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
导语
行业在 2020H2 以来,优质车型 供应改善;疫情影响减缓后,2020Q3 景气度开始向上,当季销量同比由负转正。2021Q1 同比增长 359%,预计 2021 年下半年继续高增长,2021Q3/Q4 分别有望实现销量 64 万/73 万辆,同比增长 84%/20%,预计 2021 年全年销量有望达到 249 万辆,同比增长 89%。
来源:中信证券
一、国内:市场驱动,行业持续高景气
短期看,2021 年下半年预计国内继续维持高增速
2020 年产销量逐渐回暖,预计 2021 年持续高景气。行业在 2020H2 以来,优质车型 供应改善;疫情影响减缓后,2020Q3 景气度开始向上,当季销量同比由负转正。2021Q1 同比增长 359%,预计 2021 年下半年继续高增长,2021Q3/Q4 分别有望实现销量 64 万/73 万辆,同比增长 84%/20%,预计 2021 年全年销量有望达到 249 万辆,同比增长 89%。
中长期成长明确,市场化驱动发展
行业进入“1-N”的高速成长新阶段。新能源汽车行业过去十年经历了从无到有、高速 发展的过程,这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阶段 I,导入早期,行业的渗透率极低,主要 依靠补贴驱动电动公交市场;
2)阶段 II,导入晚期,行业渗透率超过了 1%,依然是补贴 驱动,A00 乘用车由于补贴更具“性价比”,因此其产销量占比很高;
3)阶段 III,成长早 期,行业逐步从补贴驱动向市场驱动转换,进入从“1-N”的高速成长新阶段。
行业市场驱动、稳定成长趋势已经明确。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一定的科技属性,从技 术成长曲线(Gartner 模型)看,产业经历了快速起步期、过热膨胀期,近几年受补贴退 坡影响,经历了行业出清阶段。2021 年是从出清期步入成长早期的拐点,未来随着智能 化推进,电动车产品力持续提升,消费者开始享受到好产品带来的技术红利,产业将进入 市场驱动、稳定成长阶段。
驱动力之一:2021 年新车型密集投放,好产品加速供给
自主品牌向上,合资/外资品牌电动化加速。预计 2021 年下半年有大量新车型上市, 且 2021 年新车投放料将继续加速,优良的供给将刺激需求提升:
1)自主品牌车型向上, 包括比亚迪秦/汉/宋 PLUS-DM-i、广汽 Aion Y、北汽 Arcfox αS、东风岚图 free 等;
2) 外资及合资推出旗舰车型:大众 ID.4/ID.6、福特 Mach-e、奔驰 EQA/EQB/EQS、宝马 iX 等;
3)造车新势力:蔚来 ET7、小鹏 P5 等。
我们预计 2021 年行业销量有望在 2020 年 137 万辆的基础上增长至 249 万辆,增量 超过 110 万辆,主要增长包括:特斯拉 Model 3/Y 10/15 万辆、大众 MEB 等合资车型 10 万辆、造车新势力 10 万辆、比亚迪 25 万辆以上、上通五菱 25 万辆以上,其他自主品牌 传统车企增量预计超过 20 万辆。
电动化成熟,智能化装备竞赛开启。电动化技术成熟,电动车差异缩小,智能化未来 将是产品的核心卖点,例如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理想等智能化新产品加速投放。
驱动力之二:国家战略方向,双碳目标再加码
国家中长期规划保障行业发展。我们认为国家长期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导向不变, 产业政策从直接补贴向间接扶持过渡,“双积分”、限购限行、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电 池回收政策等促进措施有望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已于 2020 年 11 月 2 日发布,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信心。
二、海外市场:特斯拉持续引领,欧洲电动化率快速提升
特斯拉:2021 年新工厂、新车型加速,继续引领全球电动化
新工厂:中国工厂二期已经投产;欧洲柏林工厂将于 2021 年下半年投产;美国德州 工厂也正在快速推进,预计明年将进行有限的初步生产。
1)中国工厂:2020 年 10 月 Model 3 产能已提高至 25 万辆/年,2021 年 1 月 Model Y 开始交付,预计产能 20 万辆/年。整体 年产能约为 45 万辆。
2)美国工厂:弗雷蒙工厂预计产能约 60 万辆/年,德州工厂有望在 今年下半年开始生产和交付。
