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动脉法的形成与发展

按法是按摩推拿学中一个常用手法,有与其他手法结合一起使用的按法,如按揉;有作用于背部调整胸椎椎间关节、肋椎关节的操作方法。

按动脉法是按法中的一种,但在目前的教材与参考书中很少有论及。按动脉法是选取动脉或动脉附近的穴位,采用短时压闭大血管(有些部位包括神经),手法操作中患者的感觉是四肢麻、气出;手法结束后热气可传至肢端或病变部位,其作用为调节气血,促进气血流动,改善肢端温度。

以下就按动脉法的文字记载及发展做一总结,供同道参考应用。

最早的记载

最早的记载见于《灵枢》。书中有两处记载。分别为按压腹主动脉和颈动脉的两个手法。按压腹主动脉的操作方法见于《百病始生》:“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揣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按压颈动脉的操作方法见于《刺节真邪论》:“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兴盛于明朝

《按摩经》成书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在嘉庆丁丑年(公元1817年)又有人进行了整理补充。但作者均未留下姓名。目前该书被认为是较早的成人按摩推拿专著。该书记载了24个手法,其中有15个手法为针对动脉的手法。这些手法是:丹凤展翅、黄蜂出洞、遍处寻贼、烧山火、透心凉、平土放水、彻底澄清、顺水行舟、金鸡独立、足下生风、二龙戏珠、双蛇吐信、推倒泰山、拔树寻根、脚踏火轮。

在这些手法中,除金鸡独立、足下生风、脚踏火轮3个是用足操作外,其余12个手法均以手着力进行操作。所记载的按压部位包括二类:第一类是穴位,如水突(丹凤展翅)、云门(黄蜂出洞)、石关(平土放水)、肓俞(顺水行舟)、气冲(足下生风、二龙戏珠)、肾俞(推倒泰山)、天府穴(脚踏火轮)。第二类是动脉或其附近的病变部位,如乱动者(遍处寻贼)、膈下脉气不和(透心凉)、脐上有病块(彻底澄清)、脘脘结块(金鸡独立)、肩端骨横筋(双蛇吐信)、于胃旁有动脉一条(拔树寻根)。其中烧山火未明确记载按压部位。

虽按压的部位不同,但医生的手下感觉确相同或相近,都为动脉应手、动紧。如有动脉应手(丹凤展翅、黄蜂出洞、二龙戏珠);乱动者(遍处寻贼);按动紧处(烧山火);膈下脉气不和者(透心凉);动而有声(平土放水);硬而动急(彻底澄清);内硬而浮动(顺水行舟);觉脚下有动是也(金鸡独立);前阴旁有动脉(足下生风);于胃旁有动脉一条(拔树寻根)。书中特别强调手法效应的重要性,如不到复按切(烧山火);同时也强调了手法的反复操作,如屡屡重切轻抬(顺水行舟);重按轻抬无度(二龙戏珠);重按轻抬,如是数次(推倒泰山)。双蛇吐信所按“肩端骨横筋”与脚踏火轮所踏“天府”虽未明确指出有动脉应手的感觉,但从解剖上分析,这两个手法分别作用于锁骨下动脉和肱动脉,当然也不否认同时作用于臂丛神经和尺神经、正中神经。唯推倒泰山所作用的部位(肾俞)远离动脉。

在手法进行中,根据操作部位的不同,患者肢体远端会有不同的感觉,多为痛、酸、麻、动而有声、邪气下行。如腋下微痛,膊肘引痛,手指酸麻(丹凤展翅);觉膊手沉紧麻木(黄蜂出洞);觉两腿麻木(烧山火);按之觉痛……动而有声(平土放水);觉麻木发热(彻底澄清);觉气散脚足麻木(金鸡独立);觉腿足沉重(足下生风);按到两肩麻木直到手指(双蛇吐信);觉手臂麻木,手似出冷气(脚踏火轮)。

