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道沟——正在消失的历史(2)

七道沟的另一处日本遗迹是几栋日伪时期建造的二层小楼。本地人称其为“大楼”,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里曾经是小镇里最高的也是唯一的楼房。一楼为石砌,灰泥勾缝,二楼可能为砖混,挂着灰色的浆,楼顶为红瓦坡屋顶,矗立着一排排的烟囱。

这些“大楼”在日伪时期主要是供铁矿的日本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使用。房间内铺着厚厚的实木地板,踩上去咚咚作响。地板使用的红松来自于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红松生长缓慢,纹理致密,不易腐烂,是制造家具、地板甚至菜墩儿的好材料。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还在火车站的货场里见过整齐堆放的一人合抱那么粗的红松木材,在东北这样寒冷的地方,这么粗的红松至少要生长几十上百年。但现在,这样的木材已几乎绝迹,即使有,也不再允许砍伐。

抗日战争胜利后,铁矿回到中国人手中。新中国建立后,“大楼”里住进了来自祖国各地支援铁矿建设的技术人员。改革开放后,这些人又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这个偏远的山沟沟。这栋大楼,见证了七道沟铁矿的建设、发展、红火,也见证了资源衰竭,国企衰败的命运。

如今,大楼象铁矿一样衰落了,残破了,四周被大树、藤蔓、围墙层层包围,周围的道路经过整修已经抬高,使得大楼象是被“嵌”在地里,很不起眼。走进去,内部的楼道、阶梯残破不堪,高低不平,布满灰尘。但只要站在“大楼”的外墙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整座大楼的基础还相当坚实,非常牢固。大楼内部,虽然楼梯看起来非常窄小,但每一层楼的举架都很高,住户的大门也非常宽阔,是如今普通楼房入户门的一倍半宽度。

在东北,有许多日本人留下的建筑。长春大马路附近,有很大一片日伪时期建造的类似的二层楼房。上个世纪90年代,长春曾经搞过几次大规模的拆迁。这些大楼推土机挖不动,用吊车吊起铁球砸也收效甚微,最后还是用最原始的方法,用人力一点点砸才拆掉。少部分建筑做为长春的历史遗迹保留了下来,使得今天我们依然有机会看到它们的样子。

可是,在七道沟这样一个偏远的山沟沟里,既然连“万人坑”这样的地方都已经年久失修残破不堪,还会有人意识到这几栋“大楼”的价值对其进行保护吗?如果楼内的居民慢慢搬离,它们是不是终将也会坍塌、崩坏、破败到荡然无存?那个时候,还会有人记得这些历史吗?

(0)

相关推荐