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过度的惩罚,反而强化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拿小白鼠和鸽子做过一个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发现,学习就是一个反应概率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强化物的出现,则可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因此,他提出了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能增加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

让我们通过这几个案例来看看如何强化和惩罚孩子吧~

问题一

老师您好,孩子今年两岁半了。不会看人,经常不配合,心急,总是要家长马上满足他。不喜欢模仿别人,总是看着别人。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就自己坐着看别人。

家长您好:

通过这位家长的提问,我可以把它理解为三个小问题:

1.不看人

2.心急,总要马上满足他

3.不喜欢参与课堂

首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孩子不看人的问题,我建议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先去找到孩子的强化物,在初期的时候可以先把看人,当作一个干预项目,比如妈妈发指令”看妈妈”辅助孩子看了之后, 辅助孩子看妈妈之后,立即快速的表扬孩子“你好棒哦,看妈妈了。”再紧接着呈现提前准备好的孩子的强化物,辅助的方式可以依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可以用强化物在眼睛前面吸引,也可以双手稍微的挡住一下孩子的视线,但是尽量不要去碰出孩子得脸,还可以发出一个声音来吸引孩子,逐渐的在给孩子泛化人物,就是让不同的人来跟孩子做同样的练习,在不断的给孩子做环境的泛化,就是在不同的场合给孩子做同样得练习,慢慢的提升孩子看人得能力。

再说第二个问题,孩子心急总要马上满足,在这里给家长的建议是可以使用一下代币,比如孩子得到3个代币,才可以换取后备的强化物,后备强化物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用代币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等待能力。

第三个问题,就是不配合课堂的问题,孩子看到旁边的小朋友,就是不做模仿,那么家长在这时候就得做好辅助者的工作,家长只需要用肢体辅助,切记用过的语言提示,防止让孩子形成只听妈妈的话而不听老师的指令,在保证孩子关注到老师的同时,辅助孩子完成动作,开始的时候可以不要求完成的那么标准,可以课前跟老师提前沟通好,随时给孩子准备一些强化物,哪怕每次是辅助孩子做完,也要给孩子一个大大的奖励,再逐渐撤销辅助。

问题二

老师您好,我儿子四岁多了,不会用语言沟通,平时支支吾吾说的我也听不懂,有时孩子很听话,有时喊他也不理。请问孩子这样的情况怎么干预呢?

家长您好:

看到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我可以分解为两个:

1.不会语言沟通

2.喊孩子,孩子不理人

针对第一个问题,就是不会用语言沟通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如果您的孩子是不会说话,孩子目前只有简答的发音,所以我建议家长您目前主要以增加孩子的发音量以及在已有发音的基础上给孩子做扩展为主要目标,你可以先给孩子进行口部唇舌操的练习,提高孩子的口部灵活度,或者练习孩子的气息量,比如用吹吸气来提高孩子的出气量或者带孩子多运动提升孩子的气息,再就是练习孩子的模仿能力,再过渡到孩子对于嘴部的模仿。当具备一定的嘴部模仿之后,再利用强化的策略增加孩子的而发音量比如给孩子发指令“u”在孩子说完之后给孩子一个强化,这样强化孩子,鼓励孩子多发音。其次就是在已掌握的音的基础上给孩子做扩展,或者把孩子已会的两个音节连在一起说,比如孩子单音会说“苹”和“果”您就可以把这两个音连在一起说“苹果”,孩子说完给与强化。

除此之外,我会建议家长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可以同其他的方式来教导孩子提要求的技能,比如可以用手势,可以用手语,可以用图片交换的形式来教导孩子沟通的能力。如果孩子会说话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辅助的方式来辅助孩子进行沟通,可以从提要求、仿说、命名、听指令等不同的方面提升孩子的能力。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建议我们先近距离的面对面练习,就是每次叫孩子的名字,辅助孩子说”哎”,(如果孩子不会说话,就可以辅助孩子看向妈妈即可)孩子完成之后,给孩子一个强化,逐渐拉远与孩子的距离,再逐渐的过渡到不同的方位,不同的房间,不同的环境。当孩子掌握了呼名说”哎”这个技能之后,就不要经常的去叫孩子,可以在叫完孩子名字之后,跟孩子玩游戏或者呈现一些孩子喜欢的活动,而不是每次都是有任务的呈现,防止孩子为了逃避任务而不去搭理人。

问题三

老师您好,最近孩子总啃指甲,都不用剪,还手指之间互相抠,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出现时,我们应该怎么进行干预吗?

