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自闭症孩子被7次劝退后,父亲只身带孩子回农村干预,最后重新返回普小
“自闭症孩子连续7次被劝退,作为一名老师,却没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张课桌。”
面对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这个困境,正真实的发生在一位自闭症父亲的身上。
好在小雨爸爸及时赶来,阻止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故事,还要从“第7次劝退”开始说起……
“举止奇怪”的小雨
小雨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很爱笑的男孩,周围人都说“小雨聪明、长大一定讨人喜欢、能成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雨逐渐表露出许多令人不解的行为。比如:
当大海教小雨叫爸爸时,小雨永远都是重复大海说的话“叫爸爸”,他并不具备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别提与人沟通交流了。
当其他孩子都在打、球运动、玩小汽车的时候,他喜欢的却是不停地拍打旋转的皮球、玩弄开关、重复摆弄电话机等等。
即便摔倒了也依旧在傻笑,仿佛感觉不到痛,也不知道悲伤。
在通过学校的闸机时,无故尖叫、拍打,引得旁人纷纷侧目,也常常令妈妈十分难堪。
在不知情的外人眼中,小雨总是不合时宜的笑,永远戒不掉的重复刻板行为,还有一次次难以抑制、不分场合的大声尖叫,使旁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小雨……渐渐的,他成了别人口中的“怪小孩儿”。
自闭症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给他们贴上的一个个标签。如果小雨的行为,仅限于不被人理解的话,事情也许并不会演变成一场悲剧。
被“摒弃”在世界之外的小雨
因为小雨扰乱课堂秩序,小雨妈妈再一次被学校约谈:“他举手我没叫他,他就大声尖叫,还把书全都推到地上,这课该怎么上?”
同样产生抗议的,还是同班的家长们,而他们,也不止一次地向老师进行投诉了。
比如,由于小雨会经常突然失控地大声尖叫、重复做一件事,导致孩子们都很怕他,不敢靠近他。
实际上,这是小雨第7次被劝退了,过去的每一次她都向老师苦苦挽回,她向老师保证,自己一定能够教好小雨,乞求再多给一次机会。
但这一次,她沉默了。她知道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一局面。
压抑了数年,她对小雨彻底失望,也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绝望。
她知道,这次无可挽回了。
于是,便有了开头她带着小雨投河自杀的一幕。
不认输,便是希望
其实很久以前,大海就已经意识到小雨发育的异常,他也曾查阅资料,并与妻子商量,小雨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你才有病,我们家小雨那么乖能有什么病?!”
一向认为儿子很乖的小丽却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丈夫的想法完全不可理喻:打小聪慧的孩子,这么可能有问题?
现实总是喜欢狠狠打我们的脸。小雨终被确诊——他的异常行为,不是由于性格问题,而是先天性发育障碍“自闭症”。
“自闭症病因不明、无药可治”,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宛如一个晴天霹雳,切断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压抑了多年的委屈、痛苦和不甘心如猛兽般涌上心头。
但逃避终究无法解决问题,反复斟酌下,大海决定辞去工作回到乡下自己教小雨。
不过,环境的改变,并没能改变小雨所遭遇的排挤和误会。
在乡下,人们没办法理解“自闭症”,在他们眼里,不会说话、不与人交际、时常不受控制地尖叫的小雨,就是“傻子”、是“智障”。他成为了街坊领居议论的焦点,更成为同龄人取笑的对象。
当隔壁的叔叔在教小朋友写作业,问到“十五乘以五等于多少”时,小朋友久久答不上来,而一旁独自玩耍的小雨听到立刻回答道“75”。
可隔壁叔叔听到小雨的回答,并不是夸他聪慧,而是满嘴的嘲讽:“你还不如隔壁那傻子”。
大海和奶奶在天台休息,听见邻居在边上议论:“他们家的儿子,这么能干,怎么生出这么一个傻子?”
大海当然是听见了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深深烙在他心口,尽管愤懑,但却也无力辩驳。奶奶见状,不与邻居争论,只浇下一盆冷水回应了她们的闲言碎语,扭头安慰大海说:“邻居们有什么闲话就让他们说去。”
小雨无疑是聪明的,虽然表达能力弱些,但是也有许多超越同龄人的优点。比如:
他能够轻松流利地背诵许多唐诗:
当妈妈靠他数学时,他也能很快地通过心算讲出答案。
大海坚信,他是如此特别的一个孩子,自己通过早期的干预,一定能够改变他。
虽然他没有将小雨送去专业的康复机构学习,但却从未停止过家庭干预,就连夏天最常见的西瓜,也能变成训练语言的好方式:
大海与小雨坐在庭院里乘凉,大海举起一块西瓜问小雨:“你吃,还是我吃?”起初,小雨并没有任何反应,只是静静地看着大海,但是大海依旧耐心地用语言加动作辅助小雨进行表达,直到第三次,小雨磕磕绊绊的做出想要的选择——“我吃”。
简单两个字的回答,对大海和小雨来说,却付出了万般的努力。要知道,在此之前,小雨连最简单的对话能力都不具备。而这,也更坚定了大海的信念。
生活如果能永远如我们期待那般发展,也许就不会有“遗憾”一词了。
还未等到小雨回归校园,命运再次给了大海一记暴击:大海带着小雨外出玩耍,在家等候他们归来的奶奶突发心梗晕倒在雨里,但因为抢救不及时而去世。
见到倒地不起的母亲,大海无力地跪在雨中,悔恨自己的照顾不周,也痛恨命运的不公。而小雨似乎并未察觉到此刻发生了什么,依旧沉浸在刚刚的快乐中。
大海的哀嚎夹杂着小雨天真的笑声,这一场面何等心酸,却又何等的无可奈何。
“小雨在葬礼现场哈哈大笑该怎么办?要不,他别去了?”
