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 | 除夕至,接“福”啦!
依照東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什麼是幸福呢?只有知足才能常樂,才能算是幸福。在我們小的時候,這種觀念是基本的教育,那時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現代的教育受外國的影響,目的是為生活。其實生活也就是做人,但是變得很短視現實,一味追求幸福。可是幸福不是能追來的,只有知足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幸福的標準也不是絕對的,只有自己心理上知足,就永遠在幸福中。
看見人家吃得好,我也想吃好的,不過我能吃得飽的話,不管是吃好的吃壞的,那個舒服都一樣的。你穿好的,我穿壞的,是有差別。但是穿到我不感冒不凍死,目的都達到了。小時我們都讀過“他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者,比上不足下有餘”,這就是叫我們知足。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它柔軟得沒有骨頭,無絲毫之力,可是,一滴水在一個地方滴了幾百年,無論是鐵或石頭,都會被它滴穿成洞。這就是柔弱勝剛強。剛強的東西沒有剛強可加以對抗,只有柔弱可以制勝。
老子主張用陰、用柔、用弱,不是叫人做壞事。所謂柔弱,在做人的道德行為上就是謙退禮讓,也就是吃虧;吃虧並不是笨人,多吃一點虧沒有關係,讓別人占一點便宜,他也高興,你也高興一下蠻好嘛!不要覺得被人家占了便宜而難過,只要想到他會因此而高興,自己坐在家裡也笑一笑,替他高興就行了。所以,吃虧是福,柔弱勝剛強。
——《老子他說》
“常勝之道曰柔”,柔是常勝之道,謙虛也就是至柔,做人脾氣好也是柔;“常不勝之道曰強”,自己好強、好勝,希望永遠出人頭地,就是不常勝之道。你們看人生,有很多人個性至強,總想出人頭地,就憑這個個性做法就完了。所以常勝之道是柔,自認為一切不如人,一切退一步,最後成功是自己。
——《列子臆說》
我們看到許多學問非常好的人,既不做官又不出世,只坐在那裡憂國憂民憂世間,這豈不是“病病”嗎?像清朝名士袁枚引用宋人的詩:“羨他村落無塩女,不寵無爭過一生。”一位飽學之士,反而羡慕粗陋的鄉下老太婆,一輩子過著平凡的生活,既安靜也沒有得寵或光榮,但是,也沒有受過打擊啊!“不寵無爭”過了一生,真有福氣。袁枚,因為他得過寵也受過驚,所以才看到別人的平凡是福氣。真正鄉下的老太太們,恐怕還很願意到都市得得寵吧!所以,人沒有吃過苦頭,不曉得平凡是幸福;吃了苦頭以後,才曉得平凡就是幸福。
什麼是做人最高的藝術呢?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壞,非常平淡,“和其光,同其塵”,平安地過一生,最為幸福。做人要想做到最平凡,也是不容易的,誰都不容易做到。假使一個人真做到了平凡,就是真正的成功,也是最高明的。
——《老子他說》
清淨本來是好,可是有些人,並不認識清淨。我經常說,佛法分兩種,走出世間是清淨,走入世間是紅塵。紅塵滾滾,這個世界上,都市中,都是紅塵。人世間為什麼叫做紅塵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馬車,北方的紅土揚起來,半空看見是紅顏色的灰塵,所以稱為紅塵滾滾。現在汽車是排的黑煙,爬到觀音山頂上看臺北,是黑塵滾滾。
清淨的福叫做清福,人生洪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
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淨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學佛證到了空性,自性的清淨無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報。
——《金剛經說什麼》
十多年來,我給人寫信,最後的祝福語都是寫“恭祝平安”。人生最難得是平安,人生平安就是福氣。古人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人的一生,不是煩惱愁苦就是生病,今天感冒,明天腿痛抽筋,都在生病。所以平安最難,永遠保持平安前進是最困難的,真能保持平安,才能保持長久。
“其安易持”,無論是個人事業,或者天下國家大事,要能求到長治久安,就很不容易。政治的處理或者公司、行號能保持永遠的常態,沒有大的變動,已經是莫大的功勞了。創業艱難,守成也不容易,能夠保持到長治,“其安易持”,做到平安,才容易保持長久。
—— 《老子他說》
什麼是福?平安就是福,呂純陽有一首詩描寫福氣:
一日清閒自在仙,
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
對境無心莫問禪。
“一日清閒自在仙”,一個人有人間的清閒,就是神仙的境界,這一天當中不生病也沒有痛苦,“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丹田有寶休尋道”,是指心田,心裡清淨就是修行,不必再去尋個什麼。“對境無心莫問禪”,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所以啊,我們曉得平安就是福,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
—— 《金剛經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