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到底有何区别?看完你就懂了
青花釉里红便是在元代始创的瓷器釉色,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以铜红料在瓷胎上描绘画面,对窑室的烧成气氛等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呈色稳定且色泽极易挥发,从而弥补青花表现单一的不足,元代景德镇制瓷工匠创造性的将二者珠联璧合的施展在同一器物之上,所作瓷器色泽炫丽,纹饰精美,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且因为元代釉里红瓷器烧成难度大,特殊性强,本身制作量便不多,留存于世的更加稀 少,在古代的市值便较高,几乎专 供于皇 室贵 族使用,极少流于民间。
釉里红是以铜发色的釉下红彩,元代景德镇首创,特点是颜色有晕散,红色里经常出现绿色的斑点,叫美人醉。釉里红对窑温和气氛(窑内氧气浓度)的要求十分苛刻,元代常把握不好,因此烧出的釉里红偏黑,许多都会看不出红色。但是我们的先祖从来都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创新研究,到明宣德时期,釉里红的色泽便稳定了下来,然后又烧了三百年,到清雍正时,终于做出了完 美的釉里红。
釉里红瓷器,是在宋代钧窑窑变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上)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在高温中烧制使其呈现出娇妍而沉着的红色。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红色,以红色为贵。古人留下的遗产中,有不少与红色有着关联,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作为瓷之国的中国瓷器自然少不了那一抹红——釉里红。
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
我国在宋代就已有“紫花坐墩(即釉里红)的生产,但并未见有宋代釉里红产品出土或传世,传世的瓷器就连元代的釉里红也十分罕见。青花瓷最开始起源于唐代,而釉里红瓷则可以说起源于元代。那么釉里红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分开来理解:釉里:就是在釉下的,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要施一层釉,透明釉,或者是青白釉,再进窑烧成。红:是由氧化铜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下,黑色的氧化铜还原成铜,呈现红色。
据《宋史》记载,我国在宋代已有“紫花坐墩(即釉里红)的生产,但未见有宋代釉里红产品出土或传世,就连元代的釉里红也十分罕见。青花瓷起源于唐代,釉里红瓷起源于元代,两者组合为青花釉里红瓷是元代。
青花与釉里红的组合在元代 开始出现。釉里红虽有单独装饰,但也有很多时候与青花相结合,称为“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两色的结合使得此类瓷器既有青花的静穆雅致,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沉着、热烈,形成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