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到底是什么?人活着为什么需要信仰?

信仰到底是什么?现代人的生活真的需要信仰吗?

一、信仰是什么?

“信仰”英语中可译为faith、belief。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有人认为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或者一种心理安慰。但信仰的分量可能更加沉重。

信仰的本质是诉诸于某种“他者”来完成自身的“救赎”

“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泛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物。凡是在自我之外存在的,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可感的还是不可感的,都可以被称为他者。而“救赎”一词可以理解为给自己的人生寻找意义的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被囚禁在因自身各种软弱和缺陷、对他人的拒绝和需要、对已知的执着和对未知的恐惧、骄傲与自卑、爱与恨、忧虑、痛苦……等各种深层情感束缚之中挣扎。因此人需要获得救赎。

通俗地说,信仰指的是将自己人生的救赎寄托在一个存在于自己之外的东西身上。更进一步理解,信仰其实就是那个你愿意为其奉献一生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精神性的,也可以是物质性的。

从这个角度,能很好地区分宗教信仰与其他信仰。在宗教信仰中,充当教徒人生意义的“他者”往往就是宗教中的“神”,这个神赐予了他们的生命、指导着他们的生活,并爱着他们。

更广义地看,一切寻求通过他者来完成自身救赎的行为都可称为诉诸于信仰。在宗教叙事失去合法性之后,现代社会生产出种种替代宗教的新型信仰,比如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等。这些信仰没有宗教的神秘性,更像是一种具有现实性的理想。当人们相信这些理想所描绘的美好社会,就能赋予人的存在以特殊意义。

提到信仰,作为信徒,你必需承认自己是“低阶的存在”,在“更高的存在”面前,必需“感应、学习、放下、交付”。不管经由哪种途经,是读经、修行还是跟随某个人,你总得去亲近那个“更高的存在”。

亲近的过程必需出自于内心,关键在于一个“信”字。而亲近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知识、求取智慧,产生力量,和得到帮助”。信,就是放弃逻辑和验证的过程,只有放弃了,才能无拘束的感受宗教的喜悦。

因为你坚信,有“更高的存在”。

二、为什么有的人需要信仰?

从历史起源来看,人类对信仰的渴望根本上是源自对死亡的恐惧。当一个原始人目睹自己亲人的死亡,他不禁开始问:有人死了,我会死吗?死是什么,死了好像什么都没有了,那我的一生还有什么意义?

在现实层面,人的存在本身没有特殊意义。同时人生并一帆风顺,要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实整个人类都在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只是寻找的方式不同。有的人通过做生意成来寻找,有的人通过当官来寻找,有的人通过艺术创作来寻找,有的人通过发明创造来寻找……

于是,信仰从对意识永久存续的许诺、提供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之中诞生了。此处重申:信仰的本质是借助他者来完成人生的救赎。

之所以人们习惯借助他者而不是自身来实现救赎,其实是人的一种思维惯性。只要仔细留意生活,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人存在最重要的支撑并不存在于自身,而在于他者。热恋中的情侣会认为自己是为了恋人而活着,慈爱的父母愿意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孩子,追求事业的商人会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于追逐物质世界的成功。

之所以人们需要救赎,其根本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无意义性被揭示出来。换言之,人们正是发现了自己活着没有意义,因而急迫地想要寻找一个意义。后现代哲学登台之刻,他们便全盘摧毁了所有的目的性和人类存在的意义。现代科学则用理性对人类的存在进行了惨白的素描。

真正的信仰是自发的,发自心灵的信仰。你有了真正的信仰,说明你的灵魂有了立足点,有了方向,有了一盏指路明灯。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两个。一是把心彻底交给信仰,笃信不疑。二是修行,即读经典、思考、领悟、实修实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