3)德国工厂:有望年底投产,预计产能 15 万辆/年。至 2022 年初,欧洲将拥有本土工厂 Gigafactory 4,美国本土也将在德州建成新工厂,进一步扩充 现有产能。
新车型:2021 年初 Model Y 开始在中国交付,特斯拉预计 2021 年 Cybertruck 在美 小批交付。此外,特斯拉在电池日上明确表示 2023 年前将有入门价格低于 2.5 万美元/辆 (约合 17 万元/辆)的更廉价车型,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特斯拉持续超预期,中国市场占比高。特斯拉各国销量预期持续上涨,2021 年产销 有望达到 100 万辆,其中中国市场预计依旧贡献主要增量,预期销量为 38 万辆,约占全 球总销量的 38%。
欧洲市场:2020 年下半年高速增长,2021 年碳排放考核和补贴刺激延续
2020 年欧洲市场高景气,迎来翻倍增长。2020 年欧盟进入 CO2 排放新规考核期(供 给端),欧盟各政府均大力度给予消费者购置补贴(需求端)。根据 Marklines 数据,2020 年欧洲地区新能源汽车销售 125 万辆,同比+127%;2021Q1 欧洲地区新能源汽车销售 38 万辆,同比+69%。在法国、英国、挪威等新能源汽车消费大国推动下,预计欧洲 2021 年 新能源汽车销售将增长至 190 万辆。
CO2 排放考核继续实施,欧洲 2021 年预计延续 2020 年电动销量大年。根据 2021 年欧盟 95g/km 排放考核要求,假定不对车企罚款,欧盟须销售约 134 万辆电动车(考虑 尾部车企罚款,则实际销量将低于此),预计可以实现。分季度看,预计 2021Q2 将在低 基数作用下实现同比高增长,2021Q4 补贴退坡前有望冲量高增长。2020 年 9 月欧盟将 2030 年碳排放考核目标从 59g/km 加严至 48g/km,长期趋势明确。在企业寻求避免罚款 情况下,到 2030 年全欧盟须销售约 710 万辆电动车,电动化率约 56%,较 2020 年销量 CAGR+22%,兜底欧洲长期电动化。
欧洲大力度补贴短期实现了消费者购置平价,推动碳排放考核要求落地。目前欧洲各 国对纯电车型平均补贴 6000 欧元(约合 5 万元/辆),插混车型平均补贴 2500 欧元(约合 2 万元/辆),大力度补贴类似中国 2017 年行业情况。高额补贴使雷诺 ZOE、日产 Leaf 等 老款车型与同级别燃油车购置价格相当,从需求端配合考核政策落地。
在“碳排放考核+补贴”共同驱动下,叠加 2021 年起欧洲传统车企(大众、宝马、戴 姆勒、沃尔沃)新车型投放市场,我们预计欧洲市场 2021-2022 年电动车销量分别为 190 万、257 万辆,同比+52%/+35%,景气延续。
美国市场:触底上升,政策环境趋好
2017 年-2020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 20/36/32/33 万辆,2019 年与 2020 年 销量较 2018 年均有持续下滑,同比-10%/+3%。随着后疫情时代及拜登政府上台,我们预 计美国市场 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56 万辆,同比+68%,实现高增长。
美国市场主要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化明显,特斯拉销量占比最高,2020 年占比高 达 63%,拉动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大众集团 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8 万辆, 同比+38%,销量增速较快。通用集团、福特集团近几月均有新款新能源车型发布,随着 2021 年市场景气度提高,预计未来销量将逐步提升。
拜登政府上台,政策环境趋好。拜登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在 2030 年 全国建立 50 万座电动车充电桩,政府采购 300 万台新能源车,力争使美国在 2050 年之 前实现 100%清洁能源经济和零净碳排放。拜登电动汽车计划于 3 月 31 日首次宣布,1740 亿美元电动车扶持计划主要包括 1000 亿美元的消费者电动车退税、150 亿美元电动车基 建、200 亿美元电动车校车拨款、250 亿美元电动车公交拨款以及 140 亿美元其他电动车 税收优惠。美国电动车政策环境趋好,预计美国市场有望恢复增长。
三、电动化供应链:格局逐步清晰,受益市场化和全球化
汽车电动化:供应链发生价值转移,更加开放
电动化降低造车门槛,参与者更多。目前全球涉足新能源汽车制造的企业主要分为:传统车企(比亚迪、上汽、广汽等)、新势力(特斯拉、蔚来等)、合资车企(大众、宝马 等)以及互联网企业(苹果、小米等)等四类,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新能源汽车或新 能源汽车产业链。电动化降低了造车门槛并同时加速了汽车电子电气化进程,使得更多的 参与者进入。
