规性险种。比如,随着海外出口产品的增加,相关产品责任险的咨询量以3倍速度增长。在海外,产品责任险不算一个很新的险种,但中国企业的投保率仍然不太高。
目前还有一些比较新的险种,如针对黑客攻击、网络安全等情况的险种正变得越来越热门;国内市场最近几年比较热的有农业险,如针对天气指数类型的农业险;还有针对高端医疗的健康险等。这些都是外资保险公司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一些险种,正逐渐从海外市场引入到中国市场。
关于OBT商业科技观察
OBT(《商业科技观察》)是由资深商业科技媒体人联合成立的一个新媒体平台,内容涵盖创投、B2B/企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5G)、数字转型、金融科技、区块链/数字资产、智慧城市、智.造、出行、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至今已建立官网(www.obtnews.com),微信认证公号:OBTsykjgc,同时入驻今日头条、百度号、凤凰一点资讯等20多个媒体平台;读者群(粉丝)包括CEO、CTO、CXO 等高端商务科技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