当将指、掌、足抬起结束手法时患者大多会有气、热气、邪热下行、血气散的感觉,如热气从胳膊手指出(丹凤展翅);有气从膊手出也(黄蜂出洞);随经而发下两腿,犹如火热而行至两足是也(烧山火);使邪热气行下直至腿足(透心凉);气从两足下行(彻底澄清);冷热之气频频下降于足涌泉穴(顺水行舟);觉气散脚足麻木,轻轻抬起,有余热行至足底(金鸡独立);觉腿足沉重,将脚轻轻抬起,邪热下行如风(足下生风);引气下降(二龙戏珠);捻之大痛……到两肩麻木直到手指,轻轻抬起,有热气发散,邪热下行(双蛇吐信);有热气下降(拔树寻根);臂似火热,血气散矣(脚踏火轮)。其中推倒泰山的效应出现在腹部和下肢(觉少腹气散而热,腿麻而冷)。

从治疗角度上讲,作用各异,但总的来说是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如令四肢脉气发散,不至闭塞也(丹凤展翅);使邪气散而正气强也(遍处寻贼);使邪热气行下直至腿足,岂复上攻心膈哉(透心凉);停食在右,停水在左(平土放水);腰府引痛……脊胯疏通,按上发下之法也(彻底澄清);肾经有邪,邪冲脾泻,谷不消化,外肾湿,阳痿,疝气之道路也(顺水行舟);除邪扶正之法(金鸡独立);上盛下虚,头目昏沉,胸膈痛楚,腹气胀满,疼痛不休,四肢沉重,腿膝酸麻,此气血不能散也。所谓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此之谓也(足下生风);六腑气闭,上下不能流通……止沸去薪之忙也(二龙戏珠);通经散气,五脏不克伤,使正气强盛(双蛇吐信);阳与阴交媾,百脉绞乱,不使归元(推倒泰山);腰、膝、腿、足痛甚,上下走不停,乍寒乍热,阵阵昏迷,善于悲怒,如脉症相似,发作无时,直中脏腑(拔树寻根);两肩沉紧,手指疼痛不能拿物(脚踏火轮)。黄蜂出洞未明确记载主治作用。虽然烧山火也未明确记载主治作用,但从手法的名称来看能够明了其主治作用。

从动作要领角度上讲:所有手法都要求重按轻抬或慢抬。如重按轻抬慢慢去之(遍处寻贼)。需要一提的是《按摩经》中还有9个手法,因与按动脉法无关,在此不再赘述。

现代记述

在目前的文献中,论及按动脉法的并不多。袁氏提出的下肢截按法与上肢截按法的实质均为按压动脉。如上肢截按法的操作方法为:病人仰卧,上肢均向两侧伸开约70。~80。,臂下垫一约15cm厚的软垫。医者以双手掌叠压于病人腋下3寸,臂臑内侧动脉应手处,约3min左右,至病人手指发麻甚至手指颜色变紫、变青为度。若痹证患者,此时即感手指尖有凉气泄出。在谈及作用时,书中提出:四肢截按法有畅通气血、调和营卫的作用,是平衡阴阳和舒展十二经脉的方法……可以导引四肢经脉之瘀滞,疏通内脏周身之血。

为弘扬按动脉法,丰富推拿手法,笔者将按动脉法收录于教材《按摩推拿学》中。这是按动脉法首次写入教材。

讨论

古人为什么会如此看中古之“动紧处”、今之“动脉”呢?从《按摩经》中的记载可窥见一斑。“遍处寻贼”中描述“邪气如贼夺家劫舍,正邪焉得不斗争哉。正邪相间,经络不和,岂能相安。以手法按之,乱动者,即邪气也。”“脚踏火轮”中描述“此皆痰气,风寒所致”。从上述记载中可以得出古人认为“动紧处”是邪、是贼、是痰,因此才着手、着眼于“动紧处”。

据上述文献可知,按动脉法名称、操作各不相同,为便于学习、应用,本人总结如下:

1.按动脉法的操作应为:以拇指、或掌、或足按于*动脉干上并持续一段时间,至肢体远端有凉感、或麻木感、或蚁走感、或有邪气下行感时,将拇指、掌、足轻轻抬起,使热气传至肢体远端。

2.操作要领应为:首先要感觉到动脉搏动;其次按压30s或更长,再将拇指、掌、足抬起;第三,若未产生相应效果,应反复操作;第四,建议采用重按轻抬的方法。

3.按动脉法的作用为:调节气血,促进气血流动,改善肢端温度。

4.按动脉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为:首先要按实;其次若用足操作,应注意稳稳踏定,不可摇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