动力系统供应链由封闭转向开放、“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电池+电机+电控”。传统 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区别之一驱动系统,在汽车电动化过程中发生两个重大变化:
1)供应链由封闭转向开放:传统燃油车企巨头都有自己专属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和供 应,相对封闭,电动化打开了原先相对封闭的供应链系统,其供应链迎来了重塑;
2)价 值转移: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主要涵盖发动机和变速箱,目前正在逐步转向电池、电机、 电控组成的电驱动系统,价值量在发生转移。
动力电池:格局清晰,具备全球竞争力,享受全球配套机遇
全球动力电池 2027 年需求预计接近 1.6TWh,2020-27 年复合增长 43%。2020 年全 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约为 137GWh,根据我们的预测,2027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 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 1720GWh,2020-2027 年 CAGR 44%。行业将进入 TWh 时代,中 长期增长确定性高,空间大,增速快。
当前行业动力电池优质供给相对紧缺。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成长,进入优质产品驱动 阶段,对动力电池企业产能与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目前供需情况看,具备全球供应 能力的动力电池企业相对较少,目前已经实现全球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有宁德时代、LG 化学、松下、三星 SDI、SKI、亿纬锂能、比亚迪、欣旺达等企业,供需关系呈现漏斗状, 优质供给相对紧缺。
中国企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
1)补贴退坡导致电池格局加速出清。2017 年之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处于高补贴时代, 地方保护、补贴优先等政策导向导致长尾电池企业有生存空间,但是随着补贴逐步退坡, 到 2021 年补贴已经基本没有,行业转向市场驱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从 2016 年 155 家下降至 2021 年 1-3 月的 60 家。此外,从出货格局看,当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 能、欣旺达、中航锂电等竞争优势明显。
2)中国企业全球配套加速进行。目前中国电池企业已经在技术、产能、客户等方面 成为全球头部企业。例如,宁德时代 2020 年公告定点特斯拉、戴姆勒等乘用车项目,2020 年海外车企配套开始放量;亿纬锂能 2017-2019 年连续公布拿下戴姆勒与现代企业的动力 电池定点,2020 年开始配套出货放量,我们预计未来在海外车企上公司中也将持续突破;欣旺达配套的雷诺易捷特纯电车型已经开始出口海外,雷诺日产 HEV 车型也在 2021 年开 始出货放量,我们预计公司后续也将拿下其他海外车企定点。
产能加速释放,配套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高增。根据我们的统计,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正 在加速产能释放,以宁德时代为例,我们预计 2020 年公司动力电池名义产能约为 100GWh, 预计 2021/2022/2023 年产能将分别达到 160/240/320GWh,产能建设进度加速。此外国 内动力电池企业产能释放速度明显快于海外,未来国内企业全球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3)中国企业加速技术创新,壁垒逐步增强。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加大研发投 入,宁德时代 2018-2020年研发投入分别为 19.9/29.9/35.7亿元,分别同比+22%/50%/19%;亿纬锂能 2018-2020 年研发投入分别为 3.9/4.8/7.2 亿元,分别同比+70%/21%/52%;欣 旺达 2018-2020 年研发投入分别为 10.6/15.2/18.1 亿元,分别同比+64%/44%/19%;鹏辉 能源 2018-2020 年研发投入分别为 1.1/1.4/1.8 亿元,分别同比+35%/24%/25%;国轩高 科 2018-2020 年研发投入分别为 4.9/5.9/7.0 亿元,分别同比+48%/19%/18%。未来中国 电池企业有望通过研发创新,取得全球动力电池技术领先优势。
