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原来是父母忽略了这个点

读者丽丽求助我:周周,我的儿子脾气非常大,不是把碗打碎,就是把书桌打翻,昨天更厉害,把电风扇打坏了。

我问她: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她回答:都是一些小事情,比如说到饭点了,叫他吃饭,多叫几遍,他就发火。放学回来,让他早点把作业写了,他也不高兴,有一天批评他见到老师没有打招呼。

大概是我们多说了几句,孩子就突然用手臂把一桌碗筷都扫在地上。

我问她:当孩子做出这样激烈的行为,把东西打翻或者破坏,你是什么感觉?

她回答:我很害怕,我担心他有心理问题。

我又问她:那你会怎么处理呢?

她说:我很生气,但又怕凶他了,他会变本加厉,所以什么都不敢做。你说我儿子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啊?

基于我对孩子的不了解,我建议她先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个检查,排除心理疾病的可能性。

两天后,她反馈给我,孩子并没有心理疾病。

于是我说:看来孩子没有问题,只是妈妈给到孩子的安全感不够。妈妈自己太没有力量。而当父母没有力量,孩子的内在就会恐慌,行为就容易失控。

1 . 孩子的安全感到底从何而来?

如果说人生真有什么起跑线,那么充足的安全感就是父母给到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有了这个,孩子才有行动力和创造力,以及在社会上竞争和拼搏的勇气。

那么,这个安全感到底从何而来呢?

最基础的是,健全的家庭,父母关系相对和谐,家庭环境比较富足,等等。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就是从满足温饱开始满足最基础的生理安全,然后才是渐进到孩子心理安全。比如给与尊重和归属感。

针对尊重和归属感这部分,很多人总结理解就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那么分水岭来了,到底这个无条件的爱长什么样呢,很多人并不知道。于是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搞得四不像。

2 . 不要把无条件的爱理解为溺爱

包括我在内,过去都曾以为无条件的爱,就是倾其所有,把家里最好的都贡献个孩子。

前几年在新闻里看到,有些农村父母为了满足孩子买苹果手机的要求,不惜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去变卖。

还有些父母自己一辈子没有出去旅游,为了孩子在朋友面前不落后,把家里仅有的存款给了孩子,甚至有个孩子直接扔给父母一张透支了几万块的信用卡,告诉他们,自己买了台几万块的山地车,现在是他们为自己买单的时候了。

这就会出现两种后果,第一种是父母意料之中孩子会花这些钱,于是乖乖为孩子的先斩后奏买单,孩子对父母的表现心满意足。

另一种是父母陷入恐惧和焦虑中,担心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于是拒绝孩子的需求。

那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呢?

孩子会很失望,很愤怒。继而理直气壮指责父母不作为。而当孩子情绪越是激烈,父母就越是容易妥协,第一是害怕孩子越演越烈,第二是害怕失去孩子。

于是,息事宁人再一次忍痛满足孩子。

但是,当父母一次次通过掏空和透支自己去满足孩子外在的需求时,他们同时会很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变得欲壑难填?不满足他就翻脸不认人?

是的,很多脾气暴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并不是简单粗暴之人,奈何这样的顺从和温和,养出的孩子却犹如白眼狼,会反咬父母一口。

根源就在于,父母把溺爱当成了无条件的爱。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提到,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在既定的位置上,父母永远是大的,是处在家庭主导地位的,有着不可捍卫的权威。

而假如父母把权威拱手让给了孩子,孩子变成家里权利最大的人,这就会导致整个家庭的系统紊乱,对孩子来说,这并不是福气,而是祸害。

无数溺爱的家庭之所以养出不懂得珍惜生活,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正因为父母和孩子的位置互换了。

而无条件的爱是什么呢?

第一:爱孩子本来的面貌。比如你的孩子先天是小眼睛,黑皮肤,是矮小的,是内向的,甚至有某些残缺的……你都应该接纳他,认爱他。

第二: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所谓不求回报的爱,就是在你的能力范围内的,不需要透支自己精神和经济,也不建立在压抑自己委屈和愤怒的情绪之上的付出。

就好比,一对工薪阶层的父母,在面对孩子提出的出国豪华游要求的时候,他会这样回答:我知道你的朋友参加过豪华游,这的确很爽,很拉风。

但是我们家经济普通,并不适合这样的旅游。如果我勒紧裤腰带满足你了,我的心理会失去平衡,因为这超越了我正常消费水平,所以我肯定会在其他地方上来向你索取些什么,以找到我的平衡。

比如我要求你下次考到一百分,你的钢琴练习每天可以增加一小时。等等。

但是我估计你会不同意,那么我们很可能因此产生冲突。

这样的回答,就是教科书式的不带伤害的拒绝。孩子知道父母并非不想让自己快乐,而是权衡了相互的利弊之后,作出的理性回应。孩子不仅会理解父母的难处,还会感受到父母对彼此的尊重,可谓是双赢。

3 . 父母的底线,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国家会制定法律的红线,来捍卫国家财产的安全,维持公共秩序的稳定。而人们群众,在红线以内,可以尽情享受合法权益,和人身自由。

而在家庭里,即使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不能把所有权利给了孩子,而是要建立一根家庭规则的红线,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第一:制定必要的规则,并带领孩子执行

比如丽丽家里,就没有明确的规则。孩子可以随时和父母顶嘴,摔破东西,因为他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

这样的纵然是危险的,会导致孩子进入社会也无视规则,很容易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

所以,家庭里的规则是安全防护网。

规则可以少而精,但要坚定去执行,违背了规则,孩子必须要接受一定的惩罚,当然,惩罚是建立在理性范围内。比如剥夺今天娱乐玩耍的时间,写道歉信检讨书,去房间里独自冷静,取消一次假期旅行,等等。

而另一方面,当孩子执行了规则,家庭要给与孩子鼓励或者小小的奖励。

当孩子每次违返规矩,都体验到了相应的惩罚,执行规矩能得到相应鼓励,他的规则意识就逐渐建立。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攻击坚决说“不”

我们经常说,父母先要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孩子。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威胁到父母的权益,比如攻击了父母,损坏了父母的用品,那父母都必须严厉批评:首先,攻击和破坏都是非理性行为,需要杜绝,第二,父母是长辈,不允许你这样不尊重我们。

很多人担心这样做,会失去了民主。其实真正的民主,并不是建立在孩子可以无视父母的利益,而是懂得回馈父母同等的尊重和爱的。

另外,当孩子知道家庭的秩序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父母的爱是和某些原则并存的,他未来的换位思考和合作能力,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好,当孩子习惯遵守规则,也习惯给与父母同等的尊重,他会通过父母的认同,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因此获得家庭的归属感。

如此,他的安全感就逐步建立了。未来的时间里,父母既无需讨好,又无需恐惧,就能赢得一个情绪稳定,充满力量的孩子。

公众号:周周的心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