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欢:炭火生息
2021年1月中旬,正值梅花盛开季节,约了好友到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芹青村赏梅,山上偶遇正在砍取小灌木的王来发大爷,言谈之间知道老人家今年77岁,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在本村工作,小儿子在外地做生意,女儿嫁在隔壁村。老人家没跟儿女们同住,独自住在村里的围楼内,老伴过世多年,每天都得自己洗晾换洗的衣服,生活起居都是自己打理。他来山上是要备些木料,去村里后山一个烧炭用的小土窑烧制点木炭去卖,以贴补家用。
王来发每天早上还负责打扫村里公共卫生,每月村里会发给他600元的报酬,还有老年人生活补贴130元,靠这几百元在山区里,生活还算过得去。但烧了半辈子木炭的他舍不下那个炭窑,每天还是习惯背着砍柴刀上山砍柴。现在不能乱砍乱伐,他只能砍些枯竭的树木或是村民不要的老龄果木作原料。平常烧炭,3-4千斤的木料只能烧出四百来斤木炭(每斤卖1.8元),木料得漫山遍野地找上很多天,而且要自己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扛到窑前来。如今春节就快到了,老人希望烧出的四百多斤木炭能尽早卖出去。虽然这批木炭全部卖出去的价钱还不到1000元,但对老人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站在山上看着两个儿子在村里还没完工的新楼房,老人不想自己给儿子们增加负担,想跟儿子一起勤奋劳作,能帮多少就帮多少,体现了父辈对儿女的拳拳父爱。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是世界生产烧制木炭最早的国家之一。木炭,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使我国从农耕文明走向青铜文明,从青铜又进入了铁器时代,可以说,木炭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我们随着那句耳熟能详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去了解传统的木炭烧制。
传统的烧制木炭,就是将树木枝干截成段,在炭窑中点燃,刚开始时给足氧气让其燃烧,等烧到一定程度就封闭窑门,让木料在缺氧的状态下慢慢燃烧分解,水分和木焦油被熘出后,只留下炭物质就是木炭,这场景对于山里人来说并不陌生,以前据此谋生的人有很多。随着国家对能源利用的三次大转换,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都不再使用木炭作为燃料了,对于很多00后几乎没见过的木炭,它的用途显得越来越单一,加之国人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烧炭翁的情景也将逐渐消失在现实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王来发说这是杨梅树枝烧出来的原木炭,火力猛、上火快、无烟、而且耐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平常烧炭,3-4千斤的木料只能烧出四百来斤木炭,木料得漫山遍野地找上很多天,而且要自己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扛到窑前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炭窑内按木材的粗细长短堆放要烧制的原料。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王来发在搅拌着准备用来涂抹炭窑口的湿泥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封堵好的炭窑口下方会留着一处方孔,用于烧窑时添加柴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守在炭窑前烧火的王来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王来发的窑址就挖在这梅林前的土坡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老人家今年77岁,老伴已过世多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独自住在村里的围楼内,自己洗晾换洗的衣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每天早上用自家的木炭烧开一壶山泉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喝上一泡工夫茶,他说这是多年习惯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墙上的照片还是2019年春节期间照相馆的师傅到村里帮人照相,花了他30元拍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王来发在给从窑底褪出来的灰烬泼水降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打磨锯木料的工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站在窑门观察火候,盘算着封窑的最佳时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封上窑门后,王来发每天用手摸摸窑门上的封土,感知窑体内的温度,据此判断何时可以出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到可以出窑的时候,王来发准备收炭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扒开窑门的封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王来发把封窑用的土砖块整齐地码放在一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窑碳化的木炭呈现在眼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所有的过程中,要数出窑收炭最难受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刚挖开时,窑里有火还没有完全熄灭,窑里面的温度高达七八十度,先拎桶水来把明火浇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儿子在建新房子,老人希望这收获的四百多斤的木炭能尽早卖出去,能帮儿子多少就帮多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带着心中的念想,王来发腰间别上砍刀出发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木料又被他满山间的收集拖着回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扛来的木材,老人三两下就能锯断,长短把握得刚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王来发在炭窑内清理通气孔,张罗着春节前再烧上一窑木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站在山上看着两个儿子在村里还没完工的新楼房,王来发想着跟儿子一起勤奋劳作,满是父辈对儿女的拳拳父爱。
摄影时间:2021年1-2月
拍摄地点: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芹青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张良欢,潮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喜欢纪实摄影。
﹌﹌﹌﹌﹌﹌END﹌﹌﹌﹌﹌﹌﹌
编审:方学辉、黄一鸣
审校:刘小利、黄小涛
责任编辑:远方
投稿信箱:19987326@qq.com
﹌﹌﹌﹌﹌﹌﹌﹌﹌﹌﹌﹌﹌﹌﹌
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