技术创新之一:结构创新引领全球。2019-2020 年,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相继推出 CTP 技术和刀片电池产品,在结构上对现有电池设计进行创新,同时可以大幅降低电池成本。以 CTP 为例,根据宁德时代官网披露,CTP 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 20%体积能量密度,降 低 40%的零部件数量。根据我们的测算,比亚迪刀片电池可直接将多个单体电池并列布置 在电池包中,既节省物料成本,又降低了了人工费用,我们预计综合成本会降低 30%。
技术创新之二:材料体系加速进步与应用。近年来,国内动力电池与锂电材料企业加 速材料体系的开发与应用,其中以正极 8 系及以上产品和硅碳负极最为典型。以 NCM811 正极产品为例,2015 年基本无出货,2020 年占国内三元正极出货比例达到了 23%,占比 快速提升,一方面体现了国内锂电材料企业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 了国内电池企业在新材料的应用上逐步追赶并反超海外龙头。
锂电材料:格局优先,一体化构筑成本优势
在产业高速发展期格局优先
(1)正极材料:行业格局相对分散,当前 CR3 仅为 20%-30%,CR5 仅为 30%-40%, 在锂电四大关键原材料环节中最为分散。
(2)负极材料:2020 年贝特瑞、江西紫宸(璞泰来)、宁波杉杉(杉杉科技)排名 前三,负极出货合计份额 57%,凯金、中科、尚太、翔丰华等企业也在积极追赶,行业整 体呈现“三大四小”格局,预计尾部企业份额将持续降低。
(3)隔膜:行业格局集中度最高,2020 年上海恩捷、苏州捷力合计占国内 38%份额, 上海恩捷并购重庆纽米后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国内行业格局继续向头部恩捷股份、星源材 质、中材中锂等集中。
(4)电解液:行业集中度逐年提升,2020 年 CR3/CR5 由 33%/48%上升至 52%/60%, 2020 年行业份额继续向头部天赐材料、新宙邦等集中。
好格局价值凸显。四大关键原材料中,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价值量占比 58%/16%/ 9%/8%,隔膜虽系价值量占比较低环节,但龙头恩捷股份是锂电材料上市公司中唯一市值 超千亿的公司,主要系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好格局带来高确定性,价值凸显。
一体化构筑成本优势
四大关键原材料的议价能力低于下游电池企业,因此,通过向产业链纵向延伸以获得 更低的成本,进而获得超额利润是材料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例如:
华友钴业和中伟股份:镍钴盐、前驱体一体化,可减少硫酸镍、硫酸钴结晶再溶解的 环节,并节省原料运输费用。
天赐材料:盐锂电解液一体化,可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减少原材料外购成本。
璞泰来和杉杉股份:焦化与石墨化一体化,有利于平抑购销环节价格波动,减少外包 加工支出,通过将石墨化工厂布局在低电价地区实现高度成本自主控制。
恩捷股份:基涂一体化,产品透气、强度等性能提升,收卷过程减少,产品合格率提 升。
电动车市场化驱动 LFP 快速增长