家长您好:

假如孩子每次啃完指甲,扣完指甲之后,妈妈都会说类似”不能啃指甲,我们要用剪刀剪,或者,你这样是不对的”类似的话,但是这样并不会减少这个行为,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孩子得啃指甲的行为是为了得到妈妈的关注,所以以后再有类似情况之后,在不影响孩子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选择忽视,眼睛也不会看向他,也可以在一边玩孩子感兴趣的玩具,试着把孩子吸引过来,但是也不要给孩子眼神的关注。

假如孩子是在执行某项任务的时候,选择啃指甲,抠指甲,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孩子这个行为的目的是逃避任务,我们就可以选择适合孩子的辅助方式,辅助孩子继续完成任务,不让孩子用啃指甲的行为逃避任务成功。

假如孩子是在想要某种东西而得不到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啃指甲,抠指甲,妈妈见到这种行为,可能会说”别啃了,妈妈给你去拿好吃的。”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孩子啃指甲的行为是为了得到某种物品,那么我们可以选择,每次孩子啃指甲的时候我们不会给予好吃的,而是辅助孩子说”妈妈我想吃饼干”或者用其他的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每次孩子用恰当方式的时候,妈妈就会给予强化。

假如经过分析排除了上面的可能,孩子只是特别享受啃指甲的感觉,那么孩子可能是一种自我刺激,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类似牙胶之类的东西咀嚼,也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可以选择跟孩子一起玩游戏,玩玩具,看动画片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好,尽量的别让孩子独处。

问题四

老师您好,孩子无聊或者发脾气的时候都喜欢咬手, 我曾经多次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是不对,但孩子现在咬手的行为依然不断,家长也越来越紧张,不知如何是好!

家长您好:

孩子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发生的:

1就是无聊的时候

2就是发脾气之前

针对第一种情况,无聊的时候出现此行为,我觉得可能会是在孩子独处的时候,而空余的时间又不会自己去安排,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咬手行为,因为孩子只要一旦空下来,他们自我管理时间的能力很差,他们又不会去安排自己的空余时间,建议家长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

建议家长可以多陪孩子,陪孩子玩,给孩子安排事情做,让孩子没有时间闲下来,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一项兴趣爱好,比如画画,看书或者搭积木等等,让孩子在空余时间可以专注的做着一件事情,还可以试一下行事历的方式,就是把孩子一天需要做的事情做成图片或者写成字的方式,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贴在门上或者其他的孩子能看得到的地方,让孩子每天一项一项的去做,给孩子一个提前预告方式,等到孩子做完最后一项的时候可以允许孩子玩他最喜欢的玩具或者其他的强化物。

那么第二种情况就是发脾气的时候会咬手,因为一般孩子发脾气都是有预兆的,家长可以在有预兆马上就要发脾气之前快速抓着孩子的手,或者抱住孩子,总之是把孩子的手和嘴巴提前分开,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快速的用其他的活动或者玩具来转移注意力,并且一定要记得表扬孩子,比如说,“哇塞,宝宝你好棒啊,小手放在了腿上了”,但是切记说“哇塞,宝宝好棒啊,没有咬手”。那如果是家长没来的及转移注意力,孩子已经发脾气了,家长就可以快速握住的辅助孩子说“妈妈,我不开心”,也可以当孩子马上就要咬手的时候,说“小手放腿上”,并辅助孩子把手放在腿上,用“把手放在腿上”,来替代孩子咬手的行为,在给与大大的强化,强化孩子“把手放在腿上”的行为。

当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很多成人主张采取惩罚或行为矫正的方法,以便遏制孩子不良的行为,但这样的方式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人格问题和心理伤害哦,所以在家长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到掌握好惩罚和强化的轻重和方法。

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猜 您 想 看

如何正确用强化来引导和改善行为

学会了定义行为,再来学学如何正确用强化来引导和改善行为!

你 可 能 想 了 解

(点击关键字即可获得)

自理丨如厕  睡眠

问题行为丨暴力打人  自言自语  哭闹情绪

规则培养丨代币制

家长专栏丨ABC记录法  强化物评估

进入“订阅号”界面,

把北医儿童发展中心设为星标,

获取更多资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