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库尔滨河畔“树根园” ║张承宁散文欣赏(2021年第85期总第453期)
边听边读——
岁 月 留 痕
——库尔滨河畔“树根园”
文/图 张承宁
在黑龙江小兴安岭深处,伊春市丰林县红星镇美丽的库尔滨河畔,有着一处与红星地质公园的火山岩、杜鹃花海和库尔滨雾凇同样齐名却又鲜为人知的地方——库尔滨水库沿岸的“树根园”。
站在库尔滨水库的大桥上,向东南方向望去,在水库的右岸,绵延几公里黑黑的土地上,火山岩石,星罗棋布,在火山岩石中间,“生长”着大小不一,高矮不同,形状各异的“树根”。沿着库尔滨河岸形成一个天然的“树根园”。上千棵树根,裸露在地表上,高低错落,姿态万千。貌似根植于地表,其实,现有状态是经过岁月长期冲刷而形成的。
我之所以不用“树桩”来命名这些“历史的留痕”,全然是因为原本默默无闻生存于泥土中的树根,经过岁月的风霜雨雪的侵蚀及河水的冲刷,已经完全裸露于地表之上。似乎让人目睹它年轻时为树干的繁茂而不断吸取养料的姿态,那无数的根须像一双双满是皱纹的手,紧紧地向下,深深地抓着黑黑的泥土,且尽其所能地向四周伸展,以便能够攫取到更多的养分,保证处于地表上面的树干枝繁叶茂,并傲然挺立,经得住狂风暴雨的冲击。
这片树根,数量之多,根径之粗壮,都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有的截面直径可达一米。高度,有贴于地面的,有高出地面八、九十公分的。
第一次与它们“邂逅”是在“古树根头雪未融”之时,我和影友们来库尔滨河畔拍日出,当这大片的树根出现在我眼前时,我被惊得“目瞪口呆”。这饱经风霜的树根,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我。它们一棵棵赤裸裸地吸附在库尔滨河岸的泥土上,沟沟壑壑的表皮,早就没有昔日的光滑亮泽和勃勃生机。褐色似灰的颜色如泥土一般,根须弯弯曲曲,形态盘根错节,除了泥水之外无任何相伴。归根的落叶早已在岁月的风尘中化为纤泥,只留下这些树根孤零零袒露于此。它们其貌不扬,默无声息,身体扭曲,甚至丑陋无比,但它们身上的脉络是清晰的,是干净的,是井井有条的。它们或歪、或斜、或倒,任凭岁月如何“磨难”,依然顽强地根植于泥土中,汲取库尔滨日出的霞光,沐浴库尔滨的山风水韵。此情此境,在我的眼中全然没有“行将枯槁”,相反,它们就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素描图画。它们将自己失去生机的的身躯,雕刻成一个个触及人类灵魂的“震撼”,在我的心中它们就是兴安的“雪域胡杨”。面对它们我读到的是历史的深远与凝重。
日出的霞光像一把小巧的剪刀,为一棵棵树根剪影,千姿百态。有的如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鸟,孤单地站在树根上,用它那明亮的眼睛望着这大片光秃秃的树根,仿佛在说:我们的绿色家园呢?令人心生怜悯。
在“雪尽催花发,池岸冰消放草生”的早春,我再次造访这里。春草发新绿,树根掩映其中,若隐若现,古老的树根与生机盎然的新绿,相得益彰,犹如“枯木逢春”。此时,库尔滨河水解冻,在风的作用下,河水涌上岸来,树根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河对岸的白杨、白桦虽然纤细,但是整齐划一,棵棵吐新绿,依着远山,傍着碧水,在春风中用婀娜的身姿与岸上的根草呼应。偶尔,有农民牧羊经过,羊儿到河边饮水,间或在树根间穿梭,啃食青草,又迈着悠闲的步子,在头羊的带领下步入此岸的白桦林中。
我不知道“斜照散,远云昏。白鹭飞来老树根”之时,这里又会是怎样?但把宋朝的两位诗人的名句放到一起,应该是对此地最恰当的描述:“山围湖面小,藤络树根牢”,“岁久树根无寸土,绿杨走入水中央”。
喜欢它们,缘于内心的一种感觉:根于雄鹰是大地,根于出门在外的人就是家,根于游子就是祖国,根于生命就是源泉。缘此,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它们的“姿容”都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我喜欢在不同季节里,用手中的相机反复临摹岁月留给它们的印痕,上百年埋于地下的默默奉献,几十年于地表之上的岁月折磨。我要用心去阅读它们所经历的历史和沧桑。透过它们顽强的身躯,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那上百年的红松林啊,曾经是小兴安岭的骄傲与自豪,人们不是常说:根有多粗,树有多壮吗?!
这些根在我眼中更像一位位长寿的老者,用它们数百年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那故事是关于“生命与轮回”,是关于“资源与环保”,是关于“腐朽与新生”,是关于“牺牲与奉献”,是关于“顽强与坚韧”。
喜欢游走于自然中去拍心中最美的风景,即便阅尽千山万水,在心中某个角落依旧藏着家乡这独特的“小风景”。
只待游方遍,还来扫树根。
作者 简介
张承宁,女,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伊春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伊春市丰林县委组织部退休干部,四级调研员。有散文、游记、随笔、摄影作品等发表于地方报刊杂志。
主播 简介
辛玫,女,国家一级播音员。县级融媒体中心工作者。曾多年从事新闻播音和新闻采编,热爱朗读艺术,喜欢用声音演绎文学作品,希望通过声音去感受生活中的千滋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