补贴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铁锂高性价比或受高端车型青睐。比亚迪在 2020 年 7 月正 式上市比亚迪“汉”,搭载新一代比亚迪 LFP 刀片电池。纯电版“汉 EV”共有四驱高性能 版旗舰型、超长续航版尊贵型和超长续航版豪华型,三款车型的 NEDC 续航分别达到 550km/605km/605km。宁德时代 2020 年 2 月 3 日公告披露与特斯拉开展业务合作。5 月 22 日,工信部公告的第 333 批新车申报目录中显示新申报特斯拉 Model 3 动力类型为磷 酸铁锂电池。此外,上通五的畅销车型宏光 Mini EV,也是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受益于新技术成本优势,磷酸铁锂电池装机占比不断提升。受益于高端车型的示范性 应用以及磷酸铁锂电池自身的成本和性能优势,从 2020 年开始,磷酸铁锂电池月度装机 占比不断提升,从 2020 年 1 月的 12.8%提升至 2021 年 3 月的 36.3%。未来随着新的搭 载磷酸铁锂电池版本的车型持续推出,我们预计未来磷酸铁锂电池装机占比有望进一步提 升。
需求有望持续快速增长,价格已于 2020Q3 开始反弹。2019/2020 年磷酸铁锂正极材 料需求分别为9/13万吨,我们预计2021/2022/2025年行业需求有望达到24/35/102万吨, 需求增速较快。同时随着行业需求爆发,叠加碳酸锂价格上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已 经于 2020 年三季度开始触底反弹,产业链呈现“量价齐升”趋势,有望促进相关企业业 绩增长。
热管理:产业链稀缺的单车价值量提升赛道
PTC 切换热泵&热泵冷媒更新,单车热管理价值增长明显。针对 PTC 加热带来的新 能源汽车冬季续航下降,热泵系统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主流方案,对应单车价值 量估算将由 5600 元提升至 7000 元;另外,环保需求带来的热泵冷媒的更新迭代也可能带 来新能源单车热管理价值量增加,单车价值量有望由 7000 元进一步提升至 9000 元。
燃油车热管理以往是海外巨头主导,CR4 达 60%。燃油车热管理市场以外资品牌为 主,由电装、法雷奥、翰昂、马勒四大巨头所垄断。根据 Valeo 年报数据,2020 年全球汽 车热管理市场(含空调系统)规模为 3700 亿元左右,前四大巨头占据全球 59%市场份额。其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约 140 亿元。
海外巨头传统热管理业务发展缓慢。海外四大巨头热管理业务收入体量 2015 年以来 基本维持平稳,2015 年四家热管理业务合计收入约 1756 亿元,2015-2019 年间 CAGR 为+3%,2020 年受疫情影响仅有 1558 亿元,同比-12.8%。总体研发投入以及资本支出也 基本维持稳定,进入成熟期,发展策略较为温和。
新能源热管理格局散,国内企业加速全球替代。以三花智控、银轮股份、奥特佳、松 芝股份等为代表的国内传统热管理厂商,在热管理细分领域都有较高市占率的“特色”产 品,凭借传统零部件原有的市场渠道和成本优势,已成功切入海内外主流新能源车企的供 应链,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国产替代趋势明确。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最快,带动产业链高速发展,相关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三 花智控作为热管理龙头,空调制冷、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均具备极强的全球竞争力,行 业格局清晰,龙头优势明显,成长确定性强。空调新国标实施推进,电动车热管理订单加 速释放。银轮股份所在传统业务重卡、工程机械行业维持高景气,尾气排放标准升级带来 明确增量,此外,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化布局,产品和客户储备扎实,并已经进入 特斯拉供应链,长期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性。
锂资源:行业景气预计持续至 2022 年,关注本土锂资源开发
锂精矿供应紧张局面预计持续至 2022 年。受澳洲锂精矿项目连续破产退出以及全球 缺少新增锂矿项目投产影响,预计 2021 年全球锂精矿市场将出现 10 万吨以上缺口,对应 碳酸锂当量缺口达到 1.6 万吨。若考虑到能够在自由市场流通的锂精矿供应商实际数量更 低,紧缺情况或更加严重。2021 年以来,锂精矿价格快速上行,已从底部约 400 美元/吨 涨至 700 美元/吨,锂精矿供应紧张将从成本端支撑锂价上涨,这一趋势预计在 2023 年随 着项目复产和新建项目投产才能得到缓解。
锂价三季度预计重回上涨态势,价格景气周期有望持续至 2022 年下半年。本轮锂价 上涨从 2020 年 12 月开始加速,2021 年 4 月初涨至 9 万元/吨后价格涨势放缓。二季度锂 价涨势放缓主要系消费锂电市场迎来阶段性淡季,同时叠加国内碳酸锂产量回升影响。下 半年随着锂需求进入旺季,下游正极材料企业产能快速扩张,叠加锂精矿价格上涨造成的 成本抬升,锂价预计将重回上涨趋势。由于锂精矿环节的紧缺态势短期无法得到缓解,其 他新建产能投放时间多为 2022 年之后,我们预计本轮锂价景气周期将持续至 2022 年下半 年。
