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法喉头位置的不同说法(4)京剧唱法的喉头位置
◆ ◆ ◆ ◆
京剧唱法喉头位置的不同说法
张再峰
◆ ◆ ◆ ◆
京剧唱法的喉头位置
要知道京剧唱法的喉头位置到底应该在哪,还是先来看一下于善英等人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戏曲唱法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螺旋CT摄影的情况。其C'T摄影显示如下(根据需要只摘引美声唱法和昆曲唱法):
美声唱法:在发声状态下喉腔扩大至静态的1.5-2倍。
昆曲唱法:发声状态下显示喉腔整体几乎缩小至静态的二分之一,中声区范围音区发声时比静态缩小近一倍,高声区发声时咽腔扩张接近于喉腔静止状态。
而歌唱类型频谱图的分析是美声唱法歌手其共振峰的高度及各个泛音能量的分布密度均高于民族唱法及戏曲唱法歌手。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发现,发声过程中气流冲过声带时在喉腔形成基音,歌手的长期专业训练已经形成了喉腔的固定变化,不同歌唱类型其自身专业唱法稳定,致使形成不同的唱法特点。
美声唱法喉腔的扩大比其他任何其他类型唱法的都充分,因此其低频丰富,声音洪亮、浑厚、高频板具穿透力,音色辉煌。
“昆曲唱法发声时中声区咽腔不够扩张,因此共鸣不足,但是高音区动态下显示其咽腔扩大明显,致使这一区域音色富于响度及穿透性。”从以上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美声唱法要求在歌唱中降低喉头位置,增长声道的歌唱,获得了既有高频泛音又有低频泛音的丰满声音撷普图所显示“昆曲唱法”高频丰富而低频不足的情况,与京剧演唱的声音比较靠前、声道窄浅、高音明亮有余而厚度不足,即高频丰富而低频不足,甚至低声或缺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京剧是袭昆曲遗范而来,都是以汉语语音为歌唱发音基础,京剧演唱近似于昆曲唱法,演唱时的共振峰在整体上是与昆曲相近,因此,昆曲唱法的实验结果,对京剧演唱同样有指导、参考意义。
京剧演唱到底应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喉位呢?笔者认为因京剧演唱由于汉语“浅声道”的制约及袭中国戏曲唱高音传统之遗范。在演唱时,不注重在人声的自然声区发展,而是固执于发展高音区的演唱。其声音的审美取向并不追求美声唱法的那种既有高频泛音,又有适度的低频泛音共鸣效果同时产生的歌唱方法。又由于京剧唱法其歌唱声道的短而浅,演唱时元音的共振峰多向高频方向推移。因此,不强求喉头、舌位的低深位置。喉咽腔、口腔打开的幅度,没有美声唱法那样大,发出的声音高亢、明亮,但声音的宽度、厚度又不如美声唱法。
鉴于以上的这些歌唱特征,笔者认为,京剧演唱是采用将喉头保持在“静态低位置”的演唱方法。
“静态低位置”就是指—平常自然安静时的喉头位置。
具体方法是:
运用“丹田气息”“噙住唱”,即在吸气后,保持吸气时喉头的“静态低位置”,这就是演唱者稳定喉头的最佳位置。并以这种状态将口腔打开约至钢笔或食指的宽度,即保持在汉语歌唱时发a、e母音时的宽度。
也可感觉“半打哈欠”的“半张口型”,半打哈欠的口腔开度就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喉咽腔的开度以及舌头的高低位置。这种状态的开度比平常说话的开度稍大,但比美声唱法的开度要小、浅。目的就是调节喉咽腔的共鸣腔体,使之比平常说话状态稍有拉长、扩大。这种位置和状态,喉咙的打开,咽腔的扩大,口腔的打开可使下巴、舌头呈松弛态,并有气息“下插”感。感觉喉头是向下打开,挡着气,由于喉头“下插”的挡气力与声带的闭合力在一定音高的运动平衡,因而可以将喉头基本保持在这个“静态的低位置”上,这就是京剧演唱的“喉头位置”及口腔开度(喉头稳定向下挡气的一个好方法,则是在发声时,可运用“支点”的感觉,感觉喉头、声带在中山装第一粒纽扣上)。
京剧演唱也要求“喉头的低位置”和“打开口腔”,但喉头位置没有美声唱法那低深,因此,口腔也就不需打开像美声唱法那样大,共鸣管道因此比美声唱法变短、变窄,发出的声音就比较靠前,音色清晰、脆亮。
京剧演唱要避免过分的低深喉位。喉头稳定,不是紧、也不是压,而是自然放在那里的感觉。京剧演唱,在提法上用“稳定喉头”而最好不用“下放喉头”之说法。因为喉头的过于低深会引起声道过于增长,截面积加大,声音雄厚、浑响,这样对汉语元音因腔体与音色特征改变很多。形成舌面与软腭距离过于增大,辅音成阻和除阻动作变长,辅音发声时间长,较费劲,难以保证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所以,京剧演唱不能完全沿袭美声唱法的喉头下放、软腭向上、向后抬、舌位低放、贴住后咽壁、口腔开度较大等特点,否则将会使汉语元音固有的腔体和音色改变太多,造成汉语语音的浑沌不清。
因此,京剧演唱喉头的低位置,应保持在“平常安静”时的自然低位置,即“静态低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