小丽担心小雨会在葬礼上做出不合时宜的行为,建议大海把孩子放在家里。但大海坚持小雨应该在:“不管怎么样,小雨始终是我们最爱的孩子,是奶奶最疼爱的孙子,妈肯定是希望小雨在的。”
葬礼如期举行,奶奶的葬礼是一个悲伤和严肃的场合,但当所有人默哀时,小雨依旧不停的笑,显得格格不入、也尤为刺眼。
但仔细观察,小雨虽然是笑着的,但眼中却闪着泪花。
小雨真的无法体会他人的情感吗?
我想并不是的,因为舍不得奶奶,他一直流泪。因为病症本身的关系,小雨的现有的情绪表达能力很弱,并不懂得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悲伤。
但庆幸的是,小雨此时已经有了感知情感的能力,这意味着他融入社会、融入集体的能力有了质的提升,这何尝不是新希望的萌生?
自此,在这个自闭症家庭中不再只有泪水,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虽然小雨的一些行为会让他们感到难堪、尴尬,但是小雨每一次不合时宜的笑都是在给我们传达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自己。
就像大海说的:“一开始是我们在教他,其实也是他在教我们,去笑着面对一切,就像他一次次的不合常理、不被理解的笑,只是为了教会我们、教会所有人,去笑着面对一切。”
回归&接纳
大海辞职以后,很多家长打电话给学校,称不愿意失去一个这么优秀的老师。
经过家长们的争取,校方郑重决定,让大海和小雨重新回归学校,并开设融合班,让小雨接受平等教育。
可爱的小雨也最终被同学们、被大众接纳,偏见、误解,逐渐被消灭。
小雨的故事,只是万千自闭症家庭的一隅,他无疑是幸运的那一个:有一位坚定不移的父亲、遇到了一群愿意接纳的家长、更身处一个勇于尝试融合的环境。
但现实,远远比这更残酷。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据2019年4月2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我国自闭症患者已经超过1400万人,12岁以下儿童超200万,每68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有自闭症,
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自闭症孩子,时至今日,依旧无法拥有一张普通的课桌。
如此庞大的特殊群体,应如何融合到普通教育体系乃至正常社会活动中来?如何让他们获得应有的权利?如何消除偏见、如何帮助大众逐步接纳……这些都是自闭症家庭和社会需共同面对的问题。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片段,大海看着鱼缸里的鱼问奶奶:“为什么这条鱼缺了一块?”
奶奶说:“都是生命,谁说他们必须长一个样。”
是啊,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间万物,并不需要统一的标准。
不同,并不代表是“异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总擅长对他人的优点加以赞美,但却常常忘了也要对他们的不足加以包容。特殊的孩子不可怕,而拒绝去认识和接纳、用言语攻击他们的人才可怕。
零片酬出演“大海”一角的何晟铭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影片对自闭症儿童消除偏见深入了解,对融合教育有所了解,关爱包容接受自闭症儿童及家庭,让小雨人们能够快乐成长融入社会。”
这部公益微电影也使社会公众更多的关注和了解了自闭症患者群体,呼吁并倡导大家关爱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为他们能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这也是影片最大意义——通过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更好的包容,如果人们都愿意去聆听、包容和理解,自闭症儿童的天空将不再是灰色。
“当生命成为谜题,唯有爱是谜底。”
从小雨被劝退妈妈绝望投河,爸爸辞职决定自己教小雨,奶奶的理解包容,小雨的情况有所好转到最后的大海重新做回老师,小雨接受了融合教育继续回到学校学习。
这一条故事主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闭症家庭从崩溃绝望到勇敢面对和克服,最后被社会接纳,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下最后走出困境。关于自闭症的治疗和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这也让社会中的自闭症家庭看到了希望。
一滴雨,终将汇入大海。大海,将包容所有的雨滴。
我想,这也是大海和小雨名字的意义,对于自闭症儿童,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与关爱,对自闭症家庭更应该给予帮助
正如影片开头的对白:“那你们有什么愿望吗?”
“我们希望,比小雨多活一天。”
自闭症家庭的艰难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自闭症家长更需要社会的理解、接纳和包容。通过这部影片,社会大众对自闭症更加深入了解和包容,关爱并接纳自闭症儿童及家庭。
人生而不同,却生而平等
愿所有来自星星的孩子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