本土锂资源开发重要性提升,原料自给率成为行业核心关切。锂精矿价格快速上涨导 致国内依赖外购锂矿从事锂盐生产的企业成本快速上行,同时中澳经贸关系恶化为后续中 国企业采购澳洲锂精矿带来不确定性。拥有本土锂资源供应的企业不仅能够实现成本可控, 同时供应稳定性更高,在锂精矿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更加受益。同时在碳中和背景下, “澳洲锂矿+中国冶炼”的高耗能模式受到下游电池企业和车企重视,客户更加青睐“资 源+冶炼”的一体化项目,例如南美卤水提锂的生产企业。预计国内从事本土锂资源开发 的公司将受益于这一发展趋势,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产业链地位。
锂电设备:关注国内外扩产加速新机遇,锁定龙头企业
国内需求:动力电池进入新产能周期,头部企业加速扩产。2021Q1 国内电动汽车销 量 51.5 万辆,同比+359%,延续高景气。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龙头纷纷融资扩 产,外资巨头如 LG、三星、SK 及松下整体产能建设进度在 20Q4-21Q1 开始加速进入集 中招标阶段。6 家龙头电池厂规划未来 3 年产能扩产达 940GW,动力电池进入新产能周 期。我们认为国内锂电设备行业持续受益于电动化大趋势,行业景气度将持续上升。
海外需求:海外电池厂商扩产有望加速,国内设备厂商迎新机遇。2020 年海外二次 疫情导致海外电池厂扩产进展停滞,但中长期扩产需求预计不会下降。随着海外疫苗日渐 普及,2021 年海外电池厂扩产有望加速。LG 未来三年规划新增产能约 140GWh,LG、 三星、松下等的扩产加速料将拉动设备企业需求增长。日韩设备企业的产能瓶颈明显,劳 动力配套不足,为国内设备厂商带来机遇,未来国产设备全球市场空间广阔。
设备行业竞争格局明晰,龙头公司明确受益。在经历市场波动和技术迭代之后,国内 设备龙头先导智能、杭可科技及赢合科技在客户结构、技术研发、资金储备、产能规模等 多方面建立了竞争优势,与海外设备商相比交付和响应能力突出,预计国内龙头公司将成 为国内和海外扩产的最大受益者。
我们认为,海外巨头收入占比最高的后道设备龙头杭可科技将充分受益于技术进步和 新市场和新客户的突破性进展,同时先导智能前中后道的全产业链布局对客户形成较为充 分的服务和支持,未来大概率成为该领域的全球行业龙头。此外,海目星及力劲科技分别 在 2020 年进入下一代特斯拉电池和 Model Y 一体化车身技术的研发和生产阶段,未来有 望受益于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成长。长期来看,能够绑定优质客户、持续研发创新、 重视公司运营优化的设备龙头更有大规模切入国际一线电池厂供应链的可能。
四、投资机会
特斯拉供应链
特斯拉国产化持续推进,上海工厂 Model Y 贡献明确增量。我们预计 2021-2023 年 上海工厂 Model 3/Y 车型的产量分别为 42/48/63 万辆,累计电池需求 71/103/145GWh。
特斯拉在中国售价保持在 25 万元(补贴后)左右,对零部件供应链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也将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依托中国成熟、高效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大量零部件料 将国产化、本地化供应。其中,预计旭升股份、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宁波华翔、华域汽车、岱美股份等单车价值量较大。
LG 化学供应链
欧洲电动化加速,LG 化学配套电池确定性高,供应链直接受益。LG 化学南京工厂配 套电池特斯拉上海工厂 Model 3,2021 年年初以来继续放量。同时,2021 年欧洲电动化 延续高景气,预计也将直接带动 LG 化学出货量增长。
宁德时代供应链
配套特斯拉国产 Model 3,加速拓展海外市场。2020 年四季度起,宁德时代开始配 套特斯拉 LFP 动力电池,且 2020 年下半年起宁德时代对海外出口继续放量增长,预计带 动 2021-2023 年公司整体动力电池销量达 95/155/230GWh,相应带动电池原材料三年 CAGR 超过 70